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彤 劉 瑾 (廣州大學音樂舞蹈學院 510000)
私伙局與專業團體的粵樂演奏審美差異分析
王 彤 劉 瑾 (廣州大學音樂舞蹈學院 510000)
“粵樂”又稱廣東音樂,在2006年,被入選為廣東省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粵樂藝術發展的里程碑。作為一種表演藝術,其在表現行式上與其他樂種有所不同。眾所周知,音樂創作、表演與欣賞是人類音樂藝術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三個環節,只有通過表演這個中介環節,才能將藝術作品傳遞給欣賞者,并實現音樂作品自身的審美價值。本文以私伙局性質的廣州市荔灣區廣東音樂聯誼會和專業團體性質的廣東省曲藝團為研究對象,從粵樂表演的演奏審美差異及其原因分析兩個方面分析了粵樂演奏活動的美學原理。
粵樂; 審美;私伙局;專業團體;差異
2006年,廣東音樂被選為廣東省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粵樂藝術發展的里程碑。“粵樂”又稱“廣東音樂”,作為民間器樂的“廣東音樂”,其產生和發展與當時的社會生產力、社會關系等因素是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的。本文試圖通過對“粵樂”演奏的審美差異進行分析,考察它的社會屬性和文化屬性,有助于我們對嶺南音樂文化發展流變及其精神風貌得到更清楚的認識和了解。
雖然廣東音樂是具有吸納性的音樂,并以敞開的姿態面向大眾。但是在大眾文化新媒體的沖擊下,它所隱含的價值情懷越來越處于邊緣狀態,這一現象引發了筆者對其思考。對于粵樂的研究,從美學角度進行切入的成果比較少,為了使粵樂研究進一步走向深入,美學的到席是非常必要的。鑒于此,筆者針對廣州市廣東音樂聯誼會和廣東省曲藝團為例,對二者粵樂演奏的審美差異進行調查與分析。之所以選擇這兩個團體作為研究對象,是因為該私伙局是目前唯一一個被省政府、文聯正式批準的民間私伙局,而廣東音樂曲藝團也是廣東省唯一一個演奏廣東音樂的的專業文藝團體。這是兩個很有代表意義的個案,對其進行審美分析可更深入地了解粵樂,使人們明確粵樂的審美需求、審美趣味變化所形成的趨勢。
筆者在實地調查中發現,私伙局與專業團體在演奏粵樂時的審美差異主要表現為以下方面:
筆者通過走訪廣東音樂聯誼會及廣東省曲藝團。注意到聯誼會在音樂演奏中并沒有嚴格統一形式及其表現手法,各樂器聲部間可自由發揮、互相襯托,達到起伏呼應的效果,他們更多會追求音樂的隨意性。而與之不同的是專業團體恰恰強調規范的演奏模式,其要求多以樂隊聲部的平衡性為主。也就是說,在同一聲部演奏的條件下,由于樂隊組合及樂器配器形式的不同導致演奏中自由發揮的環節會受到一定的局限,如不能即興走指、加花、滑音等,演奏者只能按照曲譜上的規定進而演奏,使樂曲的藝術特色受到了一定制約。由于最早的廣東音樂本身就具有很強的隨意性,所以筆者認為,對于專業團體所注重的規范化,應該說它已不再屬于客觀再現范疇,而是在審美層面發生了另一種改變。
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人們的音樂欣賞水平也大大提高,面對形形色色的音樂種類,作曲家為滿足不同層次、群體,甚至不同地域聽眾的審美需求,也陸續開始在傳統樂曲的基礎上進行大膽創新,并進行了大量多元化的創作。
在實地調查中,筆者發現在曲目選擇方面,私伙局更多的是演奏傳統型樂曲,相較而言,專業團體則在沿襲了傳統作曲技法的同時還大膽借用西方音樂中的交響音樂結構形式和復對位的現代技法,創作出一系列表現現代情感的新曲目。該現象的出現,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廣大群體的審美心理及其審美情趣的變化。
