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俊元
(江南社會學院,江蘇蘇州215124)
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氣候變暖在北極地區的累積效應促成了人類在北極地區活動的增強趨勢,進而導致國際社會加強對北極事務的重視,北極地區的地緣政治地位正在上升,并逐漸轉變為世界政治的一個熱點地區[1]。
2007年8月俄羅斯在北極點附近海底的“插旗事件”進一步激勵其他北極國家對北極事務的投入,紛紛從國家戰略高度經營北極事務,切實開展在北極地區的多種行動,爭取在北極地緣政治競爭中占得先機。從2008-2010年,北極各國陸續推出新的北極戰略或政策,把北極事務放在其國家事務的高度進行新的規劃或安排[2]。之后,部分國家還根據其國內和國際形勢的變化,補充或更新北極政策,如2013年奧巴馬政府出臺了美國新的北極政策。
作為北極大國的俄羅斯自然十分重視北極事務,把北極地區作為一個新的重要戰略區域進行規劃和運籌。2008年9月18日,普京總統批準了《2020年前俄羅斯聯邦北極地區國家政策原則及遠景規劃》明確了俄羅斯北極政策的主要任務[3]。2009年5月12日,梅德韋杰夫總統簽署了《2020年前俄羅斯聯邦國家安全戰略》。該戰略把捍衛俄羅斯在北極地區的主權和加強能源安全作為重點之一[4]。2013年2月20日,俄羅斯聯邦政府發布了普京總統批準的《2020年前俄聯邦北極地區發展和國家安全保障戰略》[5]。出臺該保障戰略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執行2008年9月18日普京總統批準的俄羅斯北極政策以及其他相關政策。俄羅斯新的北極戰略強調,俄羅斯北極戰略的目標是要實現俄聯邦在北極的主權和國家利益,促成2008年俄羅斯北極政策原則所規定的主要任務。
我們可以看到,近幾年來俄羅斯政府在北極事務中顯示出了強烈的國家意志,試圖通過一系列政策和戰略安排來進一步拓展其國家利益、加強在北極地區的優勢地位、爭取在北極事務中的主導權。從2008年俄羅斯開始實施其專門性的北極戰略至今已有時日,在落實其北極戰略過程中,俄羅斯聯邦采取了哪些措施?其成效如何?本文著重分析2008年以來俄羅斯為落實其北極戰略所采取的主要措施以及取得的相應成效。

圖1 俄羅斯北極地區簡圖Fig.1.Thesketch of Russian Arctic region
自2008年以來,俄羅斯聯邦顯著地加強了在北極地區的投入和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對北極地區的戰略控制能力,逐步建立對北極地區包括天-空-海面-水下等在內的立體型地緣戰略空間的控制權。
俄羅斯政府越來越重視北極地區的戰略意義。2013年12月3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與大學生討論北極對于俄羅斯的軍事戰略意義時強調:北極對于俄羅斯不僅關系到巨大的經濟利益,而且是俄羅斯國家防御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俄羅斯要做的不是放棄北極,而是開發北極[6]。
為保衛俄羅斯提出的在北極地區的地緣政治利益,實際上為謀取對北極地區的地緣戰略控制權和戰略影響力,俄羅斯正在加大對北極地區的投入,實施一系列的計劃和行動。
一是在基礎設施方面開展信息化建設,提高對北極地區的監控能力,為俄羅斯在北極地區的活動和社會發展提供保障。
2008年的俄羅斯北極政策提出了建立俄屬北極地區統一信息空間的目標,并把它作為2011-2015年該政策實施第二階段的主要內容之一。2013年2月俄羅斯政府新頒布的《2020年前俄聯邦北極地區發展和國家安全保障戰略》重申,要加強在北極地區的信息通訊技術等基礎設施建設,最終將其北極地區建成一個統一的信息空間。已經確定的建設項目與措施有:建設信息通訊網絡、船舶航行和飛機飛行操作系統、遠程探測和水文氣象保障系統;建立可靠的通訊、航行、水文氣象和信息服務機制,包括運用GLONAS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建立“北極”多目標太空系統,對“PCДH-20”遠程無線電導航系統進行現代化改造,以有效監督在北極地區的經營和其他活動;建設現代化信息通訊基礎設施,包括在“北方海航道”水下鋪設光纜通訊系統和國際通訊網絡,為俄聯邦北極地區居民和經濟體提供服務。
