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霞 (云南藝術學院文華學院民研所 650000)
云南白族服飾的特點及其文化內涵
楊麗霞 (云南藝術學院文華學院民研所 650000)
任何一個民族的服飾習俗都與其居住環境、審美特點、宗教信仰等有關系,才會具有一定的辨識度。本文所要研究的白族服飾就是白族人民在長期的勞動、生產、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服飾文化,并且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中,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吸收外來服飾文化的精華。雖然不斷吸取與改進,然白族服飾依然始終保持了自身固有的特色,因而具有可識別的審美效果,成為白族的標志。本文將從白族服飾概述入手,對云南白族服飾分類進行探討,然后分析云南白族服飾的特點,最后重點闡述云南白族服飾的文化內涵。
白族服飾;服飾習俗;文化內涵
民族服飾是歷史和文化的積淀,是一種集美術、視覺、審美等綜合的實體藝術形式。民族服飾是一種靜靜的藝術表達,她涵蓋了幾乎民族延續的全過程,民族服飾見證了民族的生活、演變、歷史和文化。白族服飾是中國服飾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在遼闊的多民族的中華大地上生根發芽,在深厚的中華民族服飾文化占有一席之地。白族服飾受古時南詔、大理國的文化影響頗深,外觀美麗迷人、大方得體卻又不失舒服實用。白族服飾已經成為白族的顯著特征之一。
白族人口約有160萬,居住集中地區在云南,以洱海為中心向四邊輻射,還有部分居住在云南的麗江、昆明等地,再有就是分布在南方的一些其他省份例如貴州等。白族服飾和生活習俗相對比較固定,民族特點分明易見。盡管隨著時間的推移,白族服飾也隨之變化,但是白族特定的習俗、風俗和生活、思想方式使得白族服飾的傳統制作元素依舊故在,依舊停留在、反應在白族的服飾之中,也使得這一民族的特色得以保存和發展。白族服飾與眾不同,自成一脈,現代的白族服飾是南詔大理時期的服飾文化的延續。白族服飾的形成離不開地區的自然環境的限制,離不開白族人民特有的生活習慣,離不開白族人民的獨特的審美視角。美國著名的哲學家約翰·杜威說過:“習俗在形成個人的行為中起的作用遠超過了個人對傳統習俗所能發生的任何影響……”白族服飾文化正是這樣,正是在習俗中在歷史中產生、壯大和演變的,白族服飾是白族一大文化特色,是白族的民族財富。
(一)白族頭飾
白族服飾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變遷。歷史記載“絳裙襦、黑頭囊、金琺苴、畫皮靴、首飾抹額、冠金寶化鬢、襦上復畫半臂”以及“霓裳彩斗、云鬢花垂、清歌互舉、玉步徐移”,這是曾經的白族人的服飾形象。即便是20世紀初期的白族服飾也與現在的白族服飾有著較大的區別。之前的風格定位是簡潔明快,當下的定位是色彩斑斕。這是時代發展的需要,白族服飾也與時俱進,創意革新。金花頭飾的創新白族服飾創新的典型代表,大理的四個美景“上關花、下關風、蒼山雪、洱海月”都蘊藏在這一美麗的頭飾之中。白族的金花頭飾的產生起源于對生活的熱愛,起源于對家鄉的熱愛,起源于對自然的熱愛。當然也離不開白族人們細致入微的觀察力和聰明智慧的審美情趣。
