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梅 喬小放(長春市第二醫院伽瑪刀治療中心,吉林 長春 3004)
伽瑪刀治療生長激素腺瘤的療效
趙紅梅喬小放1
(長春市第二醫院伽瑪刀治療中心,吉林長春130041)
〔關鍵詞〕生長激素;垂體腺瘤;伽瑪刀
1吉林大學第二醫院
第一作者:趙紅梅(1969-),女,副主任護師,主要從事伽馬刀圍術期的治療與護理研究。
生長激素(GH)型垂體腺瘤是緩慢進展的疾病,臨床主要表現為巨人癥和肢端肥大癥,且具有侵襲性生長的傾向,特別是對視交叉,視丘下部及海綿竇的侵犯,單獨手術很難治愈,其手術治療腫瘤復發率達20%~50%〔1〕。放射治療是垂體瘤治療的重要手段之一,包括常規放射和立體定向放射。對于控制腫瘤生長、減少腫瘤復發、改善內分泌功能有積極作用。
1.1一般資料35例GH型垂體腺瘤,年齡48~67歲,平均53歲,27例為術后患者,7例并發高血糖,腫瘤直徑<1.0 cm者18例,1.0~3.0 cm 10例,<3.0 cm 7例,GH水平均在正常值以上,其中大于30 ng以上者19例。
1.2治療方法伽瑪刀放射劑量也是影響治療效果的關鍵因素之一〔2〕,我科采用單次照射方法,最大劑量為50 Gy,腫瘤周邊平均劑量30 Gy。單次照射的生物學效應高于分次照射,腫瘤周邊劑量,即最小的有效劑量平均30 Gy是控制腫瘤生長GH降低的有效劑量,但腫瘤體積過大的,視神經及視交叉可能受牽拉而難以確認,腦脊液間隙模糊,界限不清,為保護視力,必須減少周邊劑量,以避免視力損傷。
隨訪33例,平均隨訪12個月,肢端肥大癥明顯改善29例,GH明顯下降者27例,控制率達81%,其中15例恢復正常,4例高血糖患者血糖恢復正常,23例腫瘤縮小,3例出現不同程度的垂體功能低下癥狀,其余無變化。垂體腺瘤的體積對伽瑪刀治療效果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本組35例GH型垂體腺瘤微腺瘤17例,術后GH均恢復正常,腫瘤體積明顯縮小,而腫瘤,直徑>3.0 cm大腺瘤,術后僅3例GH明顯下降,二者存在明顯差異。
GH型垂體瘤占垂體瘤發病率20%,僅次于無功能性垂體腺瘤,過度分泌的GH具有促進蛋白質合成,促進骨和軟骨生長的作用,而引起肢端肥大,內臟增大,因而增加了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等發生的危險。腫瘤與周邊組織的關系,是否具有侵襲性生長是影響術后效果的因素〔3〕。由于GH型垂體腺瘤大多具有侵襲性生長的特性,尤其直徑大于3.0 cm以上的大腺瘤對視神經、視交叉、海綿竇、視丘下部多有侵襲或包繞,往往開顱手術很難達到預期效果,同時也影響伽瑪刀治療的掌控,尤其在影像學上腫瘤的上極和視交叉的下緣之間的間隙是否存在,影響伽瑪刀治療的范圍以及周邊劑量,而導致療效不佳。
GH型垂體腺瘤臨床主要表現在青少年期,發病表現為巨人癥〔4〕。成年人發病則出現肢端肥大,這與GH直接作用予全身組織細胞、可增加細胞的體積和數量、促進機體生長有關。由于GH能減少外周組織對葡萄糖的作用,并使細胞對葡萄糖的攝取減少,血糖因而升高〔5〕。GH型垂體腺瘤伽瑪刀治療后并發癥主要是垂體功能低下、視力視野下降及下丘腦損傷,其中垂體功能低下是最常見的并發癥,約為20%~40%,多在放療后12個月開始出現,48~96個月最重〔6〕。本組發生垂體功能低下3例,下丘腦-垂體-GH軸對放射治療最敏感,GH缺乏的最直接風險是放射治療的劑量和照射時間,劑量包括放療總劑量和單次劑量,還與患者年齡、下丘腦-垂體軸受照射體積和方法有關。
綜上所述: (1)垂體腺瘤是腦外腫瘤,適合放射性治療,垂體腺瘤本身具有對放射性治療敏感的特性。(2)伽瑪刀治療對GH型的垂體微腺瘤能達到滿意的療效,而對大腺瘤或侵襲性腺瘤效果不滿意。(3)伽瑪刀能夠精確的定位,減少對周圍組織損傷,避免副作用的發生。(4)伽瑪刀治療GH型垂體腺瘤能有效的降低GH水平,對治療肢端肥大癥起到明顯的療效。因此,伽瑪刀是治療垂體腺瘤的重要手段之一。
1劉宗惠,楊衛忠.顱腦伽瑪刀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3-7.
2周良輔,陳銜城.現代神經外科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452-9.
3沈天真.神經影像學〔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3: 51.
4潘綿順,王鵬,朱世友,等.伽瑪刀放射外科治療垂體大腺瘤臨床研究〔J〕.中國神經腫瘤雜志,2007; 5(2) : 99-102.
5馬玉超,肖建平.垂體瘤的立體定向放射治療進展〔J〕.中國神經腫瘤雜志,2013; 11(4) : 242-7.
6康杰,王傳寶,王鴻云,等.伽瑪刀和顯微外科治療中小型垂體生長激素腺瘤結果分析〔J〕.中國醫療前沿,2012; 1(7) : 21-3.
〔2015-01-09修回〕
(編輯袁左鳴/滕欣航)
通訊作者:喬小放(1982-),男,博士,主要從事腫瘤的防治研究。
〔中圖分類號〕R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5) 16-4682-01;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5.1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