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對采用關節腔內注射方法應用在類風濕關節炎治療上的效果進行分析。方法 隨機從2009年2月至2013年12月來我院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患者中選出110例,并按照隨機分組的方式將其分為兩個小組,每組55例。在治療前后分別對兩組患者的病癥資料進行收集和整理。結果 經過治療后,治療組患者關節腫脹和壓痛病例明顯少于對照組,而紅細胞沉降率、C-反應蛋白、類風濕因子等數據恢復率也要優于對照組。同時,治療組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結論 在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時,采用關節腔內注射甲氨蝶呤聯合復方倍他米松的治療方法能夠收到較好的療效。
doi:10.3969/j.issn.1674-9316.2015.02.113
工作單位:150040哈爾濱市第五醫院
Articular Cavity Injection Clinical Research in The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GAO Zefeng WANG Na XU Nan CUI Qingming CAO Xiaofu Fifth hospital in Harbin,Harbin 15004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articular cavity injection method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Methods From Feb. 2009 to Dem. 2013,110 patients were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for the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randomly,i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veragely. In respectively o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of disease data collection and sorting. Results After treatment,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control group,joint swelling and tenderness cases and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C - reactive protein,such as rheumatoid factor data recovery rate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Joint cavity joint compound betamethasone injection of methotrexate treatment can receive better curative effect.
【Key words】Rheumatoid arthritis,Articular cavity injection,Curative effect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目前還未發現準確病因的慢性疾病,其以關節滑膜炎癥為主要臨床病癥,屬于系統性疾病。一般情況下,這種疾病女性的發病率要遠高于男性,為男性的3倍左右,高發年齡在40歲以后 [1]。
1 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分析的對象是隨機從2009年2月至2013年12月來我院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患者中選出的110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81例,平均年齡為(63.27±10.51)歲,平均病程為(6.42±1.07)月。在選擇分析對象前,均對其進行了嚴格的病理檢測,確診這110例患者均為類風濕性關節炎。
1.2 方法
隨機將本次分析的對象分為兩個小組,每組55例。對其中一組患者采用常規理療的方式進行治療,主要以熱療為主,利用紅外線照射、熱水袋熱敷、局部熱浴、藥袋熱敷等方法,作為對照組。熱療的主要目的是促進患者患病關節部位的血液循環,讓周圍肌肉松弛下來,這樣就可以達到消炎的目的,同時熱敷對于炎癥引發的腫脹有著很好的消腫作用,另外還可以止痛 [2]。對另外一組患者則采用關節腔內注射藥物的方法進行治療,作為治療組。本次分析中采用的藥物為甲氨蝶呤聯合復方倍他米松,其中甲氨蝶呤的用量為每周10 mg,而復方倍他米松則為每天7 mg。
1.3 療效判斷標準
本次分析中將療效分為三個等級,包括療效顯著、有效以及無效。其中療效顯著患者的判斷標準為:所有病理指標的改善率均超過75%;治療有效患者的判斷標準為:所有病理指標的改善率在30%~75%之間;治療無效患者的判斷標準為:所有病理指標的改善率在30%以下。
2 結果
經過對兩組患者的治療后,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相關病理數據進行了收集和整理。在治療前,治療組患者關節出現腫脹的例數為49例,出現關節壓痛的患者為54例;對照組患者關節出現腫脹的例數為52例,出現關節壓痛的患者為53例。其中治療組治療后關節腫脹減少數為(11.27±4.62)個,對照組為(6.63±2.07)個;治療組治療后關節壓痛減少數為(10.18±3.56)個,對照組為(5.21±1.89)個。治療后治療組患者紅細胞沉降率改善比例為(50.27±7.79)%,對照組為(13.36±5.12)%;C-反應蛋白改善比例治療組為(51.19±11.82)%,對照組為(30.87±9.51)%;類風濕因子改善比例治療組為(80.13±12.51)%,對照組為(42.67±8.25)%。另外,治療組患者在治療后療效顯著率為47.27%(26/55),有效率為38.18%(21/55),無效率為14.55%(8/55),總有效率為85.45%(47/55);對照組患者的療效顯著率為21.82%(12/55),有效率為50.91%(28/55),無效率為27.27%(15/55),總有效率為72.73%(40/55)。
從上述量表中可以看出,治療組患者關節腫脹和壓痛減少的平均個數要高于對照組,同時治療組的紅細胞沉降率、C-反應蛋白以及類風濕因子改善情況也要優于對照組。
3 結論
在本次分析中所使用的治療方式為關節腔內注射藥物治療,利用甲氨蝶呤聯合復方倍他米松進行治療。其中甲氨蝶呤是一種治療腫瘤的藥物,大多數時候都是與其它藥物進行聯合應用,其治療效果較高,相對于傳統治療關節炎的藥劑,其具有較為持久的藥性,患者耐受性較好,同期不良反應發生率低。本次分析中,55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出現不良反應,其發生率僅為3.64%。另外,在關節腔內直接注射藥物能夠使藥效發揮到最大程度,減少靜脈注射引起的藥效損耗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