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糖尿病足發生的高危因素及護理措施。方法 對比分析42例糖尿病足患者與無糖尿病足的56例糖尿病患者臨床資料。結果血糖控制、合并下肢血管病變及神經病變是糖尿病足高危因素。結論 糖尿病足的發生與患者血糖控制、合并下肢血管及神經病變有關,應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并加強足部正確護理。
doi:10.3969/j.issn.1674-9316.2015.17.157
作者單位:136001 四平市第一人民醫院
Analysis of High Risk Factors and Nursing Measures of Diabetic Foot
ZHANG Haibo First People's Hospital Siping City,Siping 13600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sis the risk factors of diabetic foot and nursing measures.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56 cases of patients with diabetes compared with 42 cases of diabetic foot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diabetic foot. Results The blood glucose control,with lower extremity vascular disease and neuropathy was a high risk of diabetic foot. Conclusion The occurrence of diabetic foot control,and blood glucose of the patients with lower extremity vascular and nerve lesions,should effectively control blood glucose level and to strengthen the correct nursing of diabetic foot.
【Key words】 Diabetes foot,Risk factors,Nursing measures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常見并發癥,是致殘、致死的主要原因 [1]。現筆者探討糖尿病足發生的高危因素并總結護理措施,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A組42例糖尿病足患者均于2014年1月~2015年2月期間到我院就診,與WHO中糖尿病足診斷標準相符 [2];男25例,女17例;年齡60~78歲,平均年齡(72.6±3.8)歲;選取同期到我院就診的糖尿病未合并糖尿病足患者56例作為B組,男35例,女21例;年齡38~70歲,平均年齡(54.9±4.1)歲;兩組基本資料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 調查方法
回顧性分析兩組患者病史、病程、治療方法、血糖控制、是否合并下肢血管病變及周圍神經病變等情況,并判斷患者治療依從性,以此對比判斷糖尿病足發生的高危因素。
1.3 評價標準
血糖控制:良好:空腹血糖(FBC)4.4~6.1 mmol/L,餐后2 h血糖(2 h PC)4.4~8.8 mmol/L;一般:FBC≤7.0 mmol/L,2 h PC≤10.0 mmol/L;差:FBC>7.0 mmol/L,2 h PC>10.0 mmol/L [3]。
下肢血管病變:翻閱患者病歷,分析患者血管彩色多普勒檢查結果,血管病變:各級動脈粥樣,并有不同程度動脈狹窄;下肢神經病變:下肢過敏、麻木感。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采用χ 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Logistic分析其高危因素,P<0.05表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基本情況、血糖控制及是否合并下肢病變情況對比
A組平均年齡(72.6±3.8)歲,平均病程(11.3±3.7)年,血糖控制良2例,一般12例,差28例,有下肢血管病變36例(85.7%),有神經病變31例(73.8%);B組平均年齡(54.9±4.1)歲,平均病程(6.1±3.1)年,血糖控制良4例,一般41例,差11例,有下肢血管病變8例(14.3%),有神經病變4例(7.1%);通過對比可知,兩組年齡、病史、血糖控制情況、下肢血管病變率、神經病變率均有差異,P<0.05。
2.2 Logistic回顧分析
對患者年齡、病程、血糖控制及是否合并下肢血管病變及神經病變進行Logistic分析,患者年齡統計量為0.051 4,P>0.05;病程1.624 7,P>0.05;血糖控制5.842 4,P<0.05;合并下肢血管病變及神經病變,9.561 4,P<0.01。由此可見,血糖控制、合并下肢血管病變及神經病變是導致糖尿病患者發生糖尿病足的高危獨立因素。
3 討論
3.1 糖尿病足發生高危因素
本研究經Logistic回顧分析,血糖控制、合并下肢血管病變及神經病變是導致糖尿病患者發生糖尿病足的高危獨立因素。通常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治療期間血糖存在較大波動,會損害機體血管和神經,導致血管病變和神經病變。通常患者血管病變呈進行性發展,對大中血管和微血管造成損害,發生粥樣硬化,出現管腔狹窄甚至堵塞,造成糖尿病足的發生。
3.2 糖尿病足的護理措施
(1)健康宣教。糖尿病足的發生與患者血糖控制、是否合并雙下肢病變有關,而加強患者健康宣教,講解糖尿病足誘發因素,引起患者足夠重視,使患者能夠積極配合護理和治療,使其謹遵醫囑,合理飲食、適宜運動、安全用藥等,以此提高血糖控制水平,改善患者雙下肢病變。在健康宣教中,向患者普及糖尿病足誘發因素、飲食、運動、藥物等治療措施,并可合理控制血糖,確保血糖穩定性。
(2)飲食護理。患者血糖控制與飲食習慣密切相關,通常患者飲食時與其體重、年齡、活動量有關,根據患者實際情況,計算患者每日飲食量,確保熱量攝入與能量消耗之間可維持平衡。指導患者規律飲食,定時定量,少吃多餐,避免暴飲暴食,以清淡、豐富維生素食物為主,避免油膩食物。
(3)運動指導。應根據患者年齡、體質、病情等制定科學合理的運動計劃,通常在飯后1 h可適當運動,每次運動時間30~40 min,強度適宜,逐漸增加,若感覺不適應立即停止,運動時注意隨身帶糖,運動時避免對足部造成損傷,以免發生炎癥和糖尿病足。
(4)足部護理。糖尿病足患者長期營養不良,感知能力降低,護理人員需定期測試足部感覺,襪子必須通氣良好,可每天換洗,促進血液循環。并應該穿舒適的鞋子,避免足部損傷。每天護足和按摩足部,適當抬高、放平和下垂下肢、促進下肢血液循環。每天仔細檢查雙腳,有無紅腫、水皰和小傷口,測量足背動脈搏動情況。對于足部潰瘍處,可使用0.9%氯化鈉溶液溫敷創面,保持創面清潔。經常予以足部按摩,每天三次,每次10 min。從趾尖到膝關節,促進患肢血液循環。對于水皰或繼發感染足蘚者,可使用高能酸鉀液泡腳,保持水皰局部皮膚的清潔,避免切開大水皰,嚴格按照無菌操作抽出滲液,積極預防繼發感染。
總而言之,糖尿病足的發生與患者血糖控制、合并下肢血管及神經病變有關,需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加強足部正確護理,有效控制血糖水平,積極預防糖尿病足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