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廣,朱繼鵬,姜學兵
(1.水利部 水土保持監測中心,北京 100057; 2.安徽省水土保持監測總站,安徽 合肥 230022;3.珠江水利科學研究院,廣東 廣州 510611)
安徽省水土保持監測點觀測數據整(匯)編的做法和啟示
李智廣1,朱繼鵬2,姜學兵3
(1.水利部 水土保持監測中心,北京 100057; 2.安徽省水土保持監測總站,安徽 合肥 230022;3.珠江水利科學研究院,廣東 廣州 510611)
水土保持監測;站點觀測;數據整編;工作流程;安徽省
自1981年建設水土保持科學試驗站以來,安徽省就開始積累和整理水土流失觀測數據。初期,全省4個科學試驗站采取傳統手抄形式開展數據匯總整理工作,歷年的監測數據對2010年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況普查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全國水土保持監測網絡和信息系統建設”項目的實施,全省水土保持監測點從4個增加到23個,并全面開展了觀測數據整編工作。對安徽省水土保持監測點觀測數據整編的成果及其保障條件、做法和經驗進行了總結,以期與同行交流,得到建議和指導。
1.1 主要成果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安徽省4個水土保持科學試驗站對大別山區和皖南山區不同坡度、作物類型、耕作方法、水土保持措施條件下的水土流失規律和防治效益開展了持續觀測、試驗和研究。初期,數據匯總主要采用手抄形式或手工刻寫蠟紙謄寫,裝訂成冊存儲保管;隨著計算機的應用,數據整編與匯總手段越來越先進,數據共享與服務方式也越來越便捷。截至目前,安徽省已將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的數據全部數字化,并打印成冊,采用硬拷貝和電子化的方式同時存儲、管理和使用。
自2012年開始,安徽省水土保持監測總站連年組織開展監測點觀測數據整(匯)編,形成了年度整編資料。在監測點觀測數據整編中,參考“全國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和公告項目”成果報送格式、水文資料整編格式和安徽省水土保持科學試驗站整編表格格式,制定了“安徽省水土保持監測點數據整編表格及相關圖式”,其中表格涉及降雨、坡面徑流場的徑流與泥沙、小流域控制站的徑流與泥沙等21種指標,圖式涉及觀測設施建設情況、觀測儀器設備布局和地形、土壤等相關項目的專題信息。
1.2 社會服務狀況
安徽省水土保持監測點的觀測數據整編成果,不僅包括上述按年度整(匯)編形成的刊印成果及其對應的電子版本,如《安徽省水土保持監測資料匯編(2013年度)》,而且包括按月份以網絡信息平臺發布的各個監測點的觀測數據,如《安徽省水土保持監測點2014年11月份監測數據通報》(安徽省水土保持監測,http://www.wswj.net/sm2111111180.asp)。這些相互耦合匹配的多種對象(坡面徑流場、小流域控制站)、多種空間范圍(單個監測點、全省監測網絡)、多種時段(月份、年度)、多種形式(紙質、電子和網絡等)的監測點整編、匯編成果,為社會公眾提供了及時、良好的數據共享與服務。監測點的雨量數據為當地提供便捷的雨量信息;歷年監測資料整編成果為生產建設項目的水土保持方案編制、監測、技術評估,生態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工程的初步設計、防治措施配置、治理模式遴選和效益分析都提供了可借鑒的參數,也為區域遙感監測成果提供了地面校核依據。在2010年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工作中,安徽省歷年的監測數據在水土保持情況普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水土保持監測點觀測數據整編,不僅僅是整編某個節點的工作事項,而是與數據的觀測條件、觀測過程、整編組織實施、成果形式與服務等一系列的環節密切相關,只有做到一環扣一環,才能真正達到整編的要求。總結起來,整個監測點觀測數據整編的基本做法就是圍繞“數據”的一系列工作,即:數據采得來、采得好、可整編、能共享。
2.1 完善政策,持續保證資金支持
