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金連, 王 韌 , 周 亮, 王 婷, 皮德常, 方黎明
(1.江蘇出入境檢驗檢疫局信息化處 江蘇 南京 200001;2.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計算機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6)
為了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的步伐和提高政府辦事效率,利用移動通信技術與OA辦公應用的結合,不僅能夠靈活方便與同行業、上級組織,以及群眾等保持信息與資源的共享,進行政府管理流程的優化與重組,在政府的檢驗檢疫部門,這種技術的發展也得到了較多的應用,通過手機終端登錄移動信息空間門戶可以幫助檢驗檢疫人員在外出差時,實時了解和查閱內部資料與最新信息,同時創建和批復、駁回和轉辦等各種公文,并作出快速回復,使檢驗檢疫的流程流轉速度獲得提高。
在目前的檢驗建議部門,使用者的手機上安裝與“國檢通”系統配套的客戶端程序,該程序針對不同的手機有不同的安裝版本。權限用戶只有登錄該客戶端才可以使用提供的業務功能。云通訊平臺可以確保用戶使用手機平臺的安全性,應用服務器則承載“國檢通”系統的核心服務器,所有的信息交互,邏輯處理,手機信息交互以及與中間庫的對接都在此服務器中完成。中間庫保障檢驗檢疫局各系統的安全性,作業庫定時將信息導入中間庫,而用戶使用手機錄入的信息,實時傳送至中間庫,再由中間庫同步至作業庫[1]。檢驗檢疫局原有系統包括原有的CIQ2000系統和其它系統,需要和系統平臺進行對接,為“國檢通”系統提供初始數據。
系統架構采用的主要是B/S客戶端結構,通過這種方法,可以進行ASP、HTML、JSP等頁面的訪問,確保手機終端能夠直接對B/S結構的辦公系統進行移動化訪問[2]。移動協同辦公數據接入模塊將手機端發出的請求轉入B/S客戶端進行處理發送至原辦公系統,并接受系統發回的響應數據進行數據的過濾與整合,隨后由移動協同辦公系統發送至手機端。其協議支持HTTP、HTTPS、AJAX。同時,在考慮政府行業業務需求的條件下,B/S客戶端根據頁面內容設置過濾網,將頁面中任意多余數據進行過濾處理。而抽取的數據將根據業務需求重新進行組合顯示頁面中[3]。除此之外,通過B/S客戶端還可以將其他信息或頁面內容進行嵌入、分拆,操作與交換多個頁面。模塊對C/S的架構主要是對無法利用瀏覽器訪問應用的架構,該架構主要根據政府行業移動協同辦公系統的需求功能,采用API接口的方式進行平臺的二次開發,其需求功能涉及登陸、簽退、增值業務處理數據查詢、流程處理、數據處理等[4]。移動協同辦公數據接入模塊將手機端發出的請求轉入API接口,直接獲取相關對應的業務數據,隨后再通過移動協同辦公數據接入模塊發送至手機端。而開發語言版本有:JAVA、C++、C# 等。
如下圖1所示,政府行業通過移動辦公接入平臺可以根據自身業務發展需要制定合適自己的操作系統。在不改變政府行業當前辦公系統應用的同時,系統數據接入模塊可以采用API和移動服務主控兩個接入模塊進行連接。移動協同辦公系統的數據接入模塊平臺中集成網絡管理模塊,用于記錄用戶對辦公系統使用的基本信息。如:用戶應用移動協同辦公系統的時間;短信和彩信業務是否開通;用戶應用系統的時間是否到期等。此外,政府行業移動協同辦公系統的數據接入模塊除了能夠正常完成PC訪問外,通過采用rest API和移動端SDK,可以將通訊能力提供給客戶,在支持JAVA、C++、C#等語言同時,滿足Windows桌面操作與 ios/Android移動操作系統,利用Demo完成檢驗,應用的集成只需通過簡單的幾行代碼就能瞬間開啟跨平臺通訊服務。

圖1 政府行業移動協同辦公系統的數據接入模塊總體系結構Fig.1 The government sector mobile data access module of collaborative office system architecture
門戶作為一個單獨的應用管理各個應用,門戶應用負責各應用菜單的呈現,門戶應用與各應用之間相互調用,在門戶中點擊各個菜單,將調用對應的應用,各應用返回時調取門戶應用顯示對應應用的菜單。并且,菜單功能按照組織機構、用戶、角色進行權限控制,不同的用戶只能顯示使用對應權限的菜單。在檢疫檢疫部門,接入的應用包含檢驗檢疫、監督管理、行政審批、綜合應用、決策指揮、公共服務6大模塊,如圖2所示。
為確保政府行業移動辦公系統的數據接入模塊應用安全,可通過手機號碼綁定和IMEI手機序列號綁定,以及服務器IP認證的方式來鑒別手機終端是否合法。手機號碼綁定主要是移動協同辦公系統的數據接入模塊記錄被授權的手機號碼,協助用戶登錄和登錄密碼的驗證,信息發送準確,避免未授權的手機用戶登錄;由于每臺手機的IMEI序列號都是唯一的[5],移動協同辦公系統的數據接入模塊記錄被授權手機的IMEI序列號,從而協助用戶登錄和登錄密碼的驗證,信息發送準確,避免未授權的手機用戶登錄;而服務器IP認證主要是移動協同辦公系統的數據接入模塊記錄政府應用服務器的主機地址,并確保移動平臺正確與服務器相連接,避免管理人員的操作失誤,拒絕平臺以外服務器IP與辦公系統服務器相連接,保證信息發送準確。對于政府行業業務安全方面,則可以采用用戶密碼認證、賬號權限管理、操作日志稽核、VPDN接入等來確保模塊的安全性。

