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胃腸道間質瘤(GIST)的CT表現特點,及螺旋CT檢查對GIST診斷的價值。方法 回顧性分析經手術病理證實的GIST患者31例,13例行螺旋CT平掃,18例行增強掃描。結果 31例GIST患者,發生在胃的15例,十二指腸6例,小腸4例,結腸及直腸4例,腸系膜2例。結論 CT影像能準確的顯示腫瘤的部位、大小、密度、腫瘤的血管分布、與周圍組織的關系,對于良惡性的鑒別也有一定的意義。
doi:10.3969/j.issn.1674-9316.2015.01.033
作者單位:112000 鐵嶺市中心醫院導管室
Multi Detector Row Computed Tomography Apply in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BAI Jie Tieling city center hospital,Teiling 112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and study of value about multilice spiral CT diagnosis of intestinal obstruction.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is confirmed by surgery pathology of 31patients with astrointestinal stromal leave. Results 31 cases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in stomach15cases、4small intestine、4cases in colon 、2cases of mesenterium. Conclusion CT imaging can disply the size and location of tumor accurate densi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umor blood vesels distributed in the surrounding tissure also have certain significance for the differential dianosis of benign and malignant.
【Key words】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Helical CT,Tomography
GIST是胃腸道最常見的間葉性腫瘤。主要臨床表現為腹痛、腹脹、消化道出血、腹部包塊、消化道梗阻、腸穿孔,較小者無癥狀。收集31例在我院行CT檢查,并經手術病理證實的患者,對其CT影像進行回顧性分析,提高GIST診斷準確率。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材料
本組患者31例,男19例,女12例,年齡40~73歲。有4例無癥狀在檢查中無意發現。腹脹10例,腹部間斷性疼痛9例,消化道出血7例,腹部包塊8例,消化道梗阻3例,腹水4例。
1.2 方法
檢查前空腹8 h以上,飲水1500 ml,掃描前20 min,肌注山莨菪堿20 mg,再飲水500 ml。采用Philips 64排螺旋CT機,患者仰臥位,掃描全腹。增強者再經靜脈注入非離子型對比劑,劑量70~85 ml,快速團注2.5 ml/s,注射后于30 s、60 s、3 min行3期掃描,標準算法重建,所得原始數據再進行間隔為1 mm的二次重建,然后將二次重建的圖像傳送到CT工作站進行分析。
2 結果
