張松超
10月15日,一輛面包車在長沙人民中路與王公塘街交匯處與一輛吉普越野車發生剮蹭,面包車上大量螃蟹散落到地上,被路人一搶而空。
法不責眾的心理預期乃是造成群體哄搶事件的罪魁禍首,但對于群體哄搶的行為,我國治安管理處罰法明確規定:盜竊、詐騙、哄搶、搶奪、敲詐勒索或者故意損毀公私財物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500元以下罰金。對于群體哄搶事件中的首要分子和積極參加者,刑法在量刑上也作了具體的規定。所以,不管是參與群體哄搶的情節嚴重與否,對于參與者,都是有具體的法律法規作為執法依據的。
在此語境下,群體哄搶行為沒有得到遏制,就在于現實過程中執法的疲軟。客觀來講,也正是由于哄搶者要么被縱容,要么被執法者以法不責眾的原則酌情處理,才使得不少人肆無忌憚,法律的威懾力沒有得到應有的發揮,哄搶者的膽子便不斷膨脹。
嚴格恪守法律法規是對執法者最基本的要求,但哄搶事件背后的執法盲區和困境確實不能忽視:首先,在現行的交通運輸管理中,存在著公路交通線性化和屬地管理點面化的執法沖突。在我國公路運輸過程中,公路上的社會治安執法一直存在盲區和空白。其次,由于貨物的流動性造成權屬人不太確定,發貨人、運輸人、收貨人等方在出現相關情況時對受害人的相關權益的維護也相對復雜和困難。
執法落實的前提是明確責任主體。對群體哄搶事件背后的執法盲區,現實中,不少群體哄搶事件都是發生在偏僻的高速路上,而這些地區正是公路治安執法的盲區和漏洞,這更讓哄搶者有恃無恐。
杜絕群體哄搶行為,單靠個人道德約束是很蒼白無力的,譴責素質差也無助于問題的解決,只有讓執法部門嚴格恪守法律法規,讓法律的威懾力得到有效的發揮,才能在實際上倒逼人們約束自己的哄搶行為。而在這其中,公路運輸治安管理當中執法沖突必須要得到解決,以免遇到不歸我管的尷尬局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