在樂器配置方面廣東音樂也敢于大膽嘗新。粵樂愛好者們雖多以傳統樂器為主,但也在傳統配器的基礎上大膽加入了薩克斯、小提琴、大提琴等西洋樂器,從此這些西洋樂器也開始“粵化”。值得注意的是,在此基礎上不少私伙局還加入電聲樂器(電阮)的使用,并認為這樣的演奏風格會使廣東音樂更加好聽。但筆者觀察到,在專業團體里,該種電聲樂器的使用并不多見,更多是傳統沿襲,這也是因為他們試圖通過平衡的配器處理方式盡可能將廣東音樂保持原汁原味的體現吧。
單從私伙局與專業團體的樂隊成員來說,私伙局的粵樂愛好者多以男性為主,年齡層次主要分布在50-70歲之間。但令筆者非常感動的是,這些人學習、演奏樂器都經歷過很長的時間,而且幾乎每人都會演奏多種樂器,但由于職業的不同,他們對音樂的表現更多是世俗情感碎片。而專業團體的成員長期經歷著系統訓練,他們往往更追求樂曲技術層面的表現。所以,二者在演奏技術方面還是有著根本區別的。
自由加花以及滑奏的這種旋法是廣東音樂與其他民族音樂最顯著的區別之一。正因為有了這樣的演奏特點才使得廣東音樂的風格進一步定型化。
但在相同的曲目上,專業團體與私伙局在力度、速度上有著不同的處理。如《雨打芭蕉》,該曲的原譜是4/4拍,而聯誼會在演奏時則通過變換速度、加花等手法來進行變奏,從樂匯、樂句以及旋律強弱拍入手,將其演奏為2/4拍。由此更能表現出整首樂曲清新、活潑、流暢的感覺,這一點與專業團體要求自身演奏嚴謹產生了極大的不同。另外如譜例1所示,在這個樂句中,對于這些短促的頓音,專業團體的處理方式是將其在力度上表現的更為柔和,而私伙局成員似乎并不會刻意追求這樣的表現效果。然而,對于速度快的作品,因為其職業性,為了突出技巧,專業團體則表現的更加成熟,但對于私伙局的粵樂愛好者而言,他們所追求的更多是自我參與。
譜例1:《雨打芭蕉》片段
從隨意與規范、傳統與創新以及二者技術的比較,我們看到了私伙局與專業團體在粵樂演奏過程中出現了一定的審美差異。而導致這些差異產生的原因則是因為它們二者在社會中的功能屬性有著根本不同。私伙局多以個人或自愿組合創辦,且不以謀利為目的,所以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它是以娛己為主。而專業團體則更多地體現了他娛性。但是,無論是私伙局的自娛還是專業團體的他娛,它們都在伴隨著廣東音樂的成長并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從成員構成來看,聯誼會的非專業音樂人士占了該團很大的比重,他們之中的成員有企業家、酒店管理人員、皇上皇分店經理等。其中該樂團的創辦人馮仲儒先生作為一名業余音樂愛好者,他似乎比專業音樂人士在廣東音樂的傳承以及發展方面做出了更多努力,不僅在資金上進行支持,還帶領大家每周四晚固定舉行音樂活動。從已有成員中筆者了解到,這些觀眾和參與粵樂活動的愛好者多以男性為主,年齡層次主要分布在中老年階段,樂社成員共有20多人,其中5名都有過在專業團體工作的經驗。
其次,從表演形式來看,多為小型樂隊編制,私伙局更注重自娛,其樂隊組成多為“五架頭”“七架頭”的表現形式。值得一提的是,所有的音樂活動都是以無償的經濟形式進行的,除了自娛之外,還會參與各種聯誼交流活動及其比賽。我們不難看出,這種自娛性質的音樂活動,它的驅動力是愛好而非利益,他們追求的是樂在參與。所以,筆者認為,正是有了這些廣東音樂的發燒友,才使得私伙局變得更有活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它存在的價值。
陳超平在《試論民間樂社的歷史地位》一文中也有提到,認為“民間樂社的特性,則表現為群眾性、自發性、自主性、自娛性、多樣性、交流性。”1所以說,凡具有生命力的藝術,都離不開社會基礎和群眾基礎。私伙局來自于民間,它正是群眾文化活動中的主力軍。