云南大理周邊的白族男子的頭飾比較簡單,變化比較少。較小的男孩子一般只戴帽子。大理、洱源、劍川、鶴慶、云龍等地,成年白族男子的頭飾一般使用藍色或者黑色。保山阿石寨則用7米多的長白布或黑布作包頭。
白族婦女頭飾相對比較復雜,對她們而言,魚尾帽、花頭巾、白纓穗、銀簪、冠針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大理和洱源的白族婦女會依據身份、年齡來改變自己的發型以及頭飾。主要表現在顏色的變化,白族未婚少女可以戴花頭巾,梳一個獨辮子盤繞發型等;年輕的媳婦則戴著藍布挑花頭巾;到了老年改為戴黑布頭巾。
(二)白族刺繡
白族婦女在從小時候起,便學習刺繡的手藝,白族刺繡也是姑娘媳婦的拿手手工藝,習慣認為白族姑娘是否心靈手巧、資質聰穎看的就是她的刺繡水準。因此,無論鄉村還是城鎮,刺繡是白族不可或缺的一項家庭社會活動,大理附近的白族人都是如此。她們刺繡的物品種類繁多,顏色復雜多變,圖案也是變化多端。白族刺繡的最初目的應該是滿足生活的基本需要,家庭中使用到的物品如窗簾、背包、衣服鞋襪、各種服飾等都離不開刺繡。刺繡的人從生活經驗出發,會把代表著幸福富貴,美好吉祥的植物、花卉、動物、圖形等繡在自己的作品上。最為常見的有牡丹、石榴、桃、竹、虎、龍、鳳、蝴蝶等。洱源、劍川兩地的白族婦女的刺繡作品的圖案最為種類繁多又倏忽萬變;在顏色變化上,來自大理下關山區的刺繡作品又略勝一籌。刺繡的手法靈活多變,有時會先依照花樣做好剪紙,有時會直接刺繡,遇到比較復雜的手工刺繡時還需要實現打好圈架,起到固定作用,然后再繡。這些作品制作完成以后,一部分是自己使用,一部分用來饋贈他人,現在很多也作為民族風特色產品,銷往各地。
(三)白草皮披肩
白族婦女特有服飾。一首流行的白族民歌道:“白里透紅小情妹,黑絨坎肩白襯衣:頭上包塊白頭帕,肩披白羊皮?!背~描繪了白族婦女在服飾上尚白的習俗與肩披白羊皮的特有妁服峁習俗。劍川、洱源、鶴慶、蘭坪一帶均白族婦女喜披白羊皮的習慣,歷史相當久遠。明代學者湯升窀修纂的《南詔野史》載:“西爨自蠻,知讀書,能文字,舌音清便,多冒漢人,見尊長,披羊皮,故嫁女授羊皮一張?!边@一古俗,流傳至今。擇此嫁妝,求純的綿羊皮,不摻雜毛;羊皮須完整保留羊的四肢和尾巴上的皮毛,不得殘缺。清朝《滇南新浯·夜市》贊云:“男既遠游,女當門戶,催糧編甲亦多婦代夫役,皆能練事無誤。”故披白羊皮是白族婦女勤勞智慧的象征。說的是白族人由于居住地的地理環境因素的影響,白族男子在外謀求營生,白族婦女則呆在家中包攬了所有家務和田地里的活。羊皮的作用不可謂不大,干活需要負重時可以用羊皮遮擋一下衣物,而冬天來臨,寒氣逼人時,羊皮可以保存人體的熱量,不至于勞作中的白族婦女受寒。也正因為如此,即便到了衣食無憂的現在社會,白族的一個千年習俗經久不衰,那就是女子在結婚拜別父母時,要跪在羊皮上與父母雙親行隆重的磕頭禮。劍川沙溪尤其如此,當地的白族人是羊皮為家庭必有貯備之物,可以在市場上花錢購買,也可以自己家里養白羯羊,等養大之后,需要時取其皮來用。三合羊皮的價格比較高昂,只有家庭經濟優渥的人家才會使用。
