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CT診斷在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腦微循環改變中的臨床應用。方法 選取我院收治的48例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作為觀察組,選取同期體檢健康的48例個體作為對照組,對這兩組成員進行CT檢查,比較兩組的腦血流量、腦血容量以及血液平均通過時間。結果 觀察組的腦血流量、腦血容量明顯低于對照組,平均通過時間多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CT成像技術應用于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腦微循環改變的診斷,效果明顯。
doi:10.3969/j.issn.1674-9316.2015.01.037
作者單位:115007 遼寧營口開發區中心醫院磁共振室
Analysis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CT in Diagnosis of Cerebral Microcirculatory Changes of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LI Xiaoxin Magnetic resonance room of Liaoning Yingkou Development District Central Hospital, Yingkou 115007,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CT diagnosis i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fter brain microcirculation. Methods 48 patients with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s observation group,select the same physical health of 48 patients as control group,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of CT examination and comparison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blood flow,cerebral blood volume and blood by time,on average.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cerebral blood flow,cerebral blood volum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average through time more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CT imaging technology is applied to the diagnosis of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fterbrain microcirculation,obvious effect,worth clinical promotion.
【Key words】CT diagnosis,Subarachnoid hemorrhage,Clinical application
蛛網膜下腔出血簡稱SAH,是急性腦血管病常見病型,可使患者出現腦血管痙攣、神經功能障礙的并發癥,嚴重者可危及生命,嚴重影響著人們的生活,CT診斷顯示,SAH與腦血管微循環改變有一定的關系。本文選取我院收治的48例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和48例健康個體作為研究對象,對兩組成員的CT灌注成像結果進行了分析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2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48例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作為觀察組,選取同期體檢健康的48例個體作為對照組,男70例,女26例,年齡在30~75歲之間,平均年齡(52.5±2.5)歲。觀察組48例患者均為自發性SAH,并于兩周內進行CT診斷,對照組48例健康個體檢查未發現異常。兩組在性別、年齡、發病原因等方面均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臨床可比性。
1.2 方法
對兩組成員進行CT灌注成像檢測,對比分析以下參數:腦血流量(CBV)、腦血容量(CBF)以及血液平均通過時間(MTT),探討CT診斷在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腦微循環改變中的應用價值。腦血流量是指一定量的腦組織血管中存在的血容量,單位ml/g;腦血容量是指血液在單位時間內流過某部分腦組織血管的具體量,單位ml/(min?ml);血液平均通過時間是指一定量的血液在固定的時間內通過不同腦血管結構時多用時間的平均值,單位s。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所得的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使用(均數±標準差)形式表示計量材料,并進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中48例患者CBV為(1.76±0.13)ml/g,CBF為(29.75±2.25)[ml/(min?ml)],MTT為(4.45±0.25) s;對照組48例健康個體中CBV為(2.76±0.15)ml/g,CBF為(47.55±3.05)[ml/(min?ml)],MTT為(3.05±0.15)s;以上結果顯示,觀察組的腦血流量、腦血容量明顯低于對照組,平均通過時間多于對照組,兩者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SAH是指血液流入腦表面軟膜與蛛網膜之間的腔隙即蛛網膜下腔,出現SAH的原因有很多種,根據發病原因的不同可將其分為外傷性SAH和自發性SAH。其主要特點為起病急、難治愈,發病初期有不同程度的惡心、頭痛、嘔吐現象,視力也會逐漸下降,嚴重危害患者身體健康,若患者得不到有效治療,很可能危及到生命安全。據研究表明,SAH與其后腦微循環改變有一定關聯,臨床上有很多檢驗后腦血管微循環的方法,如MR灌注成像等技術,但此技術使用范圍受到機器限制。CT灌注成像技術具有無創、操作簡單、診斷精確、費用低、限制因素少的優點 [1],在臨床上屬于比較新的檢驗方法,通過此技術,對患者的CTP參數進行有效的評估,可觀察到患者腦部病變的發展過程。為探討CT灌注成像技術的臨床使用價值,本文選取48例SHA患者與48例健康個體作為研究對象,對兩組成員均行灌注成像檢測,對比兩組的CTP參數得出,兩組成員的腦血流量、腦血容量以及平均通過時間存在明顯的差異,SAH的腦血流量、腦血容量明顯比健康個體低,平均通過時間明顯比健康個體多,兩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得出的數據與病理學檢查SAH的結論相符合,表明CT技術能準確檢測出SAH患者后腦微循環系統的改變,在臨床上屬于較好的檢測手段,而且其空間和時間的分辨率比較高,受限制的因素的比較少,采用CT技術檢測患者后腦血液微循環改變的情況,可以提高腦部微循環改變和腦血管疾病的診斷率,為預防和治療SAH提供可靠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