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銅 (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花鳥畫專業在讀碩士 100048)
嶺南畫派的“折衷”藝術
馬 銅 (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花鳥畫專業在讀碩士 100048)
清末民初,由于西方繪畫對中國繪畫的沖擊,中國畫逐漸走入低谷,而嶺南畫派正是這一時期國人對于中國畫革新與論爭的產物。因為中國畫的“新舊之爭”給民國初期的畫家帶來了新的思考,在這一論爭中,嶺南畫派以“引西潤中,融匯古今”的折衷方式來改變中國畫的落后狀態。
中國畫;中西;融匯古今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畫壇處在一個革舊迎新的狀態,不少藝術家在留學熱潮中看到了西方藝術的新發展。在新藝術發展的浪潮中,中國藝術家迫切希望可以改變中國畫的落后狀態,進行一場中國畫的改良運動。嶺南畫派作為這一時期最具影響力的畫派無疑站在重要的位置,而它所倡導的“折衷”也成為這一時期重要的理論思想,對今日畫壇,仍具有指導意義。
嶺南畫派,是指由廣東籍的畫家組成的地域性畫派,以畫嶺南地區的景色為主要題材。創始人是留日歸來的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合稱“二高一陳”)。
此畫派的重要代表畫家按時期分為三代:
1.二高一陳;2.趙少昂、黎雄才、關山月、楊善深;3.陳金章、伍嘉陵、何永祥。
其中二高一陳可以說是嶺南畫派的領軍人物。他們在留學熱潮中留學日本,學習西方繪畫,將西方繪畫和中國傳統繪畫結合,留日歸國后創建嶺南畫派。除此之外,被稱為“嶺南三杰”的他們還是同盟會元老級的革命者,也是早期國民革命的戰斗者。也是因為這些經歷,他們具有其他藝術家缺少的堅定的革命精神。從其政治追求出發,在革命思想的指導下,他們認為藝術革命也勢在必行:“兄弟追隨(孫)總理作政治革命以后,就感覺到我國藝術實有革新之必要。這三十年來,吹起號角,搖旗吶喊起來,大聲疾呼要藝術革命,欲創一種中華民國之現代繪畫”。由此嶺南畫派的革命思想在西方藝術思潮的沖擊下走上了歷史舞臺。“二高一陳”也以“折衷”方案開始了他們的中國畫改良運動。
在民國初期中國畫變革中,嶺南畫派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其所主張的“折衷”思想在中國畫改良論從“新舊之爭”到“中西之辨”的過程中處于一個關鍵的地位,直至現代,這個思想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導性。
什么是“折衷”?嶺南畫派所提出的“折衷”是指在繪畫藝術上要“折衷中西,融匯古今”。
在西方藝術思潮的沖擊下,國人開始認識到中國畫的不足之處,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不少藝術家提出了中國畫改良論。前有陳獨秀提出“若想把中國畫改良,首先要革王畫的命。因為要改良中國畫,斷不能不采用洋化的寫實精神”。又有徐悲鴻在《中國畫改良論》中舉例繪畫應用之法“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化之可采入者,融之”。此二者皆提出了改良中國畫之法,在他們的觀點基礎上,嶺南畫派的領軍人物“二高一陳”將其繼續發展,進而提出“折衷”之法。
嶺南畫派的折衷首先是要學古變今,古今融合。就是不完全摒棄古法,但是也不受古法束縛,學習古人所創適合現階段運用的方法,繪制包含現代特色的作品,用古法繪今畫。而不是一味的受古代繪畫法則的約束,不管是繪畫技法還是繪畫內容都沒有新的變化,那樣的繪畫作品只會是“現代之古畫”,絲毫沒有新意,這也就是為什么要進行中國畫改良。也就是高劍父所說的“欲取古人之長,舍古人之短……棄其不合現代的,不合理的東西”。
“折衷”的另一個方面是要“引西潤中”。這一觀點的提出,是受到西方藝術思潮的影響。“二高一陳”皆是留日的藝術家,在日本受到了西方繪畫的啟示,認識到中國由于自身條件的限制,繪畫藝術處于一個落后的狀態,但是世界各國卻在新藝術的浪潮中不斷進步。而且西畫也在不斷的吸收東方藝術的元素,那為何中國畫不能融合西方繪畫的特點?以西方的現代科學的方法更加精準的描繪中國繪畫。在此環境下高劍父在《我的現代繪畫觀》中提出了“欲現代畫之發達,我以為同時也要西畫發達,俾我藝壇時時受一種新刺激,灌輸一種新血液。西畫可算是我國藝壇一種新補劑了”。
總上所述,嶺南畫派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以發展中國畫為目的提出了他們的“折衷”思想:“要把古今中外的長處來折衷地和革新地整理一過,使之合乎中庸之道,所謂集世界之大成”。
嶺南畫派的繪畫,在其“折衷”思想的指導下,有自身明顯的特點。
1.繪畫方式的創新
“二高一陳”三人皆師法居廉、居巢,學習沒骨法,并在日本留學期間,受到竹內棲鳳等人的繪畫影響,將日本的繪畫和中國傳統繪畫融合在一起。同時還學習西方的透視、光影等科學的繪畫方法,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變革古法,將西方的繪畫新形式加入中國畫中。
而在二高一陳的基礎之上,第二代嶺南派畫家根據“折衷”思想的指導,將繪畫進行創新,除了在技法上,還將構圖方式和所描繪對象進行變化,如關山月的梅花用梅花表現社會新氣象。
2.注重寫生
“師法自然”是中國傳統的繪畫理論指導,在居廉、居巢的繪畫中也以其為重要的指導思想。“二高一陳”在向居廉居巢學習繪畫的時候以寫生為重點,在師法自然中學習到了“二居”的沒骨法的精髓。后留學日本學習西方繪畫,也以寫實為主,這就決定了寫生在嶺南畫派的重要地位。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嶺南畫派畫家的作品以嶺南地區當地的景物為表現對象,他們就地取材,將嶺南文化融入其中,更好的詮釋畫家的寫生能力。
到后來的嶺南畫派藝術家沿襲傳統,重視寫生,其中以關山月為代表。正是由于藝術家在不斷的寫生,這就使得嶺南畫派在不斷的進步和創新。以關山月為例,他將傳統的水墨技法和西方科學的繪畫技法加到寫生當中,但每次寫生都表現自己不同的情感感受,這樣讓作品再不停的變化和發展。
嶺南畫派在藝術革命時期以革命精神和時代責任感提出“折衷”方案,讓中國畫跟上時代的腳步,在中國近現代美術的發展中,畫上至關重要的一筆。以傳統中國畫的筆墨為基礎,學習西方的寫實方法,結合當地的文化生活,創造出有地方特色,緊跟時代腳步的繪畫新形勢。嶺南畫派的“折衷”藝術是當代中國畫學習的典范,在變與不變、傳統與創新中尋找自己的出路,是值得學院學生思考與借鑒的。
戚印平著.日本繪畫史[M].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