31例GIST患者,發生在胃的15例,十二指腸6例,小腸4例,結腸及直腸4例,腸系膜2例。向腔內生長者8例,腔外生長者16例,腔內外生長者7例。其中良性13例,惡性18例,大小1.8~29 cm。良性者腫瘤均為類圓形,邊界清晰,體積較小,增強掃描呈中度強化。最小者直徑約為1.8 cm,以胰腺炎癥狀來診,進行CT檢查時發現胃間質瘤,腫瘤向腔外生長。一例在肺CT體檢中發現,胃內見直徑約為2.2 cm的類圓形病變,大部分為鈣化密度,當時考慮胃石;3個月后復查CT發現,病變與胃壁位置固定,行手術治療后,病理為間質瘤。惡性腫瘤為類圓形或不規則形,體積較大,大部分為不均勻密度,增強呈不均勻明顯強化,其中13例可見液化壞死區,4例壞死區內見氣體密度。
3 討論
GIST是消化道最常見的間葉性腫瘤。Mazur和Clark首先提出GIST的概念 [1],GIST腫瘤細胞與Cajal間質細胞相似,均有CD 117(絡氨酸激酶生長因子受體)、CD 34(骨髓干細胞抗原)表達陽性,故稱為間質瘤。95%的GIST原發于胃腸道:胃60~70%,小腸20~30%,結直腸5%,食管<5% [2],其他部位如腸系膜、網膜的病變罕見。本組病例中,胃占48%,小腸32%,結直腸13%,其他6%。
3.1 病理生理
在人體標本中,GIST直徑從1~2 cm到大于20 cm不等,呈局限性生長,形態呈結節狀或分葉狀,顯微鏡下70%的GIST呈現梭形細胞,20%為上皮樣細胞。腫瘤間質常出現黏液樣基質及玻璃樣變性,甚至可出現鈣化。GIST的免疫組織學的診斷特征是CD 117陽性,CD 117在GIST的細胞中廣泛表達,CD 117的高靈敏性和特異性使得它一直是GIST的確診指標 [3]。CD 34在間葉性腫瘤的表達有一定意義,在60%~70%的GIST中陽性,因此特異性不如CD 117。
3.2 胃腸道間質瘤的CT表現
腫瘤多以寬基底與胃腸道壁相連,呈類圓形或不規則形,大多向腔外生長,也可向腔內生長,或腔內外混合性生長,腫瘤可出現等或等低混雜密度,少見鈣化,增強掃描,呈中、重度強化,壞死區無強化。當腫瘤壞死與胃腸道相通時,腫塊內可見氣體及胃內容物。一般認為腫瘤的大小與良、惡性質相關,良性腫瘤多小于5 cm,密度均勻,邊緣銳利,增強掃描,均勻中度強化,極少侵犯鄰近器官。惡性腫瘤多大于6 cm,邊界不清,與鄰近器官粘連,呈浸潤性生長,密度不均勻,中央易出現壞死、囊變、出血,增強CT可見明顯不均勻強化,壞死、囊變區無強化;另外,可有腹腔積液,遠處轉移等相關征象。本組病例CT表現基本與上述情況相符。
有報道稱發生于胃的間質瘤惡性程度較低 [4],而發生于消化道外的間質瘤惡性程度高,危險度較高 [5]。部分學者認為GIST是沒有真正良性的,全部的GIST都應視為潛在惡性,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但普遍認為,腫瘤的大小與CT表現和腫瘤的惡性程度與預后密切相關。
3.3 與其他檢查方式的比較
胃腸造影可顯示病變的部位、大小,表現為胃或腸道內的充盈缺損,或粘膜的外壓、移位、變形等,但對觀察腫塊與胃腸道的關系受到一定限制,尤其對腔外生長型的GIST。
內窺鏡檢查,可直觀的顯示GIST累及的粘膜情況及管腔改變,并可活檢提取病理結果,但難以完整的顯示病變情況及向外周的侵潤,尤其對于胃腸粘膜完整者,診斷有一定的局限性。
B超因腸道氣體的干擾,對空腔器官顯示不清。隨著影像學診斷技術的提高,尤其是胃腸道超聲造影技術和超聲內鏡技術的開展,越來越多的無臨床表現、<5cm,甚至1~2 cm微小病灶被發現,但對技術水平要求較高。
MRI可顯示腫瘤的部位、內部組織學特征、血供情況等,但它掃描時間長,難以克服胃腸道蠕動的干擾,而且掃描范圍有限。
CT檢查便捷,掃描范圍廣,圖像質量高,可觀察腫塊內部特點及血供情況,還可評估腫瘤的大小、形態、生長方式,同時可觀察與周圍鄰近臟器的關系,遠處淋巴結、臟器有無轉移。CT檢查彌補了胃腸造影劑內窺鏡檢查的不足,對病變的準確定位、良惡性的判斷及指導臨床治療有重要價值。
GIST的確診還必須依靠病理及免疫組化支持,鏡下大量梭形細胞分布、CD 117和CD 34檢測陽性是本病診斷金標準。螺旋CT掃描,不僅定位快速、準確,而且密度分辨率高,能清楚顯示瘤體及其與鄰近結構的關系,為手術方案的制定提供必要的影像信息,尤其對向胃腸道外生長或同時向腔內外生長的GIST更有意義。所以說,螺旋CT目前是GIST的一種重要檢查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