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究低鉀血癥患者采用門冬氨酸鉀注射液治療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選取2013年4月~2015年1月收治的40例低鉀血癥患者進行治療,隨機分組,實驗組28例選擇門冬氨酸鉀注射液的治療,對照組12例患者選擇氯化鉀和氯化鈉注射液的治療,對患者治療后血鉀的變化進行觀察。結果 實驗組治療有效率為96.43%,對照組治療有效率為75.0%,差異較大,有統計學意義(P < 0.05)。結論 低鉀血癥患者采用門冬氨酸加注射液的治療,可促使治療效果得到提高,不良反應少,起效快,減輕患者身體不適的癥狀。
doi:10.3969/j.issn.1674-9316.2015.15.086
工作單位:155100雙鴨山市人民醫院
Clinical Study on Potassium Aspartate Injection Treatment of Hypokalemia
QI Yanhong Shuangyashan People’s Hospital,Shuangyashan 1551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reatment method and its effect of potassium aspartate injection in treatment of hypokalemia patients are to be studied. Methods Choose 40 hypokalemia patients who are treated in hospital from April 2013 to January 2015 and separate them into control group and study group at random; 28 patients in study group are given potassium aspartate injection treatment and 12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are given potassium chloride combined with sodium chloride injection treatment, then make an observation on patients’ serum potassium changes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 Treatment efficacy in study group is up to 96.43%, while treatment efficacy in control group is 75.0%,there is a treatment differential between two groups and such a differential has statistic value (P < 0.05).Conclusion Potassium aspartate injection is of efficacy in treatment of hypokalemia; it is conducive to increasing treatment efficacy with few side effects and it is effective to relieve patients’ uncomfortable symptoms.
【Key words】Hypokalemia,Potassium aspartate injection,Treatment efficacy
低鉀血癥為血清鉀的濃度不足3.5 mmol/L,當血清鉀降低后不一定為體內缺鉀,僅能表示細胞外液的加濃度較低,在全身缺鉀時,血清鉀可能不會降低,因此在臨床上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和病史來判斷疾病 [1]。該疾病的主要病因為:鉀的攝入量過少,一般日常攝取的食物都含有豐富的鉀,因此患者只要正常進食就不會缺鉀,而昏迷、消化道梗阻以及手術后有較長時間禁食的患者,如果沒能及時補充鉀,則可能有低鉀血癥或者缺鉀 [2]。還有患者因為鉀的排出量過多,細胞外的鉀轉移到細胞內,都可能出現該疾病。選取2013年4月~2015年1月收治的40例低鉀血癥患者進行治療,采用不同藥物,觀察患者身體的恢復情況,現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4月~2015年1月收治的40例低鉀血癥患者進行治療,實驗組患者28例,男性15例,女性13例,年齡范圍:19~72歲,平均年齡為:(48.37±5.31)歲。對照組患者12例,男性7例,女性5例,年齡范圍:20~70歲,平均年齡為:(49.56±5.79)歲。兩組患者沒有身體資料上明顯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實驗組 該組患者選擇門冬氨酸鉀注射液的使用,在20 ml的門冬氨酸鉀注射液中加入250 ml濃度為5%的葡萄糖注射液,然后在750 ml濃度為0.9%的氯化鈉溶液中加入20 ml 10%的氯化鉀注射液,給予靜脈滴注,一小時給予1 g補鉀,共治療7天,治療過程中對患者的血鉀濃度要密切監測,針對血鉀水平的變化來進行鉀用量的調整,避免出現高鉀血癥。
1.2.2 對照組 該組患者選擇氯化鈉和氯化鉀注射液的使用,在24 ml濃度為10%的氯化鉀注射液中加入100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采用靜脈滴注的方法,每小時的補鉀劑量為1 g,共治療7天,治療過程中對患者的血鉀濃度要密切監測,針對血鉀水平的變化來進行鉀用量的調整,避免出現高鉀血癥。
1.3 療效標準
治療顯效:患者頭暈、惡心等癥狀得到明顯緩解,血鉀的濃度也恢復為:3.5~5.5 mmol/L,在心電圖的檢查中,結果正常;治療有效:患者頭暈、惡心等癥狀得到明顯好轉,血鉀的濃度也恢復為:3.5~5.5 mmol/L。治療無效:患者的身體癥狀、心電圖檢查以及血鉀濃度都沒有得到有效改善。治療的總有效率為顯效率和有效率的相加之和。
1.4 統計學分析
對本文所得實驗數據均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檢驗,所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所得計數資料采用χ 2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實驗組28例患者中,18例治療顯效,所占比例為64.3%,9例治療有效,所占比例為32.1%,1例治療無效,所占比例為3.6%,治療有效率為96.43%。對照組12例患者中,4例治療顯效,所占比例為33.3%,5例治療有效,所占比例為41.7%,3例治療無效,所占比例為25.0%,治療有效率為75.0%。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差異較為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低鉀血癥屬于臨床的常見疾病,發病原因:體內的絕對缺鉀以及血清的相對缺鉀,其中體內缺鉀主要因為無法進食造成攝取量的不足,或者因為引流液、尿液、腹瀉液的丟失 [3]。而血清的相對缺鉀主要為堿中毒、周期性的低鉀麻痹等。鉀在人體的生理作用為:維持細胞正常代謝,保持離子、細胞內容量、酸堿平衡和滲透壓的平衡,使心肌保持正常功能,所以低鉀血癥會對患者的身體造成嚴重危害,在多年的臨床治療中發現采用靜脈和口服綜合補鉀的方法,可使患者的癥狀在短時間內得到糾正,達到顯著的治療效果。門冬氨酸鉀注射液的門冬氨酸能夠在轉氨酶應用下成為草酰乙酸,提高細胞內外鉀的功能。該藥物可使細胞中鉀離子含量得到迅速提高,有助于鉀離子運轉,緩解身體的不適癥狀,并使心電圖得到改善,促使機體內環境保持穩定。同時給予氯化鉀的治療,可促使身體各指標的恢復。對患者給予血尿常規、肝腎功能以及心電圖的檢查,沒有發現高鉀血癥、心律失常等不良反應,而且尿量正常,由此說明門冬氨酸鉀注射液的安全性高。對照組患者選擇氯化鈉和氯化鉀注射液的治療,雖然也使身體癥狀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療效明顯低于實驗組。實驗組治療有效率為96.43%,對照組治療有效率為75.0%,差異較大,有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前,醫護人員要叮囑患者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保證充足的睡眠,避免過度勞動,防止病情的反復發作。
綜上所述,低鉀血癥患者采用門冬氨酸鉀注射液的治療,可迅速使患者身體的不適癥狀得到改善,起效快,不良反應較少,藥物的安全性高,效果顯著,可以在臨床廣泛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