圖2 檢驗檢疫部門的應用接入界面Fig.2 Access interface of the application of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department
由于業務需求對所轄機構和人數據員的靈活組合查詢要求較高,根據計算,辦公自動化管理系統數據庫的數據量不大,除系統初始建立時數據的傳輸量大外,日常處理中數據的變化不多,可只限于傳輸變化的數據。因此,移動協同辦公系統的數據采用逐級集中的方式,即也就是一級分表保存所有下轄二級分表的數據、總表保存所有一級分表的數據,這是必要的,也是十分可行的。
該類功能非常之多,文中只介紹幾種主要的接入模塊具體功能。
1)公文的流轉和信息的推送、清除功能
通過手機客戶端,用戶選擇所需的報告類型進行填寫上報給指定信息接收人,由于接收者已經對手機客戶端進行了設置,發送公文信息后,信息將以短信的形式直接推送到接收者的手機,即使接收者刪除短信,依然可以通過手機客戶端實現信息的查閱。當系統的數據接入模塊中有新的通知或公文等信息后,模塊將通過服務器將信息自動推送給手機客戶端進行。而當手機終端丟失后,通過移動協同辦公系統的數據接入模塊就能夠對用戶信息進行遠程清除,一般采用特殊短信通知和客戶端登錄后進行清除。例如:登錄名、密碼、緩存信息、通訊錄、新通知、公文信息等信息清除。
2)現場執法功能
實現移動狀態下的案情上報、處罰依據查詢、現場打印處罰決定書等簡易執法功能。執法人員現場錄入處罰信息,并提交部門負責人審核,審核通過打印罰單。
3)實現移動監管計劃的隨時派發、接收
通過現場數據的錄入,實現現場監管的數據采集和實時上傳,形成電子監管紀錄,并依此對企業下發整改通知,實現科學有效便捷的監管。功能包括:產品檢驗,企業現場監督,監管之監管,和現場執法。
4)產品檢驗功能
各業務科室領導可以把 《出口工業產品檢驗監管系統》生成的檢驗和監督管理任務分派給某個檢驗員,檢驗員在現場通過“國檢通”就可以直接接收上級派發的任務,進行現場檢驗,實現全程無紙化作業[6]。現場確認,檢驗員到達現場后可進入此模塊進行現場確認,在到達現場和離開現場時手動觸發進行時間節點記錄。
5)系統的數據接入模塊調用移動增值功能
政府行業通過系統平臺中的API接口完成短信息和彩信的群發、查詢消息發送情況和查詢歷史消息。當系統發送短信和彩信時,需要由接收人進行確認,如果拒絕接收,系統自動將用戶設置到黑名單中,用戶將無法接收任何信息和彩信。同時,企業通過API接口還能夠實現對用戶的提醒。當用戶手機在線時,用戶可以接收到發送的推送信息;當用戶手機下線時,系統平臺將判斷手機客戶端是否激活,并向用戶發出提醒信息。
目前隨著WIFI無線網絡的普及和手機GPRS流量的持續擴容,以及手機操作系統和電腦CPU的不斷升級與更新。移動協同辦公系統的數據接入模塊的設計開發使政府行業信息交流與信息共享更為便捷,不僅縮短了信息傳遞的周期,提高了政府業務服務水平,而且提高了整個政府工作效率,為政府行業有效開發和提升自身競爭力發揮了重要作用。
[1]吳克忠.移動辦公與綠色辦公——OA’2007辦公自動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大會主題報告[J].辦公自動化,2007(24):123-124.WU Ke-zhong.Mobile office and green office,OA'2007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office automation conference theme report[J].Office Automation,2007(24):123-124.
[2]張然.基于移動終端的OA系統設計與實現[D].長春:吉林大學,2012.
[3]曾鋒,黃仕周.基于Mastudio平臺的移動OA系統設計應用[J].現代機械,2012(4):67-68.ZENG Feng,HUANG Shi-zhou.Mobile OA system design based on mastudio platform application[J].Modern Machinery,2012(4):67-68.
[4]寇雪松.企業網絡協同辦公系統的設計與實現[D].北京:北京郵電大學,2011.
[5]徐勝軍.基于.NET平臺的政府協同辦公系統的設計與實現[D].濟南:山東大學,2010.
[6]Theresa Beaubouef,Frederick Petry.Representation of spatial data in an OODB using rough and fuzzy set modeling[J].Soft Computing,2009,9(5):364-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