二是逐步實施組建北極軍隊計劃,加強俄羅斯軍隊在北極地區的行動能力和反應能力,強化對其北極地區的安全保障。
2008年俄羅斯北極戰略提出了組建北極部隊的計劃。西方國家指責俄羅斯激化北極地區形勢,挑起北極國家之間的軍事競爭。俄羅斯則反唇相譏,認為這一舉措是被逼無奈,是針對西方國家在北極地區實施軍事化舉動的回應,是為了保衛俄羅斯自己的地緣政治利益。俄羅斯方面認為,美國及其北約盟國正在快速推進北極地區的軍事化,俄羅斯如果不從現在增強其在該地區的實力,就難以趕上北極軍事化的速度[7]。
俄羅斯組建北極部隊的方案已經在局部地區得到了執行。根據《2020年前俄羅斯聯邦北極地區國家政策原則及遠景規劃》,俄羅斯在其西北邊境地區正在組成北極部隊,發展軍事基礎設施。2011年7月初,俄羅斯國防部長謝爾久科夫宣布,俄羅斯將成立兩支保護其北極利益的部隊,部署地點可能是摩爾曼斯克或阿爾漢格爾斯克,或其他地方。2013年6月11日,俄羅斯空軍方面到俄羅斯北部和西北部地區,對在卡累利阿共和國、列寧格勒州和穆爾曼斯克州駐軍的空軍基地進行檢查,檢驗這些北極部隊的作戰準備情況。
在2013年普京總統簽發的新的北極政策文件中,并沒有高調渲染北極部隊建設計劃,似乎有意避免刺激國際社會。但是,俄羅斯最新的北極政策對其在北極地區的武裝力量建設作出了一些操作性強的規定:制定俄聯邦北極地區有利的作戰機制,支持俄聯邦武裝力量常規軍隊(力量)集團、其他軍隊、軍事組織和機構做好必要的作戰準備;做好全面必要的作戰和征兵準備,保護俄羅斯北極主權和俄聯邦在北極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的所有活動順利進行;完善俄聯邦武裝力量的機制、人員組成、軍事經濟和技術,改進俄聯邦北極地區駐軍的基礎設施,改良在北極地區執行任務部隊的作戰裝備。根據這些規定,相應的軍事部署正在執行,將在2015年完成在法蘭士約瑟夫地群島和新地島的兵力部署,并計劃創建一個由北方艦隊、北極旅、空軍和防空部隊共同組建而成的新的北極軍事機構[8]。
三是推出新的破冰船建設計劃,建設俄羅斯在北極高緯度區域全天候的活動能力,進一步強化俄羅斯在北冰洋封凍水域的機動能力和掌控能力,爭取建立在北極冰區航行中的壟斷型支配能力。
俄羅斯是世界上極地破冰能力最強大的國家。它不僅擁有世界唯一的核動力破冰船隊,還有一支規模龐大的常規動力破冰船隊,能夠到達北冰洋深處冰面自由活動。俄羅斯的核動力破冰船威力超群,是堅冰覆蓋的北冰洋區域的開路先鋒,成為俄羅斯掌控北冰洋冰面地緣政治空間控制權的利器。
俄羅斯在冰封的北冰洋海面保持強大的機動能力,它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破冰船隊伍,是全球唯一的建造核動力破冰船的國家。到目前為止,前蘇聯和俄羅斯總共建造了10艘民用的核動力船只,其中9艘為破冰船[9]。俄羅斯所有的核動力破冰船都是為在北極地區使用而設計的。目前,俄羅斯共有7艘核動力破冰船處于正常運營狀態。僅僅從核動力破冰船隊來看,俄羅斯的極地破冰能力遠遠超過世界上任何其他國家,也大大領先于破冰能力位居世界第二的美國。核動力破冰船使得俄羅斯在嚴寒的北冰洋高緯度冰面的行動能力鶴立雞群,表現出對北冰洋表面地緣政治空間卓著的控制能力。
為了滿足“北方海航道”日益增長的航運保障需求,加強對北冰洋洋面的機動和控制能力,俄羅斯聯邦正在執行新的核動力破冰船建造計劃。據世界核協會網站報道,俄羅斯核動力公司(RosAtomFlot)進行公開招標,建造世界最大的核動力破冰船。擬新建的破冰船比目前世界最大的破冰船“勝利50年”號長14 m、寬4 m,排水量達33 540 t,能夠以1.5-2節的速度破裂2.8 m厚的海冰[10]。該公司要求承建商在2017年底前建成并交付使用。預計到2020年時俄羅斯將建成三艘新一代的核動力破冰船。據彼得堡造船廠經理亞歷山大·沃茲涅先斯基介紹,新一代破冰船將安裝最現代化的保護設備和導航系統,功率更大、速度更快,在許多方面都超過其前輩[11]。
四是開展例行性空中戰略巡航,展示對北極地區上覆空間的戰略控制能力,以及俄羅斯以北極地區為中心對北半球重要戰略性區域的戰略影響力。
自蘇聯瓦解后,俄羅斯基本上停止了以轟炸機為平臺的空中戰略力量的常規活動。普京執掌俄羅斯政局后,俄羅斯對外戰略尤其是針對西方一面漸漸趨強,對美國領導的北約體系咄咄逼人的壓制,俄羅斯采取了適度的反抗。進入21世紀以來,北極有關國家之間競爭加劇,北極地區軍事化傾向抬頭。在此背景下,俄羅斯大膽展示在北極上空的戰略能力。
