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陽
丙戊酸鈉與左乙拉西坦治療小兒癲癇療效分析
何陽
目的比較分析丙戊酸鈉與左乙拉西坦在治療小兒癲癇中的臨床效果。方法78例小兒癲癇患兒, 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 各39例。其中對照組給予丙戊酸鈉治療, 治療組給予左乙拉西坦治療, 對兩組患兒治療效果及治療期間藥物不良反應進行比較。結果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4.6%(33/39),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3%(4/39), 與對照組[89.7%(35/39)、12.8%(5/39)]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χ2=0.1147, 0.1256;P=0.7348>0.05, 0.7230>0.05)。結論丙戊酸鈉與左乙拉西坦在治療小兒癲癇中均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 安全性較好。
丙戊酸鈉;左乙拉西坦;小兒癲癇
癲癇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慢性疾病, 該病以各種因素引起的大腦神經元出現異常放電為特征, 屬于反復發作性短暫腦功能失調綜合征。癲癇患病率較高, 據統計其在腦神經病變中僅次于腦卒中[1], 居第二位。臨床病例顯示, 癲癇的發病率與年齡具有一定關系。1~10歲兒童患病率明顯高于成人,1歲以內小兒患病率最高。對于小兒癲癇, 目前多采用藥物治療, 丙戊酸鈉與左乙拉西坦是臨床常用的小兒癲癇治療藥物, 為進一步了解2種藥物的臨床療效, 作者對本院部分小兒癲癇患兒進行對比研究,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1年10月~2014年8月收住本院的78例小兒癲癇患兒的臨床資料, 納入標準:①患兒家長知情同意;②患兒腦電圖檢查以及臨床表現符合《臨床診療指南(癲癇病分冊)》規定的癲癇診斷標準;③實驗室檢查確定患兒肝腎功能無異常。排除標準:①合并重要器官如心、肝、腎嚴重器質性病變[2];②近期已經使用其他抗癲癇藥物進行治療。其中男43例, 女35例;年齡0.5~11.0歲,平均年齡(5.2±2.4)歲;病程20 d~6年, 平均病程(2.1±1.9)年。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 各39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①對照組患兒采用丙戊酸鈉(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32020847)進行治療:11.5~60.0 mg/(kg·d), 口服。對于首次使用的患兒,10歲以下者劑量應控制在10 mg/(kg·d),10歲以上者劑量應控制在300 mg/d。以該劑量維持1周。1周后對于癲癇癥狀未得到有效控制者,應將藥物劑量增加5~10 mg/(kg·d), 直至上述癥狀得到有效控制。對于連續4周加大劑量后仍未將病情有效控制者, 應及時改換其他藥物進行治療。②治療組采用左乙拉西坦(比利時 UCB Pharma S.A. , 注冊證號:H20110410)進行治療:初始劑量為10 mg/(kg·d),2次/d。每周將治療劑量增加10 mg/d,連續增加4周。
治療期間對兩組患兒采用相同的護理方案, 嚴密觀測患兒肝腎功能、血糖、血常規以及臨床表現并詳細記錄, 同時在本次觀察期間不再另外增加其他治療藥物。
1.3 觀察指標 觀察記錄兩組患兒臨床治療效果和治療期間藥物不良反應情況, 治療6個月后對上述2種指標進行對比分析。
1.4 療效判定標準[3]完全控制:治療結束后患兒癲癇癥狀不再發作;有效:患兒癲癇癥狀得到有效控制, 發作頻率較治療前減少>50%;無效:患兒癲癇發作未得到控制, 發作頻率較治療前無明顯變化甚至加重。總有效率=完全控制率+有效率。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患兒完全控制15例, 有效20例, 無效4例;治療總有效率為89.7%(35/39);治療期間發生睡眠障礙、煩躁或嗜睡等不良反應4例, 發生率為10.3%(4/39)。對照組患兒完全控制14例, 有效19例, 無效6例;治療總有效率為84.6%(33/39), 治療期間發生肝功能損害、消化道反應等不良反應5例, 發生率為12.8%(5/39), 兩組患兒總有效率及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χ2=0.1147, 0.1256;P=0.7348>0.05, 0.7230>0.05)。
癲癇俗稱“羊兒風”, 是一種臨床常見的反復發作的神經系統綜合征, 多發生于小兒時期。該病病因復雜, 一般可將其分為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4]。原發性癲癇所占比例較少, 占癲癇患者總數的20%左右。該部分癲癇患者臨床沒有找到明確的致病原因, 一般認為原發性癲癇與遺傳因素有關。繼發性的癲癇可見于先天腦發育畸形如先天性腦積水、多小腦回畸形、無腦回畸形、肼胝體發育不全等, 患者多在1歲以內發病。此外, 繼發性癲癇也見于神經皮膚綜合征、遺傳代謝疾病、圍產期腦損傷、顱內感染、營養代謝障礙及內分泌疾病、腦血管疾病、顱腦外傷、復雜型高熱驚厥后腦損傷、腦腫瘤、腦變性病變以及中毒性腦病等。依據癲癇發作類型可將其分為全身性發作、部分(局限)性發作、目前不能確定是部分性還是全身性發作的癲癇以及各種原因誘發的癲癇等。
丙戊酸鈉和左乙拉西坦是臨床治療小兒癲癇的常用藥物, 其中丙戊酸鈉是一種廣譜抗癲癇藥, 該藥品不含氮, 對各型癲癇發作均一定的療效, 是癲癇小發作尤其是失神發作的首選藥物。此外, 丙戊酸鈉對肌陣攣性發作、單純部分性發作、失張力發作、全身性強直-陣攣發作以及復雜部分性發作也有很好的效果。左乙拉西坦是一種新型的抗癲癇藥物,主要用于癲癇部分性發作的加用治療, 也可單獨用于癲癇發作的治療[5]。該藥經口服后迅速吸收, 生物利用度完全, 多次給藥不影響其清除率。作者對本院部分小兒癲癇患兒進行對比研究, 結果顯示, 兩組患兒總有效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期間部分患兒出現睡眠障礙、煩躁或嗜睡、肝功能損害以及消化道反應等不良反應, 但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丙戊酸鈉與左乙拉西坦在治療小兒癲癇中均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治療安全性較好。
[1] 茶志芳.托吡酯聯合丙戊酸鈉治療120例小兒癲癇的臨床療效分析.中外醫療,2013,32(6):129.
[2] 何新苗, 葉秋明, 劉英.臨床應用丙戊酸鈉治療小兒癲癇分析.中國藥房,2011,22(28):2624-2627.
[3] 劉丕松, 幸鴻宇.丙戊酸鈉與左乙拉西坦治療小兒癲癇70例療效分析.內蒙古中醫藥,2011,30(18):96-97.
[4] 趙均峰, 吳云, 張憲坤, 等.左乙拉西坦治療小兒癲癇的療效及不良反應.中國醫藥科學,2013,3(5):90-91.
[5] 方嘉佳, 司洋, 慕潔, 等.左乙拉西坦治療癲癇的療效及安全性的隨訪分析.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10,27(4):333-33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6.072
2015-02-05]
471000 河南科技大學第二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