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眼瞼瞤動是針灸科臨床常見病,相當于現代醫學的原發性單純性眼瞼痙攣,以毫針浮刺法治療本病33例,每日1次,10次1療程,1療程后痊愈率達93.9%,取得滿意療效。
doi:10.3969/j.issn.1674-9316.2015.01.046
作者單位:116600 大連開發區醫院中醫科
Fuci Acupuncture for 33 Cases of Primary Simple Blepharospasm
LI Zhaohong TCM Department,Dalian Development Zone Hospital,Dalian Liaoning 116600,China
【Abstract】
Primary simple blepharospasm is one of common diseases in acupuncture clinic.Thirty three cases of primary simple blepharospasm was treated with fuci acupuncture once a day and 10 times totally.The treatment achieved satisfactory efficacy with the cured rate 93.9%.
【Key words】Fuci acupuncture,Acupuncture,Primary simple blepharospasm
眼瞼瞤動俗稱眼皮跳,大多由用眼過度、情緒緊張、受風受涼等引起。很多人都會出現一過性的眼皮跳,如果多日不止,往往會求治于針灸科門診。筆者運用浮刺法針刺治療本癥,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33例患者均來自本院針灸科門診,其中男5例,女28例;年齡最小21歲,最大57歲;病程最短5天,最長1個月;均為單側,左眼18例,右眼15例,單純上瞼13例,單純下瞼14例,上下瞼同時6例。
1.2 診斷標準
根據中國中醫藥出版社《針灸治療學》 [1]擬定。(1)病史:以“眼皮跳”為主訴來診,有用眼過度、睡眠不足、情緒緊張、受風受涼等病史。(2)體檢:發作時可見一側眼瞼陣發性不自主跳動,或持續抽搐。(3)無其他相關伴隨癥狀,尤其是面下部表情肌的抽搐或痙攣。
納入觀察的病例均為原發性單純性眼輪匝肌痙攣,排除合并其他表情肌抽動者和伴隨其他癥狀者;面癱后遺癥等其他原發病所致眼瞼瞤動的患者也不納入觀察;全部患者必須經神經科或眼科會診,待排除其他疾病才可以納入觀察。
2 治療方法
針刺主穴:魚腰、承泣,配穴:翳風、合谷、太沖、足三里、三陰交。操作:患者仰臥位,75%酒精常規穴位消毒,選用0.25× 40 mm一次性無菌毫針。主穴用浮刺法:上瞼瞤動者選魚腰,下瞼瞤動者選承泣,手法輕柔,橫向斜刺進針后,針體放平,沿眼輪匝肌肌肉走行,在皮下行經痙攣處,皮下可隱見針尖針體,盡量做到無痛無針感,不要求得氣。留針30~60分鐘,中間不行針。配穴常規進針,平補平瀉,留針時間同主穴。針刺治療每日1次,遇周六、日休息,眼瞼瞤動消失則停止治療,10次治療后觀察療效,再1周后復診觀察持續療效。
3 療效觀察
3.1 療效標準
痊愈:眼瞼瞤動完全消失,觀察期內無復發;有效:眼瞼瞤動程度減輕,持續時間、頻率減少;無效:眼瞼瞤動程度和持續時間、頻率無變化或加重。
3.2 治療結果
全部33例患者均在2~10次治療后癥狀減輕,1周復診31例眼瞼瞤動完全消失,痊愈率93.9%;有2例患者在停止治療的1周內,偶有短暫輕微的眼瞼瞤動,針刺鞏固治療2次后癥狀完全消失,1周后隨訪無復發;治療無效者0例。
4 典型病例
患者,女,39歲,電腦前工作較多,未明原因“右下眼皮跳”2周來診,自己按民間方法右下眼瞼貼小紙片及減少電腦前工作仍無效,昨日由陣發轉為持續跳動,令其十分難受,故而要求針灸治療。現無其他癥狀,體檢可見右下眼瞼外側肌肉抽動,致右眼裂小于左側,面部及肢體無感覺和運動障礙,血壓14/10 Kp,既往無慢性病、傳染病史,無面癱及其他神經疾患,初步診斷為右下眼瞼瞤動,予毫針浮刺法治療,主穴選承泣,進針至皮下,沿眼輪匝肌走行透向瞳子髎,配穴翳風、合谷、太沖、足三里、三陰交,平補平瀉,留針60分鐘,留針期間右下瞼瞤動由持續轉為陣發,治療每日1次,6次治療后癥狀完全消失,1周后復診無復發。
5 體會
眼瞼瞤動相當于現代醫學的眼瞼痙攣,本組觀察的患者為原發性單純性眼瞼痙攣,多為用眼過度、睡眠不足及情緒緊張等引起眼瞼肌興奮性增高,但其確切的發病機理尚不明確。現在多認為某些頑固性眼瞼痙攣是面神經通路受不良刺激引起,原發者血管壓迫可能是重要原因。目前西醫的治療方法主要有:服用鎮靜劑、物理治療、A型肉毒素注射治療、面神經阻滯術、神經血管減壓術等,還可以采用面神經切斷、電凝術、吻合術、經皮穿刺射頻溫控熱凝術等。這些方法都有一定風險和損害,多為病情嚴重或發展至嚴重面肌痙攣而影響日常生活時才被迫采用。
祖國傳統醫學中,眼瞼瞤動又名目瞤、胞輪振跳,是因氣血不和而致眼瞼不自主牽拽跳動的病癥。誘因常為用眼過度以及疲勞、緊張等,氣血衰弱、筋脈失養、血虛生風為主要病因病機[1]。針刺是本病的傳統治療方法,體針一般采取遠近配穴法,亦有采用巨刺法刺健側者。刺激眼周穴位,可以激發眼部經氣,使眼周血管擴張,血流加快,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環 [2]。故取眼周穴位為主穴,配以多氣多血之陽明經穴合谷、足三里,尤其“頭面合谷收”,善治頭面之疾;再配以三陰交、太沖、翳風,補氣養血、平肝熄風,共收止痙之功。
浮刺出自《靈樞﹒官針》篇:“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臨床上常用于治療感受寒邪所致的肌肉拘急、面肌痙攣等癥 [3]。眼瞼瞤動正符合浮刺法治肌急的作用,而且此肌位置表淺,深部即為眼球,不宜深刺,正是浮刺所宜。
現代康復醫學中,常采用牽張技術改善肌肉痙攣狀態。以較慢的牽張作用于肌肉,可以抑制肌肉的張力 [4]。眼瞼瞤動往往是眼輪匝肌的肌纖維張力過高引起,以毫針浮刺貫通痙攣肌的縱軸并留針,可以對痙攣肌起到慢性牽張作用,改善其痙攣狀態,也符合中醫急則治其標的原則。
本組患者經毫針浮刺而全部獲愈,說明采用浮刺法治療眼瞼瞤動簡便、高效,值得在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