在中斷15年之后,自2007年8月14日開始,俄羅斯戰略轟炸機在北極地區上空展開為期5天的演習,包括圖-95戰略轟炸機和圖-22超音速戰略轟炸機及伊爾-76空中加油機等在內的約30架軍機參與了該次演習。就在此次演習期間,2007年8月17日,普京總統宣布恢復遠程戰略轟炸機的戰斗值班飛行,飛行區域包括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黑海海域及北極地區上空。2008年6月10日,俄羅斯空軍兩架圖-95遠程戰略轟炸機完成了在北極地區的空中遠距離巡邏任務,飛行時間接近20 h。俄羅斯空軍發言人向媒體表示,兩架戰略轟炸機順利完成在遙遠的北極地區“大作戰半徑例行空中遠距巡邏任務”[12]。 2009年1月、2010年8月、2012年6月和2013年2月,俄羅斯都出動了戰略轟炸機在北極地區進行巡航。
除了展示戰略力量外,俄羅斯的常規空中力量也在開展對北極海域的監視。2012年8月25日,俄羅斯太平洋艦隊發布公告稱,俄太平洋艦隊派遣圖-142M3反潛巡邏機日前對北極海域的俄羅斯專屬區進行了偵察巡航。公告說,俄太平洋艦隊出動巡邏機在北極海域進行夏季戰斗執勤飛行任務,是為了落實俄羅斯政府的北極開發政策,為俄羅斯在該地區恢復、改造并修建海港基礎設施創造條件[13]。
五是加強在北極地區水下的戰略能力建設,提高俄羅斯在北冰洋水下的戰略威懾力和制海權競爭力。
俄羅斯在北極水下制海權方面擁有強大的歷史性優勢,同時也面臨主要來自美國方面的強大的競爭。俄羅斯在北極水下的能力建設與活動不僅僅是為了北極之爭,而更是出于以北冰洋為載體的更大范圍戰略對抗需要的考慮。
21世紀以來,為了反抗美國及其聯盟體系對俄羅斯的戰略緊逼,包括美國所謂導彈防御系統的壓制,俄羅斯在北極水下和冰下的力量建設和行動得到加強。俄羅斯的一個重大舉動是開發、試驗和部署第四代的戰略潛艇和新型洲際導彈。
俄羅斯于1993年啟動了作為第四代潛艇的“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的建設計劃。1996年該工程正式動工,但其進展并不順利。直到2007年4月15日,第一艘“北風之神”級潛艇才出廠海試。2012年12月30日,第一艘“北風之神”級潛艇“尤里·多爾戈魯基”號正式服役,部署在北極地區的俄海軍北方艦隊。同年,其姊妹艇“亞歷山大·涅夫斯基”號實現列裝。2013年,第三艘“弗拉基米爾·莫納馬赫”號加入俄海軍。目前,更多的“北風之神”潛艇正在陸續建造中。
俄羅斯國防部新的武器計劃,將在2020年前裝備10艘“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俄羅斯要以“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與其他多用途核潛艇一起組成21世紀俄羅斯海軍的主戰潛艇部隊,以此重振俄羅斯的海洋雄風。
與“北風之神”建設計劃相配套,俄羅斯開發了新一代的“圓錘”(SS-NX-30)洲際導彈(又名“布拉瓦”洲際導彈)。經過多次失敗之后,2011年6-12月,“尤里·多爾戈魯基”號戰略核潛艇連續4次成功發射“圓錘”?;揠H彈道導彈,標志著俄羅斯新一代戰略潛艇與新型導彈的成功結合?!皥A錘”與“北風之神”的成功配合將使俄羅斯在北極地區形成新的戰略打擊能力,俄羅斯以北冰洋為中心的地緣戰略控制能力又獲得新的提升。
俄羅斯在其國家北極政策指引下展開的一系列行動體現了俄羅斯對北極地區新形勢的戰略考慮,其重要戰略目的包括擴大俄羅斯的國防戰略縱深、控制新的海上運輸通道、擴大俄羅斯對北極戰略空間的控制。
俄羅斯積極推動北極“資源戰略基地”建設,通過能源和其他資源的開發帶動俄羅斯北極地區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提高俄羅斯北極地區的整體地位,并加強俄羅斯在世界能源格局中的戰略地位。
在2008年的俄羅斯北極國家政策文件中,俄羅斯明確將北極地區界定為“自然資源戰略基地”。該文件指出,俄羅斯北極地區是保障俄國家社會和經濟發展的自然資源戰略基地,這是俄羅斯聯邦在北極地區最突出的國家利益之一。為此,俄羅斯北極戰略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在社會和經濟發展領域,發揮和擴大北極地區作為俄羅斯主要戰略資源基地的作用,以滿足俄羅斯對碳氫化合物、水產資源和其他戰略原料的需求。在該戰略分階段實施的執行方案中,分別明確了不同時段俄羅斯在北極地區自然資源開發進程中的具體任務。
2009年11月13日,俄羅斯聯邦政府通過了《2030年前俄羅斯能源戰略》。該戰略確定的俄羅斯新能源戰略重點之一是,要對俄羅斯西伯利亞、遠東、亞馬爾半島、北極海域等地區的大型能源項目進行商業性開發,建立新的油氣聯合體[14]。
