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單位:130216 吉林省農安縣合隆鎮衛生院
【摘要】目的 探討慢性萎縮性膽囊炎采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的臨床價值。方法 本次醫學研究選擇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之間收治的200例慢性萎縮性膽囊炎患者為觀察對象,將其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接受常規開腹手術治療,實驗組接受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回顧分析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結果 兩組觀察對象并發癥發生率對比無明顯的統計學差異(P>0.05);實驗組術后腹腔引流量、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均少于對照組(P<0.05)。結論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是一種較為有效的慢性萎縮性膽囊炎臨床治療方法。
doi:10.3969/j.issn.1674-9316.2015.10.053
Analysis of Clinical Curative Value of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Atrophic Cholecystitis With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JIN Hongshen Helong Township Health Centers in Nong’an County,Nong’an 130216,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value of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atrophic cholecystitis with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Methods Selected 200 cases of chronic atrophic cholecystitis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2011 January to 2014 December as observation objects,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open surgery,other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Reviewed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s of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Results The incidences of complications in two groups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The abdominal cavity drainage flow,bleeding volume and operation time in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less than in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 By the medical research results,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is a more effective clinical treatment of chronic atrophic cholecystitis.
【Key words】 Chronic atrophic cholecystitis,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Clinical value
少數膽囊結石患者受到膽囊炎癥長時間反復發作的影響,容易出現膽囊壁纖維化、炎癥增生現象,進而產生瘢痕,同時,膽囊會逐漸萎縮并與結石相互緊貼,最終喪失膽汁分泌功能,該疾病臨床上被稱為萎縮性膽囊炎。萎縮性膽囊炎曾經是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C)的禁忌證,然而,隨著我國微創醫學技術的發展完善,該治療技術也逐漸成為了慢性萎縮性膽囊炎患者首選的治療方法。本次醫學研究對慢性萎縮性膽囊炎采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的臨床價值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次醫學研究選擇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之間收治的200例慢性萎縮性膽囊炎患者為觀察對象,120例男性患者,80例女性患者,最大年齡為67歲,最小年齡為18歲,平均(45.6±6.4)歲,病程在8個月~20年之間,平均(12.5±3.3)年。所有觀察對象均存在腹脹、噯氣、胃納差等消化道癥狀,以及右上腹反復疼痛等典型的慢性萎縮性膽囊炎臨床表現,B超檢查可見膽囊收縮功能受損,膽囊壁增厚,體積縮小。按照患者住院號奇偶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100例,且兩組觀察對象臨床治療前情況對比無任何統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觀察對象接受常規開腹手術治療,實驗組觀察對象接受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具體方法:患者接受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在臍部打開一個弧形切口,建立二氧化碳人工氣腹,維持腹部壓力在11 mm Hg左右,氣腹針拔除后置入腹腔鏡和10 mm Trocar探查腹腔情況,通常選用三孔穿刺法,若患者存在廣泛性粘連或是操作障礙,則需選擇四孔操作法。進鏡后用腹腔鏡對患者組織臟器粘連情況、萎縮程度和膽囊局部位置進行觀察。用Calot三角解剖分離膽囊動脈和膽囊管,膽囊逆行切除。若患者Calot三角分離困難,或是因纖維化、炎癥而無法分離,則需要將肝外膽管和膽囊壺腹間的結締組織鈍性分離,如果患者仍然存在分離障礙,則需要轉為開腹手術,從而降低大出血和損傷等并發癥發生率。若患者Calot三角因層次不清或是炎癥粘連而無法準確分離,則可實施膽囊粘膜燒灼術聯合膽囊部分切除術治療。兩組觀察對象術后均接受支持治療、對癥治療以及止血和抗感染治療。
1.3 觀察指標
分析兩組慢性萎縮性膽囊炎患者腸梗阻、腹腔膿腫、切口感染等并發癥發生情況,以及術后腹腔引流量、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等手術指標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醫學研究通過SPSS 17.0軟件分析和處理所得數據。計數資料采用χ 2檢驗,計量資料用(x -±s)表示,其他數據資料通過單因素方差分析法進行統計學處理,P<0.05,表明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并發癥情況
實驗組100例慢性萎縮性膽囊炎患者中,順利完成治療有96例患者,手術治療成功率為96%,轉為開腹手術治療4例,發生率為4%,其中,Calot三角解剖關系粘連嚴重患者2例,因而無法準確分辨膽囊動脈和膽囊管,而需要實施開腹手術治療;橫結腸和十二指腸分離后出現內漏現象患者2例,因而需要接受開腹手術治療。兩組觀察對象均未發生腸梗阻、腹腔膿腫、切口感染等并發癥癥狀。
2.2 觀察指標
實驗組100例慢性萎縮性膽囊炎患者觀察指標情況為:術后腹腔引流量(31.8±3.4)ml,術中出血量(35.1±5.3)ml,手術時間(68.3±2.6)min;對照組100例慢性萎縮性膽囊炎患者觀察指標情況為:術后腹腔引流量(61.2±6.6)ml,術中出血量(105.7±12.4)ml,手術時間(121.4±33.1)min。兩組觀察對象臨床觀察指標情況對比具有明顯的統計學差異(P<0.05)。
3 討論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用于慢性萎縮性膽囊炎的臨床治療,具有術后恢復速度快、機體損傷小等優勢,因而逐漸成為了慢性萎縮性膽囊炎患者的臨床首選,但是,因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的復發率較高,膽囊三角解剖關系較為復雜,漿膜下層間隙消失,囊壁纖維化增厚,膽囊本身萎縮,與周圍組織粘連較為嚴重,因而手術過程中存在一定的肝外膽道損傷和出血的風險,也是導致患者轉為開腹手術治療的主要原因。所以,慢性萎縮性膽囊炎曾經是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臨床禁忌證,而隨著我國微創醫學技術的逐步發展,該手術在慢性萎縮性膽囊炎的臨床治療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盡管慢性萎縮性膽囊炎患者存在程度不同的局部組織纖維化粘連現象,但是,如果手術醫師掌握良好的膽囊三角解剖技術,配合細致的手術操作過程中,大部分患者膽囊動脈和膽囊管能夠順利解剖出,進而保證手術的順利進行,提高手術治療的成功率 [1]。手術治療過程中,手術醫師應保證仔細操作,對“三管一壺腹”的關系進行準確分辨,良好分離,確定膽囊管和壺腹部之間的邊界后,順著膽囊壺腹部將增厚的漿膜層切開,控制好切開的身軀,防止切斷較淺的動脈。纖維化組織鈍性分離后,對膽囊動脈和膽囊管進行小心解剖,解剖過程中注意肝外膽管和膽囊壺腹之間的粘連,一直分離至Calot三角內無管狀的空虛結構,將Calot三角內全部管道切斷前,需要對三角的關系進行仔細辨別,避免膽囊管和膽囊頸的過度牽拉 [2]。若存在不易辨認的條索狀物,則需要對其與膽總管的關系和起始方向進行仔細分辨,確定并非膽管后,可以進行電切處理。對于Calot三角存在嚴重粘連癥狀的患者,通常無法準確分辨肝外膽管位置,需要緊貼膽囊壁進行分離處理,防止肝外膽管受到損傷。術中膽道選擇性造影檢查也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術中膽道造影檢查有助于膽管損傷發生率的降低,并且及時發現膽管變異及膽管結石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