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對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診治方法進行分析與討論。方法 收取2014年我院收治38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臨床資料,對其進行回顧與分析。結果 38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中,病變僅累及直腸7例,直乙結腸13例,左側結腸炎10例,次全結腸炎2例,全結腸炎2例,升結腸病變4例。結論 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慢性復發病是疾病類型的主要一部分,對該病的及時診斷與治療能降低死亡率,保證患者的生存與生活質量。
作者單位:150604 黑龍江省尚志市長壽鄉衛生院
doi:10.3969/j.issn.1674-9316.2015.17.034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Ulcerative Colitis
LIU Wenjie Health Hospital of Changshou Country,Shangzhi 150604,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ulcerative colitis we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Methods Charged in 2014 in our hospital clinical data of 38 patients with ulcerative colitis,review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irty-eight patients with ulcerative colitis,7 cases only involving the rectum,rectosigmoid colon in 13 cases,the left side colitis in 10 cases,subtotal colitisin 2 cases,pancolitis in 2 cases,the ascending colon lesions in 4 cases.
Conclusion The incidence of ulcerative colitis have an increasing trend,chronic relapsing disease is a major part of the disease type of the disease and time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can reduce mortality,ensure the survival and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Key words】 Ulcerative colitis,Treatment,Analysis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主要侵犯結腸粘膜和黏膜下層的炎癥,主要臨床表現有腹瀉腹痛及粘液膿血便,病程緩慢且懷有不同輕重的病情,反復發作 [1-2]。炎癥常局限于黏膜和黏膜下層,很少深達肌層,并發穿孔、瘺管者少見。病變早期有黏膜彌漫性炎癥,可見水腫、充血與灶性出血,黏膜面呈彌漫性細顆粒狀,組織變脆,觸之易出血。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4年我院共收治38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7例,年齡21~65歲,平均年齡(37±4)歲,病程58~721 d。其中有4例患者患有痢疾,有21例患者患有急性腸炎,13例患者原因不明。
1.2 方法
1.2.1 一般治療 對活動期患者應臥床休息,并給予流質飲食,待病情好轉后改為營養豐富的少渣食物 [3]。對于重癥或暴發型患者,應入院治療,及時糾正水電解質紊亂,貧血者可輸血,低蛋白血癥者可輸注人血清白蛋白。病情嚴重時應禁食,并給予完全胃腸外營養治療。對腹痛、腹瀉較嚴重者可對癥處理,但使用解痙劑時應警惕誘發中毒性結腸擴張的危險,對重癥患者伴感染者,應積極抗感染治療。
1.2.2 藥物治療 氨基水楊酸制劑柳氮磺胺吡啶(SASP)是治療UC的首選藥物,適用于輕型、中型患者或重型患者經糖皮質激素治療已有好轉者 [4]。用法是急性期每日4.0~6.0 g,分4次口服,病情緩解后可減量使用3~4周,然后改為每日2.0 g,維持1~2年。該藥口服后大部分到達結腸,經腸菌分解為5-氨基水楊酸(5-ASA)和磺胺嘧啶,前者是主要有效成分,后者有部分抗炎作用,但也是引起不良反應的主要原因,主要不良反應有惡心、嘔吐、皮疹、白細胞減少及溶血 [5]。新型5-ASA療效與SASP相近,但不良反應減少,缺點是價格昂貴。用法是急性期每日3.0~4.0 g,分4次口服,病情緩解后,改為每日1~2 g,維持治療。病變局限于乙狀結腸以下者,可考慮灌腸治療,5-ASA灌腸劑1 g,每晚睡前保留灌腸1次。
糖皮質激素能有效控制、減輕毒血癥狀,對急性發作期有較好療效,是暴發型和重型患者的首選藥物,也適用于氨基水楊酸制劑治療效果不佳的輕、中型患者 [6]。常用強的松每日40 ~60 mg,分次口服,病情緩解后,逐漸遞減至每日10~15 mg,可維持月余或數月。重癥患者可先予氫化可的松每日200 ~300 mg或每日10 mg地塞米松靜脈滴注,7~10 d后改為口服強的松。
免疫抑制劑適用于反復發作而氨基水楊酸制劑和糖皮質激素治療無效者 [7]。常用硫唑嘌呤1.5 mg/(kg?d),分次口服,療程1年。環孢素是治療UC很有潛力的藥物,目前已應用于臨床,其標準用量為靜脈2~4 mg/(kg?d),平均治療時間7 ~14 d,一旦起效,可換成口服,劑量為6~8 mg/(kg?d),繼續使用4~6個月。
2 結果
38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中,病變僅累及直腸7例,直乙結腸13例,左側結腸炎10例,次全結腸炎2例,全結腸炎2例,升結腸病變4例。38例患者經過及時的診斷與精心的治療后均痊愈出院。
3 討論
潰瘍性結腸炎的病因目前還沒有確定的定論,但是可以認為其與免疫異常相關,臨床資料表明,反復的病情與患者的飲食有密切聯系,特別是油膩刺激,魚蝦等食品。故認為食物的變態與病情的反復和加重有關 [8-10]。大多數患者會有腹瀉和粘液膿血便的情況出現,炎癥導致的大腸黏膜對水和鈉的吸收障礙,結腸運動功能的失常都會引起腹瀉。
結腸鏡檢查對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有重要價值。早期可見腸黏膜充血水腫,有炎性滲出,黏膜血管網顯得模糊不清,此后黏膜呈顆粒狀粗糙,并進一步演變為大小不等的圓形淺潰瘍,基底覆蓋膿性或血性分泌物,呈連續性改變。后期見腸腔狹窄,常有假性息肉。黏膜病理學檢查分為活動期和緩解期的不同表現。活動期一般表現為固有膜內有彌漫性、慢性炎癥細胞及中性粒細胞、嗜酸粒細胞浸潤;隱窩有急性炎癥細胞浸潤;隱窩上皮增生,杯狀細胞減少。緩解期一般顯像為中性粒細胞消失,慢性炎癥細胞減少;隱窩大小、形態不規則,排列紊亂。
腹痛和腹瀉以及粘液膿血便為潰瘍性結腸炎的主要診斷依據 [11]。另外對全身是否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癥狀進行檢查,反復對糞便有無病原體發現進行檢查,在結腸鏡檢查的特征性改變中伴有至少一項,在排除結腸感染性和其他非感染性疾病后,便可診斷為潰瘍性結腸炎。結腸鏡檢查是本病診斷與鑒別診斷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應進行全結腸及回腸末段檢查,直接觀察腸黏膜變化,取活組織檢查,并確定病變范圍。本病病變呈連續性、彌漫性分布,從肛端直腸開始逆行向上擴展。診斷過程中應該與慢性細菌性痢疾,阿米巴腸炎病變和克羅恩病分別開,慢性細菌性痢疾本病常有急性菌痢病史,糞便或結腸鏡檢查取黏液膿性分泌物可培養出痢疾桿菌,抗菌藥物治療有效。阿米巴腸炎病變以近端結腸為主,潰瘍較深,邊緣潛行,潰瘍問的黏膜多屬正常,糞便檢查、結腸鏡取活組織或滲出物檢查可找到溶組織阿米巴滋養體或包囊。抗阿米巴治療有效,克羅恩病可發生于自食管到肛門的任何胃腸部位,但以末端回腸和右半結腸最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