自然資源開發在俄羅斯北極地區經濟活動中歷來占據中心地位,以能源和資源為基礎的第一產業是俄羅斯北極經濟的重心。21世紀以來,俄羅斯北極地區的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活動明顯加強,從2005年開始,油氣資源開采創造的產值已占到俄羅斯北極地區經濟總量的50%以上[15]。
當前,俄羅斯的石油和天然氣生產主要位于其北極地區,漢特-曼西和亞馬爾-涅涅茨是兩大油氣生產主角,兩者油氣資源開采量占據整個俄羅斯全部油氣產出的近70%[16]。其中,石油開采以漢特-曼西為重心,而亞馬爾-涅涅茨在天然氣生產方面占絕對優勢,它在總體上支配著俄羅斯的天然氣生產。從2001年以來,漢特-曼西和亞馬爾-涅涅茨的油氣產量總體上保持增長。2006年后,這些地區的石油年生產量基本恢復到蘇聯瓦解之前的5億噸以上的歷史高位。
2008年以來,俄羅斯北極地區的石油生產呈現明顯的增長態勢。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張俠研究員等[17]根據俄羅斯北極地區的四大石油公司Rosneft、Lukoil、TNK-BP和 Gazprom的相關資料統計,從2008-2011年,4個公司歷年的石油產量之和分別為142 529、145 494、190 020、188 324 萬桶。 這些數值反映了俄羅斯北極地區石油生產的主要產能,足以體現俄羅斯北極地區石油生產的總體增長態勢。2008-2012年,俄羅斯又在克拉斯諾亞爾斯克、漢特-曼西、伯朝拉、亞馬爾-涅涅茨等北極地區增加了6個新投產的油氣田。另外,在巴倫支海的斯托克曼(Shtokman)油氣田開發也獲得重大進展,并計劃于2015年投產;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在薩哈共和國的石油開發也進入實質性階段。
在傳統產區資源枯竭和氣候變暖等背景下,俄羅斯北極地區大陸架成為俄羅斯重要的后備資源基地。為此,俄羅斯聯邦啟動相關國家計劃,將離岸的北冰洋區域作為新的油氣資源開發目標。2010年9月,俄羅斯聯邦環境保護與自然資源部宣布,俄羅斯計劃在2039年前投入9.7萬億盧布(約合3 460億美元)用于大陸架開發,其中大部分資金將投向北極地區[18]。俄羅斯聯邦政府于2011年制定了北極地區海洋資源開發計劃,設計俄羅斯北極地區海上資源戰略基地的藍圖,加強對俄羅斯將北極地區作為戰略資源基地發展戰略的支持[19]。油氣等資源開發活動有力帶動了俄羅斯北極地區的整體發展。21世紀以來,俄羅斯北極地區經濟表現出快速的增長。在2000-2005年的5年期間,按照不變價計算,俄羅斯北極地區經濟的年平均增長率約為8.6%[16]。2005年之后,俄羅斯北極地區經濟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根據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數據庫提供的基礎數據計算,2006-2008年,俄羅斯北極地區以現價計算的GDP年增長率分別高達21.8%、18.3%、18.1%。2009年,受世界經濟形勢和能源市場需求影響,俄羅斯北極地區經濟出現嚴重負增長。在一些地區,資源開發帶動了區域經濟的顯著增長。例如,在亞馬爾-涅涅茨,自2006年以來,該地區的年度GDP總量都保持在200億美元以上,而其2000年的GDP總量僅為41.82億美元。
2013年俄羅斯新頒布的北極戰略進而強調,要運用先進技術來發展俄聯邦北極地區的資源基地,并要在國家層面制定和實施一系列措施來支持和刺激俄羅斯北極地區開展經濟活動,首先是開發碳氫化合物、其他礦產和水生物資源。
最新的俄羅斯北極戰略對于北極資源基地建設進一步制定了細致的規定,對俄羅斯北極大陸架區域的資源開發作出了安排,并且考慮到了2020年以后的情況。有關規定包括:制訂綜合性的大陸架和沿岸地區研究方案,為碳氫化合物開發做好準備工作;建立俄北極地區資源儲備基地,以應對2020年后資源產量下降,保證俄羅斯能源安全的長期穩定;運用現代技術開采位于北冰洋島嶼、科拉半島、極地烏拉爾山嶺的鉻、錳、錫、氧化鋁、鈾、鈦、鋅等礦產,以及俄羅斯東部北極地區的黃金等礦產,保證俄羅斯對有色金屬、貴金屬和稀有礦產的國內和出口中長期需求;實施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將俄羅斯北極地區與其他開發地區形成一體,開發季曼-伯朝拉油氣田和巴倫支海域、伯朝拉海域、喀拉海海域、亞馬爾和格達半島的大陸架碳氫化合物等[20]。
