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敬國 (伊犁師范學院藝術學院 835000)
淺論當代少數民族題材工筆畫的發展
陸敬國 (伊犁師范學院藝術學院 835000)
工筆畫創作在當今比較符合時代的主題,因此發展比較迅速。而少數民族由于其所處環境特殊、民俗民風獨特、服飾建筑多樣,且都具有一定的形式感和藝術感,比較符合工筆畫的表現效果,所以少數民族題材工筆畫在當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涌現了一大批優秀的工筆畫家與作品。
少數民族;工筆畫;發展;現狀
中國傳統工筆畫在秦漢時期已處于萌芽狀態,到了晉唐期間工筆人物畫發展到了高峰時期,涌現了出如顧愷之、閻立本等許多工筆畫大家以及優秀的傳世工筆畫作品,而宋代宮廷的工筆花鳥又是工筆畫發展的一個繁盛時期,宋徽宗趙佶親自主持了畫學的工筆畫創作,也產生了一些著名的工筆畫家和作品。文人水墨畫出現以后,工筆畫開始走向衰落,直至21世紀新中國成立以后,工筆畫才得以迅猛發展,創作隊伍不斷壯大,同時在國家級的重大中國畫展覽中往往都是工筆畫唱主角。
在中國這樣的大家庭里居住著五十六個民族,每個民族有其鮮明的民族特色,而且每個民族都留下其大量的文化遺產,都在華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比如新疆的少數民族哈薩克人民在長期的游牧生活中創造了本民族的文化藝術,尤其是手工藝制作在各種地毯、家具以及服裝、首飾的裝飾都具有鮮明的本民族特色。都與其游牧生活息息相關,我們從中可以領略到各民族的裝飾特點都是與其所處的地域、文化、民俗等不同而異彩紛呈,彼此影響和相互獨立,這不僅為工筆畫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繪畫靈感,同時也為工筆畫更具民族特色,為工筆畫的發展與創新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機。在過去的幾十年里,老一輩工筆畫家在學習傳統的文化與技藝的基礎之上,不斷的收集與挖掘現實生活素材,在廣袤的祖國大地南北進行深入生活采風,汲取廣大少數民族當前還保留的生活習俗與工藝特點,創作出大量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老一輩以少數民族題材為創作的畫家有以表現西南少數民族為題材的湖南畫家陳白一老先生,他的作品具有濃郁的西南少數名族的鄉土氣息,繪畫作品生動感人;有表現臺灣少數民族著稱的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蔣彩蘋教授,她的作品使用了傳統的礦物顏料表現了少數民族裝飾的特點;還有以表現西北少數民族的,畫面形式已構成裝飾為特點的葉毓中、謝振甌先生;表現北方蒙古族的周榮生、包世學、劉大偉諸位先生;更有以表現朝鮮族著稱的傅寶民教授;以表現苗族著稱的劉泉義先生;表現新疆少數民族的康書增教授、葉華先生;以及表現惠安女的陳子;
從這一批畫家的作品內容來看,其中充分的體現出他們已由直觀的感受生活、描摹生活上升到了對我國不同民族文化、各個地域文化內在的深沉內涵的挖掘,這應該說是當前以少數民族作為題材的畫家們所追求與表達其思想內涵的體現。作為工筆畫家的代表人物傅寶民先生,具有扎實造型基本功,對我國傳統礦物顏料有深入的探索與研究,在他的作品中礦物顏料與表現對象達到了完美的結合,他對顏料的選擇與使用都很講究,自己親自尋找與研磨顏料。礦物顏料在他作品中不但達到了極致的美的效果,而且把他對美的理解也充分的展示了出來,更重要的是其對朝鮮族的挖掘通過這些有生命充滿光澤的顏色很好的表達與展示出來。其作品多次進入全國美展,代表作《芳下》《秋緒》不但給人以美的享受,而且表達了朝鮮族熱愛生活,對美的無限追求。畫面靜謐和諧,色彩與形式相得益彰。
這一階段少數民族題材的工筆畫的特點在于:一、裝飾性很強,不論在寫實性還是以夸張抽象為主的作品中都比較明顯,例如謝振甌的作品場面夸張宏大,畫中的將士有著排列的秩序美,而且處于裝飾上的需要夸張變形,再配以西北的大氣的圖案烘托氣氛,劉泉義的作品寫實性很強,但畫中表現的苗族的服裝琳瑯滿目,本身裝飾性就很強;二、用色鮮艷明快,例如蔣彩蘋與傅寶民老師所用顏色多為傳統礦物色顏料,色彩本身就有一定的光澤,鮮艷奪目;三、具有中華民族本民族的文化特點,雖然表現的是大多是西部少數民族,但在表現技法與繪畫意境上都來自傳統工筆畫的精蘊內涵,具有本民族的氣息;四、當今喜愛工筆畫尤其少數民族工筆畫的人群越來越多,工筆畫細膩唯美,直觀性可讀性強,看了很容易接受和理解作品的內涵。所以當代少數民族題材工筆畫的復興是中國畫發展的一種必然。畫家在借鑒外來造型手段的同時,更多的吸收了本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同時工筆畫的發展要挖掘西部豐饒的土壤,借著西部大開發的同時深入表現西北的風土人情。西部相對于東部沿海地區比較落后,文化藝術的發展也比較滯后,然而這些地區大多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炎黃文化在黃土高原與中原地區,絲綢之路文化貫穿整個西北省份,巴蜀文化在西南,少數民族主要集中在西部,具有文化涵量無比豐富民俗民風,許多創作資源沒有被挖掘和利用,是工筆畫取之不盡的藝術寶庫,有待于工筆畫家前去深入生活,創造出更好更優秀的工筆畫力作。
在以少數民族為題材的工筆畫家群體中有一幫年輕人,他們在學習傳統與老一輩工筆畫家的基礎上,堅持深入西部牧區與山區,感受當地的風土人情、民風民俗,在此基礎之上,創作出一批優秀的工筆畫作品。孫震生作品《回信》表現的是藏區小朋友收到部隊給他們發的救災物品,在給解放軍叔叔寫回信的一霎間,主題深刻,畫面語言豐富,人物表情生動,該作品獲得第十一屆全國美術作品展金獎;白樺來自內蒙古大草原,他對生他養他的故土有著無限的眷戀,其作品《吉祥草原》表現了盛裝的蒙古族新娘,造型莊重大方,色彩絢麗,技法新穎獨特,使用了傳統款物顏料,該作品獲得第七屆全國工筆畫大展金獎。
在工筆人物畫的繁榮發展中,少數民族題材的工筆畫開始形成自己獨特的面貌。這幾年來,在前輩畫家的引領下、新生代畫家異軍突起,使少數民族題材的工筆畫創作隊伍不斷壯大,優秀工筆畫作品層出不窮,影響力不斷擴大。二十一世紀人類文化在更高層面上進行交流和整合,少數民族題材的工筆畫的發展與繁榮,應既要向傳統文化學習從中汲取精髓,同時也應海納百川,吸收世界優秀文化的精華,勇于實踐,大膽創新,創作出更多具有鮮明個性和時代精神的好作品。
[1]潘潔茲著.工筆畫的新世界展望[J].美術,2006(06).
[2]梁晶.淺談“裝飾性”在當代工筆人物畫中的體現[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0(05).
[3]陳良著.工筆畫的復興與展望[J].新疆藝術,199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