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曙光,呂瑛姿,裘波音,李 紅 ,高春娟,徐和昆
(溫州科技職業學院,浙江溫州 3 25006)
近年來,休閑觀光農業發展迅猛,尤其是在旅游資源豐富、產業基礎深厚、消費潛力巨大的浙江,至2013年底累計建成休閑農業園區2 334個,接待游客6 361萬人次,休閑農業實現產值144.1億元[1]。浙江休閑觀光農業經過了二十幾年的迅速發展期,當前的發展遇到諸多瓶頸問題。根據人們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及消費人群結構等的重大變化,為滿足人們不斷涌現的時尚需求,溫州市創新性地提出了“時尚農業”,這一全新的農業經營模式。為此,通過實地調研、行業調查、文獻查閱等,對溫州時尚農業的發展現狀進行總結剖析,明確時尚農業的含義和發展范疇,并對溫州時尚農業的發展模式、市場潛力、存在問題等進行分析,為今后的可持續發展提出對策建議。
時尚是“時”與“尚”的結合體, “時”指時間、時下,“尚”指崇尚、高尚,高品位領先之意。時尚,就是人們對社會某項事物一時的崇尚,時尚帶給人的是一種愉悅的心情和優雅、純粹、品味與不凡感受,賦予人們不同的氣質和神韻,能體現不凡的生活品位,展露個性[2-3]。
時尚常常用來形容服裝、首飾、藝術等,很難與傳統上認為比較的“土”的農業聯系在一起,北京壹度創意旅游首次提出時尚農業的概念,認為時尚農業是將文化創意充分與傳統農業相結合,將時尚的觸角深入到傳統農業中,充分利用時尚流行性的特點和挖掘文化內涵的手段,通過特定農業項目表現,帶給人們愉悅的心情和優越的生活,以彰顯人們不凡的生活品味。將時尚農業定義為都市農業理念新衍生出來的分支,具有都市農業的特點而又完全不拘泥于都市農業的形態[2]。隨后中國農業網提出更為廣義的定義,以生態綠色農業、觀光休閑農業、市場創匯農業以及高科技現代農業為標志,以都市人需求為導向,融生產性、生活性于一體,時尚新穎與生態相結合的現代農業。
我們認為時尚農業本質上屬于現代農業的范疇,主要指滿足都市人生活的時尚需求而新興發展的農業。它是綠色生態農業、觀光休閑農業、高科技的現代農業、文化創意農業,融生產、生活于一體,科技、文化于一體,自然、人文于一體,創意、創造于一體的現代農業。
時尚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潮流,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最新成果,它為農業的發展拓展了新的領域,也引領現代農業的發展。它是時尚的農業,也是農業的時尚,它的快速發展有助于促進城鄉格局的形成;有助于促進農業的轉型發展;有助于農民轉產、轉業,促進農民就業;有助于提高市民的生活品味。有利于“農村、農業、農民”“生產、生活、生態”問題一并解決,有利于農村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城鎮化的同步推進。
時尚農業的出發點是滿足時尚需求,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使市民走向農村,現代走向傳統,農業走向城市,新的時尚需求不斷涌現。時尚需求涉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吃的時尚需求包括吃得好、安全、時鮮、舒適,還要求吃的環境要綠色生態;住的時尚需求包括室內、室外環境優美;購物的時尚需求包括網絡購物、送貨上門、超市購物;玩的時尚需求包括體驗農業、休閑農業、玩寵物;養生的時尚需求包括功能食品,養花種菜,養老;教育的時尚需求包括認知教育、技術教育、制作技術。時尚需求的出現,給時尚農業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和發展空間。
目前,時尚農業可按照滿足的需求、依托的載體、服務對象等的不同分為10個方面。一是旅游休閑觀光農業,是對農村環境進行改造,使山川、森林、河 (海)流、村莊、農田、作物資源具有旅游休閑觀光的功能;二是特色農莊,建設家庭農場、美麗鄉村,形成農村的新格局;三是設施農業,利用現代農業技術,實現工廠化生產,提高單位土地面積的產量、效益;四是城市農業,對城市居民的屋頂、陽臺、庭院進行改造,發展屋頂園藝、室內園藝、庭院園藝,并形成農業時尚產品市場和消費場所,使農業走入城市,走入市民的生活;五是發展寵物產業,高品質寵物、繁育、養殖、護理形成產業鏈;六是發展創意農業,進行文化創意、資源巧利用,從而開發新產品,形成新環境,拓展新市場;七是電子商務農業,充分利用網上商城,拓展銷售渠道,進行線上線下聯和銷售;八是農產品配送產業,建立配送網點,實現生鮮、安全農產品從基地直接到餐桌;九是現代農業服務業,包括金融、保險、規劃、技術等服務;十是農業教育產業,發展認知教育、技術教育、制作技術,寓教于樂、寓教于做。