近幾十年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民間樂社的音樂活動也不斷升溫,更出現了許多新形式:有的以公園為活動單位并成立業余樂團,如越秀樂隊,他們每逢周一、五都會聚集在廣州越秀公園進行音樂活動。由此可得出以下結論:這些自發性的音樂活動都是根植在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該種全民參與意識,也正是時下大眾文化的顯著特征,并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了人的審美心理機制中所潛藏的深厚文化傳統基因。筆者認為,這種娛己為主、娛人為輔的文化活動、文化形式能夠得到廣泛認同, 其中必定是蘊藏了一種獲得大眾普遍認同的文化精神。
首先,從成員構成來看,廣東音樂曲藝團演奏人員均為專業演奏者。他們中的成員不僅具有嫻熟的演奏技巧,同時也具有專業的理論基礎。
其次,從表演形式來看,他們有大、中、小型樂隊的不同結合。根據廣東音樂自身的氣質和內容情緒而選擇不同的樂隊組合形式,此種組合形式必然與成員構成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如:大型樂隊組合一般會演奏《賽龍奪錦》《早天雷》等曲目,可最大限度的發揮其特有的交響性能;《雨打芭蕉》《鳥投林》類型的樂曲一般選用12或15人的組合的進行演奏,以此表現其精巧活躍的特點,再比如《 昭君怨》《雙聲恨》等類型的曲目則選用“五架頭”“七架頭”的小型組合去演繹。
而從功能特點來看,民間樂社與專業團體二者之間是互補的關系,并相對穩定地共同發展。從表面上看,人們似乎將目光更多的投向于民間樂社,但其實專業團體的地位是無論如何也不能隨之被取代的。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廣大“粵樂愛好者”帶給筆者更多思考,因為這些愛好者們的“自娛”是完全無功利性質的,而單純的演奏家的“他娛”則相反。所以說,在精神維度之上,業余愛好者要更甚于演奏家才對。
但是,現今民間樂社依然處于窘境。李劍昌指出,“對于民間樂社這樣一個龐大的平臺,對一條這么深邃的根,如今卻被社會特別是文化主管部門忽視了。熱衷于搞文化產業,熱衷于搞文化政績工程,卻把受眾面最廣的民族民間群眾文化活動冷落了。”2這一現象應該引起我們更多人的關注。
筆者認為,任何一種民間娛樂方式的存在,都具有其特殊的意義。私伙局以靈活多變的形式根植于珠三角的群眾文化活動中,通過群眾的自我參與,繼而進行作品的二度創作,體現出粵樂在美學上的文化特征和無序自主的組織方式。但只有專業團體與民間樂社這種互補的關系才能將其更好的保護、傳承與發展下去,才可以使廣東音樂在今后的道路上走的更遠。
注釋:
1.陳超平.《試論民間樂社的歷史地位》.《南國紅豆》,2005(6):14.
2.李劍昌.《廣東民間樂社發展靠誰來牽頭》.《南國紅豆》,2012(3):12.
[1]陶誠.廣東音樂文化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3.
[2]曹樺.廣東音樂的美學特征與當代呈現[J].福建藝術.2013(02).
[3]劉哲.談音樂審美體驗與音樂審美理解的關系[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4(04).
[4]萬鐘如.廣東音樂的大眾文化屬性[J].人民音樂.2012(03).
[5]萬鐘如.“私伙局”對嶺南音樂文化的歷史貢獻[J].南國紅豆.2012(04).
[6]羅小平.談廣東音樂的生命力?張力?輻射力?文化場[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4(02).
[7]吳迪.“非遺”視野中的廣東音樂現狀觀察[J].中國音樂學.2012(02).
1.廣州大學2014年度研究生“廣州研究”資助項目階段性成果(2014YJS036);
2.廣州大學2012年度研究生嶺南音樂舞蹈文化研究資助立項項目階段性成果。
王彤,女,漢,廣州大學音樂舞蹈學院2012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音樂美學。
劉瑾,女,漢,廣州大學音樂舞蹈學院副院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