自1991年水土保持法頒布實施以來,1995年12月1日起施行的《安徽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辦法》先后進行了三次修正。1995年執行的實施辦法第十六條規定:“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的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國家規定,建立水土保持監測站(點),對水土流失進行動態監測預報,監測結果每兩年公告一次。”水利部第12號令頒布后,安徽省開展了水土保持監測機構的建設工作,2005年7月,安徽省編制委員會批復在省水文局增掛“水土保持監測總站”牌子。
在“全國水土保持監測網絡和信息系統工程建設”二期工程任務完成之后,為加強監測點的運行管理、盡快發揮監測點的作用,安徽省決定從2013年起全面開展23個監測點的監測工作,并及時發布了《關于全面開展水土保持監測點監測工作的通知》(2012年12月),規定“監測點所在的區(縣)水利(務)局為監測工作責任單位,負責監測點的監測和運行管理工作。市水土保持監測分站負責指導轄區內水土保持監測點的運行管理工作。利用水文站點的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由所在市水文水資源局負責”,并規定了監測點坡面徑流小區綜合配置方案(如徑流小區數量、技術參數、作物和植物類型、立地條件、水土保持措施等),提出了監測應遵守的技術標準、規范、監測數據報送時間和程序。
在二期工程通過驗收之后,安徽省水利廳于2014年3月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全省水土保持監測網絡運行管理工作的通知》,強調了監測工作的重大意義,明確了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及其監測機構的管理責任,落實了全省23個監測點的責任單位,要求落實監測人員和運行經費,全面加強水土保持監測點的日常觀測和管理工作。
在新修訂的水土保持法頒布后,安徽省于2015年起施行新《安徽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辦法》。其中,第二十九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水土保持監測工作,合理布設監測站、點,建立和完善水土保持監測網絡。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和重點治理區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或者確立水土保持監測機構,保障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經費”,第三十條規定“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水土流失情況進行動態監測,監測結果每二年至少公告一次。設區的市、縣級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本行政區域水土流失及其危害狀況,適時進行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并予以公告”。該辦法的發布與全面實施,為進一步全面推進水土保持監測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據。
安徽省23個水土保持監測點(水文站除外)的運行維護工作主要由監測點所在的區(縣)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涉及人員調配、日常設施設備維護、觀測等各個方面;4個水土保持科學試驗站和由水管單位負責觀測的站點人員經費由省級財政撥付。省水利廳從2011年起與每個監測點簽訂水土流失觀測任務書,并每年補助觀測費用,其中19個監測點補助2萬元/個、4個水土保持科學試驗站補助8萬元/站;2014年各市水土保持監測分站開始嘗試將部分水土保持補償費用于轄區內水土保持監測點監測工作。從2007年起,安徽省有3個監測點納入全國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和公告項目,該項目每年補助各站3萬元~8萬元。另外,安徽省水利廳還根據各監測點的突發事件和實際需求情況,在每年年度預算中安排部分備用資金,如在2013年水毀事件中,安排資金用于皖南休寧西山控制站和歙縣水土保持科學試驗站修復水毀工程。
在各級人民政府及水行政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上述法律、法規、相關文件的發布和實施,為水土保持監測點的建設完善、運行管理、日常觀測、技術培訓、工作經費等提供了全方位的政策支撐,為監測點日常的水土流失觀測撐起了一把“保障之傘”。目前, 23個監測點包括1個綜合觀測站、11個坡面徑流觀測場、2個小流域控制站和9個用于水土流失觀測的水文站全部運行良好。
