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飛 (安徽·蒙城縣文化中心·莊子研究所 236000)
物質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刻不容緩
李 飛 (安徽·蒙城縣文化中心·莊子研究所 236000)
我國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五千年的歷史造就的五千年燦爛文化,作為有著五千年文化一脈相承的華夏文明,為人類創造了、創造著并還將不斷創造出燦爛輝煌的人類文明,這豐富多彩的文明成就,這凝聚著先人智慧的燦爛文化,需要我們細心、悉心的珍存和保護、繼承和發揚,只有這樣我們一脈相承的中華文明才能一脈相承的傳承下去,并走向未來。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遺產中的最具人文性、民族性和風俗化的組成部分,它是文化遺產中的“活化石”,非物質文化遺產形式多樣,但無外乎以下諸類:口頭流傳的語言技藝(諸如民歌、民謠、說唱藝術等)、表演藝術(如戲曲等)、社會風俗、禮儀、節慶等相關(諸如歷法、星象、觀潮活動等)、傳統的手工藝技能(如編制、刺繡等)。值得注意的是這許多的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極大層面上是依靠口頭和行為方式來實現的,是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的,傳承與保護便逐漸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事業中最需重視、最亟待解決的環節,我們需要的是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流傳的實質化的具體化的政策與環境,措施與設施,從而努力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物質化保護,這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才將不僅是一種口號和形式,更是一種具體的物化的措施與機制,設施與作品,活動與行為。
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全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財富,不能用金錢去衡量。它延續著中華民族的基歷和精神血脈,凝聚了華夏兒女的精神思維、價值觀、審美追求與記憶。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更應該重視文化的作用,更應該重視文化的多樣化、多角度,開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更具有迫切的現實意義和深淵的戰略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獨特的思維方式和文化意識及精神價值,既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維護國家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權的基本依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文化活化石”之稱,一部分靠言傳身教,就是師傅帶徒弟,從言語表達到身段表現,代代相傳,一旦出現才人斷層,這種文化現象和形態就會失傳,甚至消失。隨著我國的文化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們的思維觀念和價值觀、生活習慣、文化的表現形式都在變化,所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沖擊很大。一些優秀的民族語言,一些傳統的文化表現形式,正日益被人淡忘。一些珍貴的民風民俗文化資源同樣遭到人為的破壞。筆者認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刻不容緩,堅持民族文化主題,維護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
物質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于首先要深入地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工作,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體系。要充分利用各級政府和各級文化宣傳部門深入開展文化遺產的普查、認定和登記注冊工作,并切實的對文化遺產的種類、數量和分布狀況、生存環境、保護現狀及存在的問題作深入地調研和剖析,完善評審標準,嚴格評審制度,建立起國家和省市級不同級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
物質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在于要切實的制定并落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規劃和保護措施。在深入調查并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體系的基礎上,在對收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深入地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切實地研究制定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物質化保護的規劃措施,抓緊征集各種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具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物和資料,建立起完善的征集和保管制度,建立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料庫、博物館和展示中心,對于行將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切實的制定出搶救和保護措施,從而使瀕危的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珍存、延續并發展,特別是對少數民族遺產和文化生態區的保護,要依靠各方面的力量和資源,著力扶持當地各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物質化保護。
物質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在于要充分利用各種形式的新聞宣傳和信息媒介廣泛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作用和價值,要借助于“文化遺產日”和各種文化現象的紀念日、節日、慶典活動,積極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深遠的歷史意義,并利用這些有益的契機彰顯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魅力,從而達到弘揚光大并繼承發展的最終目的。
黨中央、國務院和各級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十分重視,已經上升到國家文化發展戰略的高度,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要求切實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為我們做好這項利國利民的工作提供了堅強的保障及寬松的政策環境。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擴大,要始終把握正確的政策導向、正確的處理好事關保護工作的各種關系、正確處理保護與利用、傳承和創新的關系,現在許多地方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關系上出現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和傾向,就是把一些優秀的民俗文化活動作為謀取利益的現實手段,瞎編亂造,盲目的開發利用,有的在街頭、在公園隨意更改、折解進行表演,歪曲了民俗文化的真實功能和特殊價值,客觀上造成了對游客的文化誤導和消費欺騙,有些名為保護民間藝術扶持活動,由于沒有正確的保護意識和較完整的科學保護手段。在客觀上造成了對保護對象的破壞,因此,要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一定要克服急功近利的心態,嚴格遵守文化發展的內在規律,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分門別類,對癥下藥,科學地加以保護。首先要大力做好保護和傳承工作,然后再考慮開發利用和發展創新,要將保護和傳承與開發和利用區別開來,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高度負責任的態度,在科學意義上予以保護,在科學思想指導下合理地加以適當利用,嚴格防止過度采掘和濫用,歪曲民俗活動現象,不因保護招致破壞,也不以失當的保護加速破壞,否則開發利用就會缺乏資源依托,發展創新就會失去基礎前提。
自國務院批準文化部確定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518項以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物質化保護進程中邁出的重要的一步。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歷史的見證和載體,作為民族的精神意志、思維方式、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實體材料,必將在我們的保護中發揚光大,并不斷綻放出熠熠奪目的文化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