2008年,溫州市提出要建“山水溫州,時尚之都”,2014年更是強調要著力打造時尚之都,發展時尚產業,提升時尚消費,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就是要大力發展時尚農業,推進觀光農園、休閑農場、假日花市等載體建設,發展集觀光、品嘗、體驗、娛樂、購物為一體的都市型農業。近年來,溫州市充分發揮資源、市場和體制優勢,利用農業產業、農村人文、農耕文化資源和農業自然環境資源等旅游資源,結合現代農業科技,積極探索、大膽實踐,呈現了由點及面的整體推進的發展態勢。
溫州建有市級以上現代農業園區251個,面積3.5萬hm2,市級以上休閑觀光農業示范園38個(省級8個),認定溫州市農家樂特色村44個 (省級特色村14個),評定三星級以上農家樂經營戶(點)326家,培育發展市級以上時尚農業相關龍頭企業267家,家庭農場696家。重點打造了11條集時令果蔬采摘、民宿體驗、鄉景觀賞、戶外拓展等于一體的時尚農業休閑旅游精品線路和100個精品村。2014年農業休閑旅游接待游客2 061.27萬人次,直接營業和購物12.93億元。
2.2.1 農家樂
農家樂是以城郊或鄉村的農戶家庭為接待單位和地點,以原有的鄉村村落、地方民俗文化、原生態景觀為資源,為人們提供當地蔬菜、水產品、家禽等特色農產品,讓游客“吃農家飯、品農家菜、住農家屋、干農家活、享農家樂、購農家品”的時尚農業旅游項目[4]。溫州市農家樂起步較早,發展勢頭迅猛,位于甌海區澤雅鎮的澤雅山里山酒店、永嘉縣鶴盛的嶺上白云人家、文成劉基故里南田鎮的東方紅農家樂餐館均屬于這一類型。
2.2.2 農業公園
農業公園是依托環境優美的鄉村風景,利用現代農業技術[5],融入農業作物的種植、農業工具的應用、農業文化的演變等農業元素,營造生產景觀、山水園林自然景觀和個性人文景觀,突出展示“新、奇、特”的動植物,并提供休閑娛樂設施,讓人們在娛樂、觀賞中體驗農業生產勞動的快樂和意義[6]。瑞安雅林現代農業園區是集現代農業示范、休閑觀光、科普教育等于一體的農業公園,雖然只有20多hm2,但是每年游客達65萬人次,2015年龍灣雅林建成,占地100多hm2,大大拓展和強化了農業公園的功能。溫州地區比較成功的農業公園還有蒼南錦豐現代農業觀光園、瑞安豐農現代農業觀光園、平陽流水白農耕園等。
2.2.3 現代農業園區
現代農業園區指充分利用現代栽培技術、農業設施和管理成果,宣傳展示、示范推廣高科技、高產出、高效益的現代栽培模式和農藝技術,向人們展示現代農業的風采,提供優質農副產品采購、農業知識教育和品嘗采摘等游憩產品的農業生產、科技示范的農業形態[5]。如瑞安梅嶼蔬菜產業示范區、蒼南天福生態園以及溫州種子種苗科技園。
2.2.4 主題產業園
主題產業園以地方特色產業為基礎,挖掘特色產業的農業景觀,同時提供采摘、購物等服務。溫州市擁有“中國楊梅之鄉”、“中國甌柑之鄉”等21張國字號金名片,發展主題產業園潛力巨大。龍灣蓮情谷文化園、萬客豐甌柑文化園、山坪紅心火龍果種植基地、永嘉香樟園、泰順百丈楊梅采摘園等主題產業園不僅可以賞花、賞景、體驗采摘,更可為游客提供安全優質的農產品。
2.2.5 休閑農莊
休閑農莊指以山林、田園、湖泊、溪流、水庫等自然景觀資源為依托,以農、林、牧、漁等特色農業生產、加工、經營為基礎,以鄉土文化、農作生產、農村生活為引線,集生產、加工、經營、觀光、娛樂、住宿、餐飲等生產、服務功能于一體的農業企業形態,如泰順泗水山莊、文成山水果園農莊、文成天頂湖生態農莊、永嘉九丈甸園等。
2.2.6 美麗古村
美麗古村主要指古村落和原始的鄉村鄉景,利用歷史遺留的資源,提供古村落參觀、民居民宿、農家土菜餐飲、體驗農事活動等。瑞安湖嶺鎮黃林村有68幢289間晚清時期的房子,是溫州的“世外桃源”,樂清響嶺頭村是省級農家樂特色村,依托雁蕩山自然地理優勢、村居民舍、民俗風情,以農戶經營為主,提供體現鄉村特色的休閑服務。溫州市重點打造了這樣的古村落100多個。
2.2.7 城市農業企業
