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個20世紀,大多數人從未將加拿大列為世界主要的金剛石生產國。一提到金剛石產業,人們總是將目光聚焦在南非或歐洲的金剛石交易中心。
而這一切在1991年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兩名地質學家——查克·菲普克(Chuck Fipke)和斯圖爾特·布魯森(Stewart Blusson)在一次野外踏勘中,在加拿大西北部城市耶洛奈夫以北200英里的地區偶然發現了富含金剛石的金伯利巖筒。必和必拓公司(BHP Billiton)隨即對其中的一個巖筒開展了勘查工作并于1998年建立了卡蒂(EKATI)礦山,加拿大首顆具有商業價值的金剛石便產自于此。
卡蒂礦山取得的巨大成功掀起了北美地區又一股找礦熱潮。成千上萬的探礦者涌入加拿大北部地區企圖圓自己的鉆石夢。
截至2006年,三大礦山巨頭寶石級金剛石的年產量已超過13 000 000克拉,加拿大一躍成為世界第三大金剛石生產國。金剛石開采業給加拿大北部地區帶來了幾十億美元的財政收入。
加拿大的金剛石在交易市場上同樣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產自加拿大北部地區的金剛石無論色澤、純度等方面都堪稱上等品,同時加拿大本國人更樂于支持國產金剛石,使得這些金剛石在本國的珠寶市場上大放異彩。雖然大部分未經深加工的金剛石主要用于出口,仍然有一部分金剛石直接在國內加工成寶石級的鉆石。
加拿大的金剛石對于具有強烈環境保護意識的人群來說,也具有獨特的吸引力。開采出這些金剛石的采場執行的是全球最高等級的環保標準。
然而,在這耀眼的光環下,加拿大的金剛石開采業卻面臨著三大困境:一是加拿大金剛石礦床的位置極為偏遠。大量的礦山生產建設物質需要運入礦區,而一年中適合地面公路運輸的時間只有短短的6—10周,一旦過了這個“時間窗口期”,運往礦區的所有物質則必須通過航空運輸,成本極大;二是勞動力成本問題。相對于非洲和印度,加拿大的金剛石采掘工人的工資和切割加工的人工費顯然要高昂得多;三是加拿大很多金剛石礦床的露采坑幾乎都被廢棄,新的采掘必須通過井下開采的方式,而后者的開采成本則是前者的1.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