然而,俄羅斯北極地區的資源開發存在巨大的資金缺口和技術需求,因而在政策傾向上希望有包括來自國外的資金介入。普京表示:開發北極不可能停止,那些使用創新技術并擁有足夠經濟資源的公司將獲得在北極地區的石油開采權[21]。已經獲得北極大陸架油氣開發權的俄羅斯石油公司正在積極吸引外國公司,合作開采北極油氣。與俄羅斯兩大國有公司合作將是近期外國資本參與俄羅斯北極資源開發的主要途徑。但在操作層面,北極地區的資源開發受到世界能源市場、投入-產出比、風險、專門技術、環保要求等因素制約,俄羅斯北極油氣資源開發前景存在諸多不確定性,俄羅斯聯邦尚未針對外國投資出臺專門性的政策。
俄羅斯通過國家戰略把其北極地區確定為“資源戰略基地”,包含多層次的戰略意圖。一是通過能源和其他資源的開發,帶動俄羅斯北極地區經濟與社會的發展,提高俄羅斯北極地區的整體地位;二是把北極地區作為整個俄羅斯未來國家經濟發展的動力源地和新的增長點,帶動俄羅斯國力的增長;三是把俄羅斯北極地區作為未來整個世界能源和資源供應地的新源泉,以此作為經營全球地緣政治大棋局的新樞紐。一旦該戰略有效實施,無論對俄羅斯自身還是對整個北極地區乃至對于世界,都將產生重要戰略影響。
全球氣候的快速變暖促成了北冰洋航道的逐漸開通和商業航行。2009年7月,兩艘德國貨船成功穿越“東北航道”,宣告了一條新商業航線的誕生[22]。之后,俄羅斯、挪威、丹麥等國的船運公司積極試水北極航行,“東北航道”上的商業航行逐年增加。2010年,通過“東北航道”的外國商船數為6艘;2011年為34艘;2012年為46艘[23]。北極航道的開通將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現有的世界海運格局,形成新的海洋交通樞紐,產生新的地緣戰略要害,改寫世界海權空間結構[24]。北極航道問題已經上升為重要的國際問題,其中,航線權益的競爭成為北極問題的一個焦點[25]。而“東北航道”的主要部分位于俄羅斯以北的北冰洋區域,俄羅斯將該部分航道稱為“北方海航道”?!氨狈胶:降馈钡耐ê绞侨驓夂蜃兓囊粋€重要產品,尤其是對于俄羅斯來說,是一個大自然賦予的巨大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紅利。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形勢的變化使得“北方海航道”對于俄羅斯的戰略地位迅速上升[26]。為此,俄羅斯著眼于未來世界新的海洋交通運輸格局,積極把握機遇,努力把控“北方海航道”這一新的交通樞紐,既可從中獲取商業實利、促進其地區經濟發展,又可博取地緣戰略主導權和國際關系主動權。
長期以來,從前蘇聯到今日俄羅斯,往往更多地從其本國利益出發來看待北冰洋近海的航運與交通,并試圖通過相關法規來壟斷航道的支配權。例如,前蘇聯于1990年制定的《北方海航道航運規則》規定:管理局或海上作業指揮部發現環境保護必要性或者航行安全問題,可以暫停船只在北方海航道的航行。這樣,前蘇聯可以以環保需要或安全原因隨時關閉航道,從而獲得對“北方海航道”的絕對支配權。蘇聯瓦解后,俄羅斯出臺了其他一些涉及“北方海航道”的法律文件,如1995年的《俄羅斯聯邦自然壟斷法》、1998年的《俄羅斯聯邦內水、領海和毗連區法》、1999年的《俄羅斯聯邦商船航運法》等,這些法律總體上繼承了前蘇聯把“北方海航道”作為其本國交通運輸線的基本立場。
在2013年俄羅斯北極發展戰略中反映出的國家意志來看,俄羅斯對北極航道建設提出了更高的建設目標。該戰略把“北方海航道”確定為“全年通航的國家海運干線”,并且把北方海航道、與其相連的河運、鐵路、以及航空網規劃為一個統一的俄聯邦北極地區交通系統來進行建設和發展。該戰略還明確規定在2015-2020年階段,要發展“北方海航道”的基礎設施和包括破冰船在內的艦隊建設,完成北極地區和歐亞之間的過境運輸任務。
2013年1月28日,俄羅斯關于“北方海航道”的一部最新法律《關于北方海航道水域商業航運相關政府規章的俄羅斯聯邦特別法律條款修正案》正式生效。它是目前俄羅斯關于“北方海航道”的主要法律。該法對前述1995年、1998年、1999年的相關法律做了重要的增補或修訂。但關于“北方海航道”的性質與地理范圍的界定,2013年生效的修正案與1990年制訂的《北方海航道航行規則》基本沒有變化,反映出俄羅斯努力把控北冰洋海洋交通線一貫的戰略意圖。