城市農業企業主要是滿足城市人需求,方便城市人生活,體現農業生態化、信息化、時尚化的新興產業相關企業。包括農產品電子商務、生鮮農產品配送、凈菜超市、寵物醫院以及為人們創造宜居環境的屋頂菜園、屋頂花園等。如綠園農業專業合作社食品配送中心、浙江紅欣園林藝術有限公司、瑞安萬科農業有限公司等。
時尚農業作為一種新興產業, “生態、生活、生產”的理念還沒有深入人心,也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一是對發展時尚農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只是將時尚農業作為農業的“附屬產業”,對發展時尚農業引領現代農業發展,促進農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意義以及所產生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認識不到位,在政策引導、資金扶持、平臺搭建、氛圍營造等方面工作推進力度不大。二是對時尚農業研究不足。對時尚農業技術攻關引導不夠,科研機構和科技人員對時尚農業理論研究少,技術儲備不足,發展時尚農業缺乏理論依托和技術支撐;三是協同合作不足。一產、二產、三產相關部門欠缺溝通、互動和配合,融合不足,難以延伸時尚農業的產業鏈和價值鏈,增加其附加值。
溫州市時尚農業發展缺乏頂層設計和有效的宏觀管理,依托地方特色和優勢產業發展時尚農業的指導思想不明確,市場定位模糊。經營者沒有進行系統規劃和項目論證的意識,只是進行簡單效仿,導致項目設計跟風、雷同,布局不合理,存在盲目性和隨意性,同時項目缺乏長遠規劃,容易出現季節瓶頸,導致土地閑置等資源浪費。
目前,溫州時尚農業除了龍灣雅林、永嘉原野、蒼南天福等發展規模較大外,其他的項目或企業還處于低、小、散階段,主要表現為:一是經營層次單一、功能單一,如農家樂基本只以吃飯為主,產業園基本只以采摘為主,缺少吸引力;二是低水平重復,同質化、無序競爭嚴重,對地方民俗、文化內涵挖掘不深,缺乏創新和特色;三是宣傳力度不大,宣傳方式、載體落后,導致宣傳廣度和深度不夠,效果不佳。目前,溫州市時尚農業的市場知名度、顯示度和認可度還不夠。
溫州市缺少時尚農業的理論研究,能對時尚農業進行規劃的人才少。從事時尚農業的專業技術人才匱乏,且缺乏系統教育,缺乏實際經驗和破解技術難題的能力,限制了時尚農業的創新發展。
時尚農業沒有配套政策,二三產用地困難,也沒有專門機構對時尚農業進行統一管理、規范和引導,對項目開發、立項、審批、備案、運行等過程管理權限權責不清,存在多頭管理或無部門管理現象。對從業者的經營范圍、活動內容、場所限制、設施用地等缺乏統一的核定標準,對稅收、工商管理、食品衛生、安全等也無明確規范。而土地流轉、資格審批等程序煩瑣、標準較高,時尚農業業主的合法權益缺乏相應的法律保障。
時尚農業一般都建設在城郊或農村,交通不便利,缺乏必要的餐飲、住宿、公安、醫療等服務,接待能力低。道路建設、停車位等基礎設施也沒有及時跟上,例如瑞安雅林現代農業區建在飛云江高速路口,停車位不足,高峰期容易造成高速路阻。
4.1.1 統一思想,提高認識
時尚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對當前溫州經濟轉型發展,實施“五化戰略”,打造時尚之都有著重要意義。各級、各部門要充分認識溫州發展時尚農業的戰略地位,明確主體責任,將支持、引導、促進時尚農業發展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一項重要工作來部署。
4.1.2 優化布局,打造精品
緊密結合現代農業發展、新農村建設和城鎮發展規劃,對溫州市進行規劃布局和科學論證,避免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對各個縣、市、區特色優勢產業進行調研,明確區域定位。每個地區要突出產業特色,每個項目設計和實施過程中要突出“農”字特色,挖掘地方文化內涵,充分體現民族歷史性和地域性,使產品追求高文化品位和高藝術格調[7],著力打造精品優勢項目。
4.1.3 制定政策,加強監督
創新行政管理和服務體系,出臺系列產業扶持政策,設立時尚農業專門管理機構,對項目審批、運行管理、組織協調等進行統一管理,并制定規范、合理、可行的行業標準;規范行業競爭,促進良性發展;在保障農民土地使用權和農民“自愿、依法、有償”原則的基礎上,創新土地流轉方式[8],保障時尚農業發展所需用地。
4.2.1 充分發揮市場主導作用
