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從新疆“訪惠聚”活動了解到烏蘇古爾圖某牧業村隊村民80%~90%都是哈薩克族,棉花種植在土地耕種中占了很大比例。如何指導農牧民在植棉時提高棉田管理的有效性和準確性,抵御各種風險,獲得更高的效益,是需要思考和驗證的問題。
2014年該隊1 000 hm 2(15 000畝)土地,僅植棉就達866.67 hm 2(13 000畝),平均產量約為5 250 kg/hm( 2350 kg/畝),大多為高壓滴灌,個別地塊如開荒地、水漫灌地產量在3 000 kg/hm( 2200 kg/畝)左右。筆者分析產量上不去的原因除了種子、水資源緊張外,還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原因分析
(一)氣候條件的限制
這里屬大陸性寒溫帶干旱氣候,光能資源豐富,太陽輻射強。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 805 h,日照率為65%~70%,大于10℃年積溫為3 094℃,氣候干燥,年平均氣溫4.3℃,無霜期平均為150 d。此地出產的棉花光澤好、顏色均勻,馬克隆值適中,但因處于風口位置,常年較之別的鄉鎮氣溫稍低,經常推遲播種,遇到早來的霜期,便會阻礙纖維素的沉積,減少產量。風沙稍大,小風災多發,寬膜覆蓋一幅四行的模式并不能順暢地一次完成,需要多次補種,棉花產量一直在中產水平徘徊。
(二)全面的棉田管理對產量的影響
農牧民們因為地塊廣闊分散、農業技術設備較落后,缺少農業技術人員,受語言、習慣等因素不同程度的影響存在大田自由松散式的種植方式,如有些當年的秸稈掛著棉桃度過一冬,無法及時放水澆灌,利用嚴寒氣溫消滅蟲卵,來年留下病蟲害的隱患。而隔渠相望的建設兵團體制與地方稍有不同,亦兵亦農的模式集中對棉花種植進行統一的大農業集團化管理,統一播種、施肥、打藥、秸稈還田等,配備專業性很強的農技技術員及時跟蹤,詳細了解植株生長變化,及時控制各種病蟲災害,嚴格按照高產栽培技術進行科學管理,一般產量可達6 750 kg/hm 2(450 kg/畝)甚至更高。
(三)農業科技技術指導的影響
雖然大多農牧民順應科技趨勢實行寬膜覆蓋、膜下滴灌,但是缺少相配套的群眾易于接受的棉花種植培訓教材和音視頻資料,農牧民對棉田管理技術尚無法全面熟練的掌握。
二、解決辦法
通過以上分析,具體到古爾圖鎮民族村隊,要提高棉花單產水平,可以參照以下途徑實施。
(一)引導農牧民使用新品種、新技術
積極大力推廣寬膜覆蓋、膜下滴灌技術,此技術在增產增效上有明顯的效果。因為新疆沙土地易滲漏,寬膜保墑保溫的作用明顯,植膜的同時還要在膜的四周放上能夠抗擊風災的石塊黃土等以防止膜被風刮走,低溫傷害棉苗,抵御氣溫和風沙的侵害。50%的節水量、20%的增產率使得膜下滴灌技術近年在新疆得到迅猛的發展并日趨成熟完善,結合寬膜覆蓋“密早膜矮壯高”的棉花栽培模式,全面普及高密度栽培技術,在細節上下功夫,可解決水資源緊張的問題。充分發揮高密度在棉花增產中的作用,不斷提高棉花單產、品質與市場競爭力,穩步推進年度棉花增產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