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澳大利亞的富鈾侵入巖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廣泛分布,但是與侵入巖具有成因關系的鈾礦在該國已知的鈾礦床中只占了很小的比例。正是由于存在這種明顯的差異性,研究人員試圖利用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對澳大利亞侵入巖型鈾礦的成礦潛力進行綜合評價。研究人員對與巖漿巖—鈾礦成礦系統有成因聯系的巖漿侵入活動和侵入期次進行了集中研究和識別。根據目前的進展,研究成果雖然不能直接圈定鈾礦礦化點的具體位置,但其中所提供的地質信息對于靶區優選及今后勘查工作的開展,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此圖為澳大利亞巖漿巖—鈾礦成礦系統潛力評價圖,由于該圖在編制過程中采用的是地表地質信息,因此該圖不能反映覆蓋區的成礦潛力。
該項研究系統分析了已知鈾礦成礦省的成礦有利度,例如南澳大利亞州Curnamona省以及澳大利亞北部的Pine Creek地區。同時,研究人員特別強調了侵入巖型鈾礦礦化帶的判別,如Arunta、Halls Creek地區及北Musgrave地區。
需要注意的是,該研究中所提出的“潛力評價”只針對侵入巖型鈾礦成礦類型,并不包含其他類型的與巖漿巖有成因聯系的礦化,例如奧林匹克壩銅—鈾—金礦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