然而,在操作層面上,俄羅斯有關方面還是面對現實、審時度勢,對“北方海航道”的具體使用作出了相應的調整,為國際社會共同利用北極航道提供了一定的寬松空間。主導俄羅斯聯邦北極戰略和國家政策的俄羅斯政界高層明白,在北極航道使用上俄羅斯與國際社會利益共存,因而對航道相關法律與政策作出了微調。俄羅斯在北極航道問題上的基本思路是,一方面要盡可能全面掌握“北方海航道”的主導權;另一方面要正視國際社會的合理要求,理性看待俄羅斯與國際社會在航道利用問題上的相互依賴性。因而,適時調整在北極航道使用上的具體政策,一定程度地緩和俄羅斯同國際社會圍繞“北方海航道”持續已久的嚴重分歧。例如,俄羅斯聯邦運輸部北方海航道管理局作為“北方海航道”的主管機構于2013年重新制訂了《北方海航道水域航行規則》,替代1990年制訂的《北方海航道航行規則》。俄羅斯新的《北方海航道航行規則》中將以前執行的破冰船強制領航制度修改為許可證制度,使得外國船只獨立航行成為可能,可見俄羅斯北方海航道政策出現了較大的松動,有進一步向國際海運界開放北方海航道的政策傾向;但是,俄羅斯有關北方海航道的新法律并不能完全消除國際爭議,外國船只在北方海航道水域上的商業航行仍然需要事先得到俄羅斯北方海航道管理局的批準[27]。
長期以來,北極地區一直是俄羅斯的一個戰略大后方。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北冰洋和北極地區將成為未來俄羅斯的重要戰略拓展空間。近年來,俄羅斯積極地通過科學、法律等領域的工作,向北極方向尋求更大的國家利益空間。
俄羅斯是一個北極大國和北冰洋周邊大國。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俄羅斯有權提出在北冰洋區域的包括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大陸架等海洋權益主張,并可向聯合國提交其200海里外大陸架延伸的申請。對于200海里外大陸架主權的申請,必須有相關的科學證據支持。為此,俄羅斯正在加強對北冰洋區域的科研和科考等活動,搜集、積累、補充、更新相關數據資料,持之以恒地推進外大陸架申請計劃,從科學和國際法途徑最大程度地拓展俄羅斯在北冰洋的國家利益空間。
2001年,俄羅斯首次向聯合國大陸架界限委員會提交了大陸架劃界案。俄羅斯主張羅蒙諾索夫海嶺和阿爾法-門捷列夫海嶺為俄羅斯大陸架的自然組成部分,并要求將其大陸架外部邊界延伸至350海里[28]。俄羅斯在北冰洋區域對羅蒙諾索夫海嶺等的主權要求未獲得聯合國大陸架界限委員會的批準,委員會要求俄方拿出更多的科學證據,證明這些海嶺是俄羅斯大陸架的自然延伸。
此后,俄羅斯加大力度,開展對北冰洋海底的數據采集和研究工作。2007年夏季,俄羅斯組織隊伍實地考察北極海底,并使用深潛器在北極點洋底插上了一枚俄羅斯國旗。此舉往往被國際社會解讀為俄羅斯的一個政治舉動,是一種強有力的象征行為[29]。
在俄羅斯政府的北極戰略與政策中,明確地制定了在北極地區進行科學調查、準備資料、劃定俄羅斯在北冰洋的北部邊界的執行計劃。2008年俄聯邦北極地區國家政策原則確定了這些工作的分階段執行方案:2008-2010年,開展地質地理、水文地理、地理制圖等各項工作,為論證俄屬北極區域的外部邊界準備相關材料;2011-2015年,劃定有國際法效率的俄屬北極區域外部邊界。
2013年的俄羅斯北極地區發展和國家安全保障戰略繼續明確地提出,要準備好提交給聯合國大陸架界限委員會審議的有關論證俄聯邦北極大陸架外部邊界的資料,要在2015年前完成水文地理工作,并以此為基礎提出對俄羅斯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寬度的地理坐標目錄進行修改或重新審議的建議,保證俄聯邦北冰洋外大陸架邊界符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要求,不允許喪失俄羅斯在北極地區的海洋空間。
在過去幾年里,俄羅斯在北冰洋進行了大量的海底地形測量和新的地質學研究,為新的外大陸架申請做更細致的準備,希望能夠順利通過下一次聯合國組織的專家審議。2010年,俄羅斯對北極大陸架進行了一期專門的科學調查。2011年夏季,俄羅斯進行了第二期專門的北極大陸架考察,采用新的設備對北冰洋水下山脈進行考察,重點對羅蒙諾索夫海嶺和門捷列夫海嶺歸屬俄羅斯的主張進行科學論證[30]。2012年,俄羅斯科考隊動用2艘破冰船、1艘潛艇和鉆探機械、地震測量儀等,考察了門捷列夫海嶺,搜集科學證據。這些年來,俄羅斯一直在積極地推進向聯合國大陸架界限委員會的申請工作。2011年7月6日,俄羅斯副總理謝爾蓋·伊萬諾夫出席在涅涅茨自治區召開的一個海事會議上強調:希望在明年向聯合國相關委員會遞交一份具有科學依據的申請。2012年俄羅斯向聯合國提交了把門捷列夫海嶺納入俄羅斯國家大陸架的申請,但由于其中部分資料涉及軍方秘密而被大陸架界限委員會凍結[31]。其后,俄羅斯相關職能部門抓緊推進申請工作,并計劃在2014年向聯合國大陸架界限委員會提交確認其北冰洋大陸架的全部文件[32]。2014年10月29日,俄羅斯環境部長頓斯科伊披露:俄計劃于2015年春季向聯合國提交申請,要求拓展俄在北極的邊界,將120萬平方公里區域納入俄版圖[33]。