2.2 做好調研,針對性地加強管理
為精確掌握各監測點運行情況,安徽省水土流失監測點運行情況調查工作實現常態化,每年汛期前對23個監測點的情況進行一次全面調查,調查內容包括:主管部門、實施單位的領導分工和技術人員到位情況,年度運行經費的落實情況,監測設備的配置及其相關技術指標的完好情況等。在2012年調查時,通過文件明確了23個監測點的代碼,即每個監測點有了唯一的身份證號,并對主管部門、實施單位、監測設備、技術人員等進行登記造冊,以后每年進行及時更新。通過全面調查,摸清了監測點設備情況、技術能力、運行狀況,點對點式地更新改造、協調解決了相關問題;通過實施單位、設施設備、年度任務與指標實施“一一對應”管理,充分發揮了每個監測點人員和設備的作用,保證了監測點“全省一盤棋、子子有擔當”。
2.3 對口幫扶,所有站點均衡發展
針對部分新建監測點存在設施設備配置不齊全,人員技術能力和觀測經驗不足等問題,安徽省開展了為期一年的監測點對口互助工作,安排安慶、黃山水文局和霍山縣、岳西縣、廣德縣、歙縣4個水土保持科學試驗站,依托站點設備、人員、資料等技術優勢,開展對口幫扶,協助新建監測點開展工作。幫扶工作內容主要包括:協助選擇配置必需的監測設施設備,完成監測點綜合配置整改;通過現場指導和演示,規范徑流泥沙取樣、測試分析和數據處理等操作;指導監測數據月報和年度資料的分析整理,完成成果的編制和報送。通過2013年的全程指導,新上崗的測試人員基本能夠獨立完成相關指標觀測、數據分析與成果上報、監測點維護等工作,有效提升了新建站點的監測工作能力。
目前,全省23個監測點齊頭并進,均能夠做到觀測實時、月報按時、整編及時。
2.4 加強培訓,保證工作規范
對基層水土保持監測點維護管理人員和觀測技術人員進行培訓,是確保站點監測工作順利開展的關鍵。監測點是水土保持監測網絡神經末梢,為持續發揮其作用,安徽省將全員培訓作為常態工作和年度考核目標,把新上崗技術人員作為培訓的首選對象,培訓內容包括所有觀測指標的測試方法,觀測數據的記錄、分析和成果報送等,確保人人達標。
2.5 規范觀測技術和數據審核機制
2.5.1 編寫監測技術手冊,統一規范監測內容與方法
近年來,安徽省水土保持監測總站組織編寫了《水土保持監測點監測技術手冊》,統一編制了水土保持監測點徑流小區觀測記錄表、含沙量測驗懸移質水樣處理記載簿、水位觀測記載簿、降水量觀測記載簿和《水土保持監測點工作日志》,對全方位指導全省的監測工作具有指導作用。
《水土保持監測點監測技術手冊》對監測流程、樣品處理、數據分析、資料整編、監測儀器使用等均做了詳細說明,并舉例闡述了降水、徑流小區和小流域控制站觀測數據處理方法。水土保持監測點徑流小區觀測記錄表對徑流小區的基本信息,泥沙數據的采集、分析和計算以表格形式進行了統一規定。《水土保持監測點工作日志》作為評價水土保持監測點工作開展情況的重要依據,要求記錄工作開展情況、監測設備運行情況、發現的問題及解決情況,并對相關工作影像資料進行登記。
2.5.2 明確監測工作目標,保證年度監測任務完成
安徽省水土保持監測總站每年年初以目標任務書的形式對各監測點下達年度監測任務,明確每個監測點的基本情況、監測指標和方法、資料上報和整編的規范和時間要求、成果的提交和相關表式。如:在坡面徑流觀測場任務書中,以氣象條件、水土流失觀測設備布局圖規定觀測對象的位置和數量,以降水、氣溫、濕度、徑流場基本情況表,徑流、泥沙等觀測指標,徑流場管理等表式規定監測任務與成果形式,并明確原始資料整理、月度上報與審核、年度整編資料提交的節點時間。這為全面加強監測點日常工作、保證監測點數據質量、推進全省水土保持監測點整(匯)編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5.3 分級審核把關,確保數據質量合格
在進行全省數據整編匯交與匯編之前,監測點的觀測數據必須經過嚴格的上報與審核,達到格式和質量雙合格。數據審核包括三級:一是監測點復核,即由監測點管理人員對原始資料進行分析整理,填寫相關成果表,每月5日前報送至監測分站;二是監測分站初審,即由市監測分站對轄區監測點上報數據進行審查,包括同一監測點的時序審核和不同監測點的對比審核,整理出數據月報,每月10日報送至監測總站;三是監測總站審核發布,即由省監測總站全面分析、研究、整理監測點的月報數據,并將質量合格的數據通過網絡發布,成果發布按月度時序實施。
2.6 嚴格工作流程,確保成果科學
在監測點年度觀測任務完成后,大約在當年年底或下年年初開展全省數據整(匯)編工作。整編資料在站上進行初步匯總、審核后,提交給省總站,省級整(匯)編工作采取集中辦公的形式,每監測站點至少派2名工作人員(包括技術負責人和一線觀測人員)參加。集中整(匯)編分為坡面徑流場和小流域控制站兩組,每組確定1名負責人,負責召集人員、制訂互查方案和資料的定稿工作。
