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究對無償獻血者應采取的心理護理措施和效果。方法 選取2013年9月~2015年1月38例無償獻血人員進行護理研究,隨機分組,實驗組23例人員給予綜合的心理護理,對照組15例人員不采取心理護理措施,觀察護理效果和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結果 實驗組沒有患者出現不良反應,對照組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1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結論 無償獻血者在獻血中護理人員給予心理護理,能夠緩解心理障礙和負面情緒,使其在良好狀態下,愉快、安全的獻血,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doi:10.3969/j.issn.1674-9316.2015.17.148
作者單位:165000 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中心血站
Psychological Nursing Experience of Voluntary Blood Donors
CAO Yang Central Blood Station of Daxing’anling,Daxing’anling 165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Psychological nursing method and its effect for voluntary blood donors. Methods Chose 38 voluntary blood donors who were treated in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3 to January 2015 and separated them into two groups at random,32 patients in study group were given comprehensive psychological nursing and 15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non-psychological nursing,then compared patients’ nursing effects and side-effect incidence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 There was no side-effect to be seen in study group,while side-effect incidence in control group was 13.3%,there was a treatment differential between two groups and such a differential had statistic value(P < 0.05). Conclusion Psychological nursing is of efficacy for voluntary blood donors,it is conducive to alleviating donors’ psychological barriers and negative mood in order to have them donate blood under favorable condition and reduce side-effect incidence.
【Key words】Voluntary blood donors,Psychological nursing,Nursing effect
無償獻血:為拯救他人的生命,自愿把自己的血液無私奉獻,且獻血人員不會向任何個人或者單位領取報酬的。人體定期進行獻血,有助于人體新陳代謝,增強抗病力和免疫力 [1]。但是因為獻血人員對血液知識、相關醫學知識的缺乏,其在獻血過程中會有恐懼、害怕、緊張等不良反應。為促使服務質量的提高,對獻血者采取相應的心理護理,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提升滿意度。選取2013年9月~2015年1月38例無償獻血人員進行護理研究,給予不同措施的干預,觀察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現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9月~2015年1月38例無償獻血人員進行護理研究,實驗組有23例人員,男性13例,女性10例,年齡17~51歲,平均年齡(36.7±8.6)歲,4例為初中及以下,9例為高中,7例為大學,3例為大學以上;對照組有15例人員,男性9例,女性6例,年齡18~50歲,平均年齡(36.9±8.7)歲,3例為初中及以下,6例為高中,4例為大學,2例為大學以上。兩組人員沒有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人員不接受護理措施,實驗組患者采用心理護理措施,具體措施如下。
1.2.1 獻血前心理護理 獻血者在獻血前要嚴格體檢,護理人員和獻血者保持充分的溝通和交流,了解身體情況,詢問獻血人員是否為空腹狀態,若處于空腹狀態,要食用一些可以提升血糖的素食,飲用糖水 [2]。并詢問最近有無過度疲勞的情況,以及睡眠時間和質量,若患者最近出現過度疲勞或者夜間的睡眠質量較差,可勸導改天再來獻血。說明選用的采血器材都為一次性,對獻血者提出的疑問要詳細回答,消除疑慮,放松精神,取得獻血者的信任,緩解心理負擔,盡量減少不良反應的出現。
1.2.2 采血中的心理護理 采血過程中,要對獻血者的血流情況和面目表情進行觀察,注意其有無痛苦表情或者緊張情緒,若有則告知其可能對采集流量或者采集方式不適應,與其增強溝通,及時調整心態,使其感受到醫護人員的關心,從而主動進行再次獻血。醫護人員要保持端莊整潔的儀表,和藹的態度,并營造干凈整潔的采取環境。
1.2.3 獻血后的心理護理 獻血者在獻血結束后,要告知相關的注意事項,多飲水,對穿刺部位進行5~10 min的按壓,不可來回揉動,避免皮下出血。獻血24 h后避免劇烈運動,保持充分休息,少量人員可能有嗜睡、疲倦等癥狀,護理人員要給予詳細解釋,經過適當休息后癥狀可完全消除。
1.2.4 獻血反應者的護理 很多出現輕度反應的人員因為過度緊張造成的,主要有惡心、頭暈、出汗、面色蒼白、心慌等,護理人員給予熱情服務,舒適環境和親切話語,使其在良好的氛圍中放松情緒,從而可以順利完成采血 [3]。若患者出現精神極度緊張,過度換氣而出現腦部缺氧等,要立即停止采血,采取平臥的姿勢,將腰帶、領口立即松開,立即搶救。在患者恢復正常后,要在車上休息30 min以上,才可離開,避免出現意外情況。
1.3 統計學分析
對本文所得實驗數據均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檢驗,所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所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實驗組人員中沒有出現獻血的不良反應,對照組中有2例出現頭暈、嘔吐等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
3 討論
無償獻血為健康適齡公民的義務,因為對獻血知識的缺乏以及客觀因素的影響,導致獻血者會在采血中出現不良的身體反應,不僅會對獻血者的情緒造成影響,還會中斷采血,不能順利完成采血工作。獻血者到達采血車后,因為缺乏相關知識,陌生的采血環境,以及對醫務人員的恐懼都會導致其出現不良反應,甚至還有很多人員擔心獻血后是否會染上不良疾病,顧慮較多,容易出現恐懼心理。與此同時,為患者提供良好的心理護理,可緩解不良情緒。其中包括獻血前心理護理,采血中的心理護理,獻血后的心理護理,獻血反應者的護理。在獻血的各個階段都給予相應的干預措施,能夠使其在輕松、愉快的狀態下完成獻血,減少不良反應。而對照組人員沒有接受任何的心理護理,經過調查研究,發現實驗組沒有患者出現不良反應,對照組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1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無償獻血者在整個獻血過程中接受綜合的心理護理干預,能夠減輕心理壓力,緩解焦慮、緊張、恐懼等不良心理,提高獻血的主動性,加強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減少不良反應,有利于擴大獻血隊伍,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