以市場為導向,以滿足市民的時尚需求為目的,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調動市場各主體從事時尚農業的積極性,從而使時尚農業在經營上更加靈活多樣,在機制上更加充滿活力,在服務上更加貼近市場需求。
4.2.2 充分調動各投資主體積極性
引導投資主體和經營主體多元化,拓寬時尚農業投資領域,逐步建立多元化時尚農業投入機制。各類商業銀行與農村信用社應把時尚農業區建設納入信貸支農重點,適當放寬擔保抵押條件,簡化審批手續,并給予貸款利率和時間上的優惠。創新招商引資模式,吸引溫商回歸、臺商投資。
4.2.3 充分利用創意、創新的營銷方式
不斷創新宣傳推介思路,在活動載體上搞創意、想點子,營銷過程中注重媒體傳播與主題活動虛實結合,相輔相成,相生相長。媒體傳播上,運用宣傳冊的投放、傳統媒體的軟性報道、新媒體的運用;主題活動借助豐富多彩的節慶、采摘、科普等活動,如時尚農業嘉年華等,擴大輻射效應。
堅持以農為本,圍繞溫州特色的甌柑、楊梅等產業,培育農業主導產業,依托“花”“果”“農”等特色資源,按照“發展一產、帶動三產”的思路,大力發展時尚農業,形成以生態景觀和田園風光、農事景觀和農耕體驗為主的發展格局。注重延伸農業產業鏈,帶動農村運輸、餐飲、住宿、商業及其他服務業的發展,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鼓勵支持多種產業與時尚農業融合,如與婚慶公司融合發展婚慶文化、與健康產業融合發展養生文化、與食品企業融合發展飲食文化等。
注重保護古村落和原始自然資源,堅決杜絕破壞性開發,推進時尚農業與特色產業、地域文化、自然環境協調統一。制定環境保護相關的管理辦法,出臺系列政策,并嚴格監督,確保溫州時尚農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建成一批農耕特色與自然山水、鄉村風貌為一體,富有特色的美麗田園,改變農村臟亂差環境,帶動公路、水利、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城鄉文化交流和鄉風文明建設。打造10條溫州時尚農業休閑旅游精品線路。
4.5.1 注重科技創新,加大科技投入
加強研究,設立時尚農業科技項目,鼓勵科技人員進行專題研究和成果轉化,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在溫州地區示范推廣。各級財政安排時尚農業發展專項資金,專項扶持時尚農業建設。
4.5.2 注重技術培訓,加大引才力度
一是加強經營管理人員、技術人員、服務人員培訓,建立時尚農業人才培養機制,與溫州科技職業學院合作,推廣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需求地委托學校培養,采取定向、委培、實習等形式多樣的培訓方式,集中與分散培訓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培訓,同時定期舉辦研討會,組織相關人員外出考察參觀[8],著力提高時尚農業人員整體素質和服務水平。二是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出臺相應的激勵政策和措施,吸引優秀高校畢業生從事時尚農業。
[1] 浙江省農業統計資料[EB/OL].(2014-04-28) [2015-04-28].http://www.zjagri.gov.cn.
[2] 北京壹度創意旅游策劃機構.親密訪談時尚農業新潮[J].北京農業,2014(26):16-19.
[3] 鄭也夫 .論時尚 [J].浙江社會科學,2006(2):141-148.
[4] 邢劍飛.浙江“家樂”研究[J].農業經濟,2011(2):45-47.
[5] 張建國,俞益武,朱志泉,等.浙江休閑觀光農業現狀評價與分析對策 [J].浙江林學院學報,2006,23(5):581-587.
[6] 游明倫,楊政水.城市農業公園的內涵、模式及路徑[J].貴州農業科學,2014,42(12):267-272.
[7] 梁留科,吳次芳,曹新向.發展觀光農業的條件及對策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4):64-68.
[8] 熊曉紅.休閑觀光農業發展中的問題及提升對策[J].生產力研究,2010(1):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