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明 (大連工業大學藝術與信息工程學院 116000)
西方荒島小說典型文本思索
朱慧明 (大連工業大學藝術與信息工程學院 116000)
西方文化領域的荒島小說在世界文壇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一類較為獨特的文學成就,主要作品集中在英法美和新西蘭等國家。荒島小說的發展經歷了濫觴到成熟的過程,逐漸在世界文學歷史中顯現出一個個性化的文本群體,對世界文學的發展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對西方荒島小說的典型文本進行分析,能夠對荒島文學的研究加以豐富。
西方文學;荒島小說;典型文本
荒島文學萌芽于12世紀的阿拉伯小說Philosophus Autodidactus,隨后,Theologus Autodidactus和Robinson Crusoe等作品的出現進一步推動了荒島小說的發展,并且這些作品與當代的Lord of the Flies和 The Cay等,共同構成了西方荒島文學的文本群體,對世界文學傳播產生重要的影響,受到當代文學研究界的廣泛關注。本文通過對荒島小說中的典型文本進行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夠為本國荒島文學的發展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借鑒。
顧名思義,荒島小說的故事場景一般以荒島作為背景空間,而荒島受到自身性質的影響,在具體把握方面存在一定的難度,所以,荒島小說的空間建構對小說質量產生重要的影響。荒島小說的創作者在相對廣闊的宇宙中,將小說主人公的活動限制在有限的空間范圍內,在一定程度上突顯了這一空間的特色。荒島這個宇宙中獨特的空間,與小說中的主人公產生特定的聯系就會轉變為“環境”,人在荒島的環境中生存,必定會受到荒島的影響,并且不同的作品受到作者創作意圖的影響所構造的環境以及所差生的影響都不盡相同1。例如,荒島文學中的《珊瑚島》和《藍色的海豚島》等,就對空間結構進行陌生化處理,對青少年兒童產生吸引和召喚的作用,進而成就了小說主人公獨特的成長經歷。而《孤島漂流記》和《荒島奇遇》等作品中關于荒島美麗奇幻環境的描寫就是對荒島的空間結構環境進行理想化處理,表現出作者對原生態安寧、美好環境的向往。
互文原是語言學系統中的抽象概念,與文學文本之間沒有直接的聯系,直到上世紀60年代中期,法國著名文學批評家第一次在研究中引入了這一概念,并對其進行定義,進而經過不斷的分析建立了一套較為系統的理論關系,對文學文本的分析產生重要影響。荒島文學作為世界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典型文本中也存在一定的互文關系。例如,從18世紀著名的荒島作品《魯賓遜漂流記》到上世紀末期所創作的《海灘》,雖然兩個文本經歷了幾個世紀的演變,但是小說文本的創作傳統卻被傳承了下來,并對后世產生相應的影響,逐漸形成了系統的文本群,不同文本之間存在明顯的互文關系2。在西方荒島小說群中,文本之間的互文關系主要包含人物和情節兩個方面,并且在不同的層面中得以表現出來。例如《魯賓遜漂流記》與《珊瑚島》文本之間就存在著情節建構趨同的互文關系,而《珊瑚島》和《蠅王》兩部作品的人物設置存在極大的相似性,凡爾納的《荒島奇遇》更是多次直接嵌入了“魯濱遜”的人物形象,是一種經典原型嵌入的互文關系。可見,西方荒島小說經典文本具有極強的互文性,因此對比各個不同文本進行研究能夠增強研究理論的系統性。
在生態倫理學領域,生態批評研究的一項重要課題就是對相關文學作品中的人以及人的生存環境之間的關系進行具體分析,并且由于文學是社會客觀現實在精神層面的反映,所以不同的文學作品中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也必然存在著相應的差異。因此,對西方荒島小說中所表現出的生態倫理進行分析,可以從小說本身所表現出的兩性人物關系和相應的生態倫理關照入手,下面本文就對此進行具體探究。
(一)荒島小說中兩性人物失衡的方面
在西方荒島小說中,女性缺失現象較為明顯。傳統的荒島文學主人公基本是男性,從較為典型的魯濱遜到《珊瑚島》中的三個青少年,甚至后期文學作品中的一群少年都以男性為主人公,將小說的人物關系限制在單一的男性群體中,一直到《藍色的海豚島》的出版才打破了這一現象。第一次將一個女性的形象放置到荒島小說的群體中,對荒島小說的創作產生著重要的影響。與此相關的是,西方荒島小說的創作群體也基本以男性為主,他們性別相同,在文學創作過程中選擇相近的題材,并且所塑造的主人公性別也存在一致性。通過對上述西方荒島小說的文本進行透視可以看出,荒島小說作為西方文學發展史上具有獨特意義的文學成就,其產生和發展都受到特殊歷史文化環境的影響,重視男性在社會中的主體性,即使是《藍色的海豚島》中將主人公設定為女性,也無法擺脫特定歷史背景下這一女性角色的闖入性尷尬,具有一定的歷史破綻,并不能作為女性荒島文學的典型代表。
(二)荒島小說的生態倫理關照
對荒島小說的整體內涵進行分析,就必然要對文本中的主人公與所處的生存環境進行分析。現代社會所研究的倫理學產生于西方環境保護運動,并且隨著世界對環境問題重視程度的不斷加強,生態倫理學也隨之得到了相應的深化發展。上世紀中葉,人類社會經過兩次世界大戰的沖擊,不僅國家經濟受到影響進行了相應的調整,一部分地區的自然生態環境也遭到了破壞,并且在經濟危機刺激下而出現的對自然資源的掠奪也對環境問題產生了相當大的不良影響。西方荒島小說的題材由于與環境存在極大的關系,因此文本中也蘊含者極其深刻的生態倫理啟示。如《藍色的海豚島》就在文本中大量的描寫了自由生物被人類殺害的場景,希望能夠對讀者產生一種理性的召喚,激發讀者內種保護自然的意識。
綜上所述,西方荒島小說作為世界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個性化特征較為明顯,具有獨特的空間建構,文本之間存在鮮明的互文關系,并且可以通過生態倫理學對其記性更為深入的分析和理解。所以研究西方荒島小說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入手,提升研究的系統性,為荒島文學在現代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做出相應的貢獻。
注釋:
1.孔建平,游滔.英國荒島小說中的時間圖騰[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6(2):116-121.
2.鄒秀榮.荒島小說中海島生態悲劇的警示[J].江西社會科學,2013(3):109-112.
朱慧明,1981年06月12日,女,遼寧省丹東市,滿族,本科,講師,文學,文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