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平
10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出臺規定,明確約束利用網絡公開他人隱私信息,包括利用互聯網進行“人肉搜索”曝光等行為。專家表示,這是司法解釋第一次將個人信息上升為人格權進行保護,但為反腐利用“人肉搜索”公布信息可以免責。
毋庸置疑,這是一則利好的消息。“人肉搜索”有利于民眾參與輿論監督,促進政府信息公開。腐敗滋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行使權力缺乏公開和透明,而“人肉搜索”可以為反腐倡廉提供線索甚至證據。公民通過網絡參與監督的熱情不僅對司法行政機關打擊各種違法犯罪行為提供了極大幫助,同時也促使了政府信息的公開。而這種參與監督的方式,比國家不斷開展的普法宣傳活動更有成效。
我國《憲法》第41條規定了公民的監督權及其保障。在法律的實施中,法律監督是一個重要方面,輿論監督、公眾監督的作用很大。對于一些違法現象,“人肉搜索”作為一種監督方式,發揮了很大作用。人肉搜索是公民監督權的一種體現,在這種權力行使的過程中涉及和他人權利的平衡,我們應該通過正確的方式引導。
另外,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由于體制上的不完善,政府超越職權、濫用職權、怠于行使職權等現象不少。然而,對此我國目前卻沒有相應的有效監督機制,以至于腐敗現象嚴重。這與公職人員理應具有的廉潔奉公、執法為民,權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的形象形成極大的反差。而“人肉搜索”一定意義上形成了一種輿論監督,通過網絡社區集合廣大網民的力量,追查某些事情或人物的真相與隱私,并把這些細節曝光,以達到揭露腐敗、懲治腐敗的目的。
最后,“人肉搜索”的出現、興起及困境,歸根結底是監督機制的相對殘缺所引起。就目前的現狀來看,公眾輿論尚未進入理性通道,對“人肉搜索”這一網絡空間的群體行為進行規范與約束仍是一種必然。但這種規范與約束應重疏導而輕管制,以便于推行網絡自治,構建健康的網絡社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