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生
(麟游縣水土保持工作站,陜西 麟游 721500)
招賢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及成效分析
王春生
(麟游縣水土保持工作站,陜西 麟游 721500)
小流域;綜合治理;水土保持;招賢小流域;陜西省
小流域綜合治理是山丘區開展水土保持工作的有效途徑。以陜西省招賢小流域為例,介紹了該流域“一個爭取,四個結合”的治理模式,并分析了3年來取得的生態、經濟、社會效益,提出了貧困地區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資金是關鍵,必須統籌考慮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發展等多要素,與廣大群眾做好溝通,以取得支持和參與。
小流域綜合治理是指為了充分發揮水土等自然資源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以小流域為單元,在全面規劃的基礎上,合理安排農、林、牧等各業用地,因地制宜地布設水土保持農業耕作措施、林草措施與工程措施,做到互相協調、互相配合、治理與開發相結合,形成綜合防治體系,以達到保護、改良與合理利用水、土資源及其他可再生自然資源的目的[1]。
小流域綜合治理是山丘區開展水土保持工作的有效途徑,通過流域綜合治理,能夠涵養水源、調節小氣候,還能保障糧食穩產增產,使群眾脫貧致富,是區域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障[2]。
1.1 自然條件
招賢小流域位于陜西省麟游縣中南部,杜水河上游,距縣城27 km,屬渭北旱塬丘陵溝壑區,流域面積51.52 km2,土壤以黃綿土為主,約占90%,其余是少量紅土和紫色土,土壤pH值為8.0~8.5。
該流域屬溫帶半濕潤—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特點是熱量不足,春旱、夏涼、秋澇、冬寒,無霜期196 d,年均氣溫9.2 ℃,年均降水量649 mm,且降水時間分布不均,年降水量的55%~66%集中在7—9月。
植被屬灌木草原類型區,主要以天然森林、灌木自生林和草本植物為主,植被覆蓋率為29.8%。
1.2 社會經濟狀況
流域內有5個行政村(永豐村、高莊村、招賢村、黎家溝村、大嶺村),據統計,2011年流域內共922戶,總人口3 688人,其中農業人口3 075人,農業勞動力2 181人,貧困人口1 047人,人口密度72人/km2;耕地總面積1 246.9 hm2,人均耕地面積0.41 hm2,其中80%以上為坡耕地;經濟林總面積180.9 hm2,人均經濟林面積0.06 hm2;受環境條件制約,農田水利設施相對落后,屬雨養型農業,加之水土流失嚴重,土壤有機質含量低,致使流域土地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2011年糧食總產量僅為618.7萬kg,平均單產4 961.9 kg/hm2(總產、單產均以當地主要作物玉米計,下同);經濟總收入2 596.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 239元/年。
1.3 水土流失狀況
該流域土壤主要為黃綿土,粉砂含量高,土質疏松,抗沖抗蝕性弱,極易發生侵蝕,陡坡地侵蝕更為強烈。降雨集中,且強度較大,7、8兩月多見雷陣雨、暴雨,9月多見連陰雨,坡耕地每年暴雨期有35%以上的降雨以徑流形式帶走泥沙和土壤養分。據測算,每年平均有8 mm左右厚的土層被侵蝕掉,土壤退化嚴重。土地利用不合理,陡坡墾殖,廣種薄收,粗放經營,土地資源和植被破壞嚴重。上述幾個因素導致該流域水土流失十分嚴重,據測定,該流域水土流失面積為48.02 km2,占流域總面積的93.2%。其中,輕度流失面積為19.93 km2,占流失面積的41.5%;中度流失面積為15.45 km2,占32.2%;強烈流失面積為11.14 km2,占23.2%;極強烈流失面積為1.51 km2,占3.14%。年均土壤侵蝕模數2 680 t/(km2·a),侵蝕類型以水力侵蝕為主,重力侵蝕次之,風力侵蝕輕微。
招賢小流域的特點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因此麟游縣水保站以該流域作為試點,委托陜西瀚川水利水保設計咨詢有限公司編制了《麟游縣杜水河上游招賢小流域綜合治理可行性研究報告(2012—2014)》及年度實施方案,把小流域綜合治理作為一個系統工程,確立了“一個爭取,四個結合”的治理模式,即積極向上爭取項目資金支持,把小流域治理與生態建設、農田基本建設、改善基礎設施、微小型水利工程建設相結合。
2.1 積極向上爭取項目資金支持
麟游縣為國家級貧困縣,經濟基礎十分薄弱,財政收入非常有限,單靠縣級財政支持,很難從根本上改變小流域治理落后和農民脫貧致富難的現狀,因此縣水保站始終把向上爭取項目資金支持放在首要位置。從2012年開始,麟游縣被省水土保持局列為全省能源開發水土保持重點縣,得到了一定的政策傾斜和資金扶持。該流域3年累計爭取到中央預算內投資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項目資金300萬元、陜西省煤油氣水土流失補償費使用項目資金1 000萬元,使流域治理有了可靠保障。
2.2 與生態建設相結合