整個整(匯)編工作,嚴格按照互查、修改完善和定稿的程序,對各監測點月度時序數據和年度整編資料進行審查、討論、完善。互查就是對監測點的數據進行交叉審查,進一步檢查遺漏的錯誤,解決理解差異引起的偏差,工作內容包括審查電子文檔,打印成冊,檢查格式、邏輯關系和缺漏項等;修改完善是指在各監測點根據互查意見修改完善后,對于有爭議和分歧的部分進行集中討論,確定數據的取舍與解釋;定稿是指經過嚴格的自查、互查、修改完善等程序后,由整(匯)編負責人審定定稿,在定稿時須填寫審查人和校核人,以備后查。整(匯)編成果確定之后,年度數據整(匯)編工作結束,工作人員才被允許離開。
2.7 規范整編成果形式,保證信息共享服務有效
安徽省水土保持監測點年度整(匯)編成果的成冊資料分為上、下兩冊,上冊為小流域控制站監測成果,下冊為坡面徑流觀測場監測成果,每冊按監測點順序進行排序。成冊資料依次由封面、目錄、綜合說明、監測資料分析成果和監測資料匯總表組成。封面內容包括監測點名稱及編碼、整編時段、整編單位和刊印日期。綜合說明內容包括監測點建設情況(占地面積、人員和辦公場所等)、監測年限、監測指標和方法、監測儀器設備和平面布局圖。監測資料分析成果包括年度監測資料的結論、存在問題、意見與建議。
嚴格的數據采集整編匯交流程和時限、含義明確無歧義的指標、統一規范的整(匯)編成果、可解讀的基礎資料與說明、刊印版與網絡版相結合的成果形式,不僅保證了監測成果的科學性、可讀性,而且保證了監測數據的及時共享和有效服務。
我國的監測點(包括以往的科學試驗站、示范小流域)水土流失監測工作經過了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相關技術標準得到不斷更新,數據整編、匯交和匯編刊印的內容、標準、形式及其應用也與時偕行。安徽省監測點觀測數據整(匯)編工作的做法因其典型性和可復制性,而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
當今,生態文明成為我國現代化發展目標,各級水行政部門應全面落實水土保持法“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水土保持監測工作”“應當保障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經費”“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完善全國水土保持監測網絡”的要求。在新形勢下,全國水土保持監測網絡建設的735個監測點及其相關管理機構都應該深入研究,全面做好觀測數據的整編、匯交和匯編刊布,切實發揮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為政府決策、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公眾服務的作用。
(責任編輯 王 琦)
通江縣2013年度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項目通過省級驗收
2015年4月13—14日,四川省水土保持局、巴中市水務局、巴中市財政局等單位的有關人員組成驗收組,對通江縣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2013年度項目進行了年度竣工驗收。
驗收組通過現場查驗,確認通江縣圓滿完成了國家下達的計劃任務,工程質量合格、組織領導有力、監督檢查到位。通江縣在項目建成后根據當地群眾需求,大力發展了紅心獼猴桃,并引進大戶業主承包,實現土地流轉,加強了項目的建后專業化管理,有利于項目效益的充分發揮,帶動了項目區群眾參與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驗收組同意諾水河項目區(通江縣)2013年度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項目通過省市驗收。
在匯報會上,驗收組要求通江縣今后要進一步完善內業資料收集、整理,規范會計核算和嚴格執行縣級報賬制,加大水土保持宣傳工作力度,加強項目建設管理經驗與成效總結,做好宣傳工作,提高公眾的水土保持國策意識和水土保持生態意識。
通江縣水務局、財政局的負責人出席了驗收匯報會,并承諾按照驗收組的要求做好今后的水土保持工作,努力推動通江水保工作向前發展。
馬勝榮(四川省通江縣水土保持辦公室)
S157
A
1000-0941(2015)06-0013-04
李智廣(1966—),男,陜西岐山縣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博士,水利部水土保持監測中心監測處處長,長期從事水土保持監測與信息化項目建設管理、科技研究和技術咨詢工作。
2015-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