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藝 (莊河市文化館 116400)
淺談新時期群文隊伍的建設與發展
趙 藝 (莊河市文化館 116400)
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對文化娛樂活動的要求也顯著提高。文化娛樂的方式也在不斷的推陳出新,從最初的報紙,廣播電視等發展到了網絡、電子雜志、甚至微博等成為交流互動的平臺,可見精神食糧占據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位置。人們的社會生活豐富了,也為各個地方的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曾提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隊伍是基礎,人才是關鍵。建設宏大群文人才隊伍,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有力人才支撐,是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進而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要件之一。
在不斷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過程中可以看出,群眾必然成為文化的主角,而群眾成為文化主角,需要有人幫助他們提升這個能力。人才是文化建設的原動力,而群眾文化人才是文化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擔負著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提升群眾生活水平的重要職責。群文人才隊伍的組織和壯大,需要群文機構的人員積極地參與其中并發掘人才。筆者認為在實際工作中逐漸發現和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是群文工作者的義務和責任。
發展公共文化服務,群文干部隊伍的素質和能力是關鍵。建設一支過硬的群文干部隊伍,讓他們充分發揮特長,就需要群文工作者要有正確的觀念,較高的綜合素質,還要有一顆愛才之心,要有容納和尊重人才的寬廣胸懷,群文干部應轉變觀念,明確工作目標,確立以組織大量健康有益、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來滿足人們精神生活的需要,通過各類培訓來提升群文工作者的職業道德、藝術修養、專業知識、組織和創作能力等綜合素質。當然群文工作者不一定是這個專業的權威者,但是群文工作者需具有較高的素質、具備淵博的知識和一專多能的特長,才會以獨特的視角和執著的工作態度發掘人才,吸納人才,提高群文輔導力量,打造高素質、高質量、高效率的團隊。
群眾文化建設的任務關聯社會,筆者認為人才和隊伍建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造就一支德才兼備、結構合理、規模宏大的基層群眾文化人才隊伍顯得尤為重要。這就要求我們群文工作者應懂得如何認識人才、留住人才并合理使用人才。
(一)合理分配、合適用人
就我館現狀而言,業務人員處于一個兩極分化的態勢。一方面,許多在群文戰線上有著豐富經驗的群文干部現已大多數退休或即將退休,而他們的知識也需要更新;另一方面,新引進的年輕人員具有較高的學歷和專業技能,但缺乏必要的群文工作平臺以及發展空間。年齡結構不合理,人才斷層現象顯現,人才流失嚴重;“復合型”文化人才缺乏,抑制了現階段群文發展。如果做到把人才安排到最能發揮他才能的工作崗位上去,實現人與事的最佳配合,使這個人真正發揮自己的專長,才會有利于群文事業的發展。但每個人的個性差異很大,因此,要想使每個人都能發揮其積極作用,就必須遵循適才適所的用人原則。推行公開選拔、競爭上崗等制度,根據文化人才的特長選擇崗位,實現人才最大效能的發揮。
(二)更新思想、多措并舉
黨和國家歷來堅持人才隊伍的建設。我們首先要營造識才、育才、愛才的文化環境,通過多種方法發現人才、挖掘人才、引用人才。前面提到過人才是蘊藏在群眾中的,通過演出和比賽之類的活動來發掘人才是群文工作者需要重視的方面之一。例如,莊河市文化館舉辦的兩年一屆的全市群眾文藝匯演就是一個很好的發現人才和優秀作品的平臺。2011莊河市第五屆群眾文藝匯演中就有25個鄉鎮街道和三個局機關,總計110個節目參加匯演,最終24個節目獲獎,17個單位獲得最佳組織獎。各鄉鎮代表隊也是對群眾文化工作的關注、支持和參與都表現得十分突出;還有每年一屆的“莊河之夏”系列晚會等。“莊河之夏”是每年連續一周,由局機關或者街道等組織編排,天天晚上給市民帶來精彩的文藝節目的舞臺,這樣的方式都是最直接發現人才的方法之一。
一些演員在晚會上的亮相,也會為尋找文藝骨干提供好的條件。通過一些各單位承辦的主題性的文藝晚會,也會有一些具有當地特色的藝人參加。這些人當中有一部分是群文工作者所熟悉的,也有一些是在院校的畢業生和在外地工作的人等。這都是發現文藝人才的最好途徑。
(三)發揮才能、科學組建
好的文藝人才需要有一個廣闊的平臺來給予他們發展的空間。因為有的是專業院校的學生,他們需要的是實習的機會;而有的業余愛好者則需要群文工作者要將他們組織起來進行培訓提高,即有針對性地做一些業務培訓,短時間地提高他們的專業技能,更好地為群眾服務。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和演出,他們的專業技能有了進一步提升后,為提高他們工作積極性,激發他們的潛能,可以聘用為文化機構的編外人員;給予適當的獎勵;并對他們有一些榮譽上的鼓勵,比如像“舞蹈、器樂、美術”培訓員等這樣的稱謂,作為文化館群文隊伍的儲備人才。
人才的持續就是文化的持續,人才的持續就是作品的持續。比如有一些單位的創編人員編寫的作品,有時候基本上是一些熟悉的演員來演,如果多有一些年輕的力量,一些新的面孔,似乎會讓更多更好地理解和傳達作品,也讓觀眾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其實這當中不僅僅是演員隊伍的匱乏,創編隊伍也是呈現老齡化的趨勢。一些多年的老藝人和老的編劇也是缺乏一些新的理念融入作品,一些創編人員由于年齡的關系導致深入基層,親身采訪的事例不是很多,作品的創新性也就不是很高。
一個作品的創作是需要各方面的因素積累而成的。有的一些作品由于本子出來之后沒有更好的利用它,換句話說沒有更適合的演員來演繹它,那么這個作品勢必會沉寂下去。如果能多利用社會上的文藝人才,我們的作品不僅能夠創作更多,也會更好的得以流傳。這當中也有一些弊端,比如,在匯演或比賽中,一些作品應運而生,同時也是自消自滅。因為有的文化站或者街道社區等為了比賽精練了作品,有的在過程中拿了名次,有的相對來說薄弱一些,但是這都是群眾文化生活非常積極、非常向上的一面。群文工作者有時候會將獲獎的作品在一些演出活動中采用,而有些作品卻在比賽中拿了名字之后,就再也沒有被使用過了。所以作品的延續也是人才的延續,作品的延續也是文化的延續,我們應加強作品的提煉和傳達,對好的作品應加大宣傳力度,使其更好的傳遞下去;對已有的作品應改變表演方式,通過作品角色的重新定位,語言改變等方式使其得到升華。
群眾文藝是傳播文化、繁榮文化和發展文化的主要力量,更是營造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文化支撐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生活。作為群文工作者的我們只有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合理使用人才,創新發掘人才方式,促進人才的可持續發展,為繁榮基層的文化事業,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貢獻我們群文工作者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