生態文明建設是十八大提出的戰略任務,小流域治理是在一定的生態環境條件下進行的,因此生態建設是小流域綜合治理的重要目標之一。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在流域內山頂種植以油松為主的水保林991.8 hm2,山腰坡改梯264.5 hm2,山腳種植核桃經濟林350.6 hm2;對部分生態極度脆弱、水土流失特別嚴重的山頭實施了退耕還林、封禁治理工程,3年累計退耕還林80 hm2,封禁治理1 275.2 hm2;在較陡的梁峁坡面和支離破碎的溝坡上廣泛開挖魚鱗坑,栽植耐旱樹種,3年累計栽樹3.2萬株;引進黃花菜種子,在田埂試種5.7 hm2,改變了田埂邊種植苜蓿的傳統模式。通過這些措施,綠化了荒山,改善了生態環境。
2.3 與農田基本建設相結合
在流域內山腰適宜地段廣泛開展坡改梯,水平梯田總面積達到553.5 hm2,人均0.18 hm2,部分較大面積的水平梯田已可實現機械化耕作和收割,大大改善了基本農田質量,為糧食增產和種植高收益經濟作物創造了條件,也為今后農業集約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2.4 與改善基礎設施相結合
流域內道路等基礎設施既是農民出行和開展經濟活動的必要條件,又是今后進一步開展和完善小流域治理的基礎設施。在治理過程中,共拓寬農村生產道路8.1 km,砂石化道路4.5 km,新建農橋1座、漫水橋2座,鋪設涵管24處。流域內交通狀況大為改觀,生產條件得到明顯改善,群眾出行更加方便,農副產品外銷更加暢通。
2.5 與微小型水利工程建設相結合
在治理過程中,充分運用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留住天上水,攔蓄地表水。按照高標準梯田建設規范,梯田田面里低外高,田埂堅實且不低于0.5 m,做到農田雨水不外流;在道路兩側修建排水溝1 778 m,截流坡面、道路雨水,分段引流到田間,做到小雨不下山;在支溝新建小攔水壩,層層攔蓄雨水和泥沙,做到中雨不出溝;主溝道新建漿砌石排洪渠467 m,恢復壩地5 hm2,做到大雨不成災。
3.1 生態效益
經過3年的持續綜合治理,招賢小流域內的植被覆蓋率由原來的29.8%提高到了46%;保土蓄水能力逐年增強,地表徑流明顯改善,年攔蓄徑流達到83.06萬m3;年減少土壤侵蝕量10.70萬t,改善了土壤結構,提高了土壤肥力;調節了流域內小氣候,凈化了大氣環境。累計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 994 hm2,治理程度達到83.2%。
3.2 經濟效益
流域內土地生產力水平顯著提高,種植結構發生根本性改變,農民人均純收入明顯增加。據統計,2014年耕地總面積1 180.6 hm2,比2011年減少5.3%,但糧食總產量達到了843.9萬kg,比2011年增加36.4%,平均單產達到了7 148.1 kg/hm2,比2011年增加44.1%;經濟林總面積達到615.4 hm2,比2011年增加240.2%,人均經濟林面積0.20 hm2,比2011年增加239.0%;經濟總收入達到3 743.8萬元,比2011年增加44.2%,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 492元/年,比2011年增加43.0%。
3.3 社會效益
當地和杜水河中下游的自然災害得到有效防控,新建和拓寬了農村道路,農業生產和群眾生活條件大為改善;形成了健全的灌排工程體系,旱能灌、澇能排,“三跑田”變成了“三保田”,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打下堅實基礎;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增大了環境容量,緩解了人地矛盾,使人口、資源、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流域內農民脫貧致富步伐大大加快,貧困人口減少到492人,比2011年減少53%。2014年,招賢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被陜西省水利廳評為“能源開發水土保持補償費使用項目示范工程”。
(1)貧困地區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資金是關鍵,向上爭取項目資金支持是搞好治理的前提。
(2)小流域綜合治理必須引入系統工程的理念,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發展必須統籌考慮、
協調解決,
不能孤立地搞治理。
(3)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一定要做通群眾工作,得到群眾的大力支持和參與,否則再好的治理效果,也將因后期缺乏群眾的主動維護而失效。
[1] 王禮先.小流域綜合治理的概念與原則[J].中國水土保持,2006(2):16-17.
[2] 崔淑娟.淺談金廠溝梁鎮小流域綜合治理[J].現代農業,2014(8):97.
(責任編輯 王 琦)
S157.2
C
1000-0941(2015)06-0011-03
王春生(1961—),男,陜西麟游縣人,工程師,主要從事水土保持工程勘測與設計、工程建設與管理、技術應用與推廣等工作。
2014-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