俄羅斯為獲取北冰洋外大陸架不遺余力,除了為直接獲取資源利益外,更長遠的戰略目的是為國家獲取新的成長空間和地緣戰略支配權。
較之其他北極國家而言,俄羅斯在推行其北極戰略時顯得相對高調,不僅讓國際社會聽到了俄羅斯北極政策的“雷聲”,還讓人們看到了實施其北極戰略的諸多“雨點”。從傳統的地緣政治競爭到新的資源基地建設、北極航道利用以及國家利益空間的拓展等多個領域,近幾年來俄羅斯均有所作為,采取了多種措施,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在傳統地緣政治方面,俄羅斯以北極地區環境變化為契機,著眼于北極地區未來的地緣政治前景,通過制定目標清晰的北極大戰略,為未來俄羅斯的總體戰略謀篇布局。俄羅斯重點著力于對北極地區多層次、立體式的地緣戰略空間控制能力的建設,在信息權、制空權、制海權等方面都進行了國家力量的投入,尤其是在對北冰洋海面和水下空間的制控權方面得到了明顯的加強,強化了俄羅斯對北極地區的控制能力,為進一步恢復俄羅斯的地緣政治強勢地位夯實了基礎,并為今后掌控北極地區地緣政治支配權做好戰略準備。
在資源戰略基地建設,通過幾年來有力的政策驅動,俄羅斯北極地區的資源開發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推進,包括陸地和離岸大陸架區域的資源開發都得到了新的發展。俄羅斯新資源戰略的實施,不僅推動了其北極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同時也提升俄羅斯在世界能源格局中的地位。預計今后俄羅斯北極地區的能源和資源開發將進一步加強。然而,俄羅斯希望擴大北極資源開采加強對外出口的戰略安排正在遭到一些不確定因素的挑戰。例如,美國實現的頁巖氣革命導致世界能源生產和銷售格局發生重要改變,美國和歐洲對俄羅斯的能源需求降低,給俄羅斯的能源出口帶來諸多挑戰。這些因素很可能對俄羅斯北極資源基地建設戰略產生影響,致使其不確定性增加。
在北冰洋航道利用方面,俄羅斯基本上繼承了前蘇聯的立場,將“北方海航道”的關鍵部位設置為“內水”區域,以此壟斷該戰略交通運輸線的支配權。同時,俄羅斯方面認識到,在氣候變暖背景下,整個“東北航道”將成為一條新的重要的國際海洋交通運輸線,僅僅把“北方海航道”限定在俄羅斯國內使用必然導致俄羅斯與國際社會的對立,也限制了俄羅斯自己的利益。因此,在不放棄對“北方海航道”主權主張的前提下,適當調整相關政策與管理措施,既減輕了來自國際社會的壓力,又開拓了自身的經濟利益來源,實現俄羅斯本國利益的最大化。
在外大陸架延伸方面,俄羅斯把北冰洋看作其新的國家利益成長空間,通過國際法和科學等途徑,努力爭取海洋利益。近幾年里,俄羅斯投入巨大財力,多次實施專門性的科學考察活動,加緊搜集支持其200海里外大陸架延伸要求的科學證據,已經取得重要進展;同時,向聯合國大陸架界限委員會提交新劃界案的工作進入后期操作階段。然而,就在俄羅斯對自己新的申請工作躊躇滿志時,2014年12月下旬,丹麥政府正式向聯合國大陸架界限委員會提出了與俄羅斯立場針鋒相對的主權要求,將格陵蘭的北冰洋邊界推到了北極點[34]。俄羅斯對北極大陸架的主權要求面臨嚴峻挑戰。
總之,俄羅斯的北極戰略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進了其北極地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加強了俄羅斯的地緣政治影響力以及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預計今后俄羅斯在豐厚的地緣政治利益引導下和強烈的國家意志推動下,可能會繼續通過相關措施推進其北極國家政策的實施。當然,北極地區嚴酷的自然條件以及環境變化的不確定性等因素可能對今后俄羅斯北極戰略的實施帶來種種考驗。
1 陸俊元.北極地緣政治與中國應對.北京:時事出版社,2010:121.
