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雨

電腦的學名為電子計算機(Computer),如果以1946年做為“計算機元年”,那么之前出現的計算設備,不論是電力帶動的機械計算機,還是電子管計算機,都只能稱為電動計算器。直到1945年馮·諾依曼提出《存儲程序通用電子計算機方案》(EDVAC)后,才確定了計算機的定義--計算機是一種通過特定語言的編程,完成數字運算、邏輯判斷、再現人類的思維活動和記憶存儲的設備。
世界首臺電子計算機誕生
一般公認,世界第一臺真正意義上的電子計算機是ENIAC(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它是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的代表。
1943年,二戰硝煙密布,為盡快結束戰爭,美國陸軍著手研發新式火炮,賓夕法尼亞大學受命研制電子化通用計算機ENIAC(埃尼阿克)來計算炮彈及火箭、導彈武器的彈道軌跡。經過兩年多的艱苦努力,1946年2月14日,“埃尼阿克”終于在費城問世--這個耗資約50萬美元制造的龐然大物,重30噸,占地170平方米,它的體內有17468個電子三極管、7200個電子二極管、70000個電阻,10000個電容器、1500個繼電器、6000多個開關。
“埃尼阿克”每秒鐘可做5000次加法、500次乘法或50次除法,比人工計算快20萬倍。它一天完成的計算量,大約相當于一個人用手搖計算機操作40年。
“計算機之父”馮·諾依曼
但與高速相對應的,是高耗電量。埃尼阿克的耗電高達150千瓦,據說它每次開機,整個費城西區的電燈都為之黯然失色,而且它在運行時,幾乎每15分鐘就會燒掉一個電子管,因此在使用上極不方便。
此外,埃尼阿克還有兩大缺點:沒有內存儲器;運算時需要由人工將大量運算部件搭建起來,每算一題就要重搭一次。有的題計算只要1秒鐘,準備工作卻要花幾十分鐘。
為解決這些問題,埃尼阿克的理論設計人之一、匈牙利裔美國數學家馮·諾依曼提出了著名的“馮·諾依曼結構”--計算機應由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出和輸入設備5個部分組成,這一結構至今仍為計算機設計者所遵循;他還明確提出計算機的二大設計思想--二進制和存儲程序,為計算機的發展樹立了一座里程碑,同時也向世界宣告了電子計算機時代的開始。馮·諾依曼,也因此成為當之無愧的“計算機之父”。
埃尼阿克問世后不久,1953年4月7日,IBM公司正式對外發布自己的第一臺電子計算機 IBM701。同年8月,又發布了應用于會計行業的IBM702計算機。IBM還推出了IBM650,以低廉的價格和優異性能在市場中獲得極大成功,至此,IBM確立了其行業領導者的地位。
晶體管計算機問世
以埃尼阿克為代表的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體積巨大、能耗高、故障率高、制造成本高昂,這些都制約著其應用和普及。直到1947年12月,美國貝爾實驗室的肖克利、布拉頓和巴丁使用一些金箔、半導體材料和一個彎曲的別針發明出晶體管,才開辟了電子時代新紀元。肖克利、布拉頓和巴丁也因此獲得195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54年,美國貝爾實驗室成功研制出第一臺使用晶體管線路的計算機TRADIC(催迪克)。它的問世,標志著晶體管計算機時代的到來。
晶體管計算機的主存儲器是磁芯存儲器,使用磁盤作為輔助存儲器。與電子管計算機相比,晶體管計算機重量僅為原來的百分之一,體積與功耗減少到原來的三百分之一。晶體管計算機的軟件開始使用面向過程的程序設計語言,即以過程為中心,完成最終處理結果的編程思路。當時,晶體管計算機使用算法語言、公式翻譯等編程語言。
“克雷機”與超級計算機
1960年,僅僅31歲的西蒙·克雷被CDC公司任命為總設計師,受命為美國原子能委員會研發超級計算機。經過3年的潛心開發,1963年,CDC6600問世。這臺安裝了35萬只晶體管的超級計算機成為當時世界上運算速度最快的計算機。
1972年,克雷從CDC公司辭職,創立“克雷研究公司”。3年后,“克雷1號”誕生,這臺重達5噸、安裝了35萬塊集成電路的超級計算機,第一次實現了每秒一億次的運算速度,繼CDC6600之后成為運算速度最快的“計算機之王”。
超級計算機能執行個人計算機無法處理的大資料量與高速運算,主要用于承擔重大的科學研究、國防尖端技術和國民經濟領域的大型計算及數據處理,如天氣預報、衛星照片處理、原子核物的探索、洲際導彈和航天技能研究等。發展到今天,超級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大都可以達到每秒一太(Trillion,萬億)次以上,其計算速度成為世界各國在計算機領域技術發展對比的參數之一,標志著一個國家的科學技術和工業發展的程度。
電子器件微型化新紀元
說到計算機的體積,如果說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是三間房的話,那么第二代晶體管計算機就成了二張桌,但人們希望的卻是一臺抽屜大小的計算機。
于是,科學家們開始采用小型化思路,將晶體管體積縮小到米粒一樣大小,然而這種小型化的做法不是無限的,當它到達一定程度后,晶體管功能就會逐漸消失。計算機的發展也由此進入了一個瓶頸。
而與此同時,科技的不斷發展以及商業的個人化,對電子設備的小型化、低功耗提出了更高需求,由此催生了新興電子元件--集成電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