2 陸俊元.北極國家新北極政策的共同取向及對策思考.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11,29(3):63-69.
3 俄聯邦政府,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譯.2020年前俄羅斯聯邦北極地區國家政策原則及遠景規劃.國外極地考察信息匯編,2009(15):17-22.
4 王影.《俄羅斯聯邦2020年前國家安全戰略》解讀.國際資料信息,2009,(8):20-23.
5 The Russian Government.Prime Minister Dmitry Medvedev gives an interview to the Norwegian TV Company NRK,2013-06-04.http://government.ru/en/search/?q=arctic+2020§ion=all.
6 劉怡然.普京說俄羅斯永遠不會和美國發生沖突,2013-12-04.http://news.xinhuanet.com/2013-12/04/c_125802588.htm.
7 俄羅斯之聲.俄羅斯對北極利害之爭的回應,2013-06-17.http://radiovr.com.cn/2013_06_17/222396198/.
8 新華網.俄羅斯組建新軍事機構保護北極利益,2014-02-19.http://news.xinhuanet.com/cankao/2014-02/19/c_133126861.htm.
9 Wikipedia.Nuclear-powered icebreaker.http://en.wikipedia.org/wiki/Nuclear-powered_icebreaker.
10 國防科技信息網.俄羅斯計劃建造世界最大的核動力破冰船,2012-07-06.http://www.dsti.net/Information/News/76564.
11 俄羅斯之聲.三艘新一代核動力破冰船將出現在北極海路,2013-08-26.http://radiovr.com.cn/2013_08_26/237311983/.
12 星島環球網站.俄羅斯轟炸機北極巡邏北約戰機如影隨形,2008-06-11.http://www.stnn.cc/glb_military/200806/t20080611_793390.html.
13 盧濤.俄太平洋艦隊完成北極海域偵察巡邏任務,2012-08-25.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08/25/c_112847303.htm.
14 Ministry of Energy of theRussian Federation.Energy Strategy of Russia for the Period up to 2030.Approved by decree N°1715-r of the Government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dated13 November2009.Moscow 2010.
15 Glomsrod S, Aslaksen I.The Economy of the North.Statistics Norway, Oslo-Kongsvinger, 2006:21.
16 Glomsrod S, Aslaksen I.The Economy of the North 2008.Statistics Norway, Oslo-Kongsvinger, 2009:61.
17 張俠,等.北極區域發展與中國北極活動評價指標構建總結報告.上海:中國極地研究中心,2012:62-66.
18 趙嘉麟.俄明年將向聯合國申請拓展其北極大陸架邊界,2011-07-06.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7/06/c_121632555.htm.
19 畢大洪,編譯.俄羅斯將制定開發北極大陸架的計劃.國外極地考察信息匯編,2011(21):7.
20 錢宗旗.俄羅斯:加快維護北極新利益步伐.中國海洋報,2014-05-27(A4).
21 參考消息網.俄力推北極油氣開發普京稱不會停步,2013-09-27.http://world.cankaoxiaoxi.com/2013/0927/278679.shtml.
22 錦程物流網.東北航道完成“破冰之旅”,2009-10-01.http://info.jctrans.com/news/hyxw/2009101806883.shtml.
23 Pettersen T.China starts commercial use of Northern Sea Route.Barents Observer,2013.
24 陸俊元.“北極航線”開通預期及其戰略思考.中國戰略觀察,2011,(2):50-57.
25 李振福.北極航線的中國戰略分析.中國軟科學,2009,(1):1-8.
26 郭培清.北極航道的國際問題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193.
27 張俠,屠景芳,錢宗旗,等.從破冰船強制領航到許可證制度---俄羅斯北方海航道法律新變化分析.極地研究,2014,26(2):268-275.
28 朱瑛,李金蓉.北冰洋大陸架劃界形勢分析.中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42(增刊2):24-33.
29 南極洲為解決主權爭端樹立了榜樣.基督教科學箴言報,2007-08-20.
30 中新網.俄羅斯明年欲向聯合國申請延伸北極大陸架邊界,2011-07-06.http://www.chinanews.com/gj/2011/07-06/3162166.shtml.
31 俄羅斯之聲.俄羅斯大陸架邊界可能延伸到北極,2012-11-01.http://radiovr.com.cn/2012_11_01/93151272/.
32 俄羅斯之聲.俄羅斯加大對北極地區的科考力度,2012-08-12.http://radiovr.com.cn/2012_12_08/97327663/.
33 觀察者.俄羅斯將向聯合國申請北極120萬平方公里領土,2014-10-31.http://www.guancha.cn/Neighbors/2014_10_31_281604.shtml.
34 Partial Submission of the Government of the Kingdom of Denmark togetherwith the Government of Greenland to the Commission on the Limits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The Northern Continental Shelf of Greenland.November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