白族老老少少的婦女都鐘愛白襯衣和各種顏色絢麗的領褂,這些領褂大多是手工制作,制作精美,顏色有的是靚麗的紅色,有的是或深或淺藍色,她們穿的褲子則是基本都帶有繡花邊,褲子的布料種類繁多,主要是灰藍、綠色或者這些顏色相間的,云南婦女愛在繡花短圍裙上的周邊鑲繡出一些有吉祥寓意的圖案,例如花鳥云朵等,鞋子也是帶有復雜多變的繡花圖案的。她們的辮子很長,可以盤在頭頂上,再用紅繩纏繞,外面包著繡花或彩色頭巾,左側垂下雪白的纓穗。
而白族姑娘頭上的頭飾其實暗含了居住地區大理的幾種特色美景,可以簡單說成“風花雪月”,既體現了白族特有的民族風情,又起到很大程度的裝飾作用?!帮L花雪月”中的風即下關風,代表此意的是姑娘頭飾中垂下的穗子;花即上關花,代表此意的是姑娘頭飾中艷麗的花飾;雪即蒼山雪,代表此意的是姑娘頭飾中潔白無瑕的帽頂;而月即洱海月,代表此意的是姑娘頭飾那像月兒彎彎般的造型??傮w而言,這是代表了白族浪漫唯美、富有民族特點的一種設計風格。白族婦女還有一個愛好是各種銀質的飾品,例如銀耳環、銀耳墜、銀手鐲以及銀制“三須”“五須”。玉質或者瑪瑙琺瑯之類也是很受她們歡迎的,走起路來,叮咚作響,跳起舞來,響聲悅耳動聽,白族婦女的服飾從整體上看還是非常協調、美艷大方的。
(一)服裝樣式獨具特色,方便勞作
站在樣式角度,白族服飾樣式設計主要是為了便于勞作,當然建立在此基礎上,不乏各種民族特色的裝飾。從大理白族的生長環境來看,高原湖泊,勞作時必定會經常下水,所以,褲腿為寬大設計,便于折疊挽起。無論男或是女,都有著包頭配飾,這一配飾的作用有二,一是收攏頭發,二是防止紫外線直射。另外還有黑領褂,布料為羊皮或是麂皮,主要取其耐磨特點。這些設計都非常符合農耕所需。
(二)偏白色基調
白族服飾基本色素便是其服飾文化的精髓所在。其主要色調就是白色。而白色,在色素中,所代表的主涵義為“尊敬、純凈、簡潔、和平、謙卑、精密”,由此給人的色感是“明快、純真、清潔、高雅”。白族與“白”有天緣,民族的命名用“白”,民族服飾的主要色彩基調也用“白”,這絕是一種巧合之中的必然。當結合白族歷史和服飾兩種文化來分析時,不難發現,通過主色調“白”所體現出的是唯美的審美,折射著簡潔的思維,反映出謙和的性格。在探究白族服飾文化之后,可以發現白族先民正是建立在色彩崇拜基礎上慎重選擇了白色,這是民族特質的象征,也是民族歷史文化的沉淀。
(一)道德價值
白族服飾所體現的不僅僅是其民族人的生活習性和喜好,更是白族道德價值的承載體。其中所體現的倫理意義重大,比如謙和優雅,正是在這種與眾不同的表達方式中,才更突顯出該民族一心向善的道德價值觀,時刻警醒白族人要以平和待人,要以善心看待一切,要簡潔淳樸,時刻鞭策自己成為一個完美之人。服飾是一種外化語言,表達著自身對于民族特點的理解。白族服飾承載著白族人的道德價值觀,白族人的道德價值觀反過來決定著服飾的選擇。服飾簡潔,卻內涵豐富。道德之無形盡情地寄托于服飾之有形。服飾的特定性折射出道德的特定性,而各族人民都會通過各自服飾的穿著來凸顯自己的身份,影響自己的行為。服飾所顯示的是穿著者的個性特征,顯示的是穿著者的生活態度。由此不難推斷,一個民族長期性認同某種服飾,那么這種服飾就自然承載起了這個民族人民的價值觀以及生活態度。
(二)追溯白族原始崇拜的歷史印記
在唐朝的《南詔圖傳》和宋朝的《大理國梵像卷》中記載,南詔和大理國王所穿的服飾上的圖案中可以發現,國王和大將軍都有身披“虎皮”的圖像。白族兒童的服飾中較為突出的就是虎頭鞋和虎頭帽,由此可見,白族人對老虎有崇拜,因為從這些鞋帽上的虎頭紋飾便可見一斑,甚至在這些鞋帽中直接有虎頭圖案的手工刺繡,顯示出一種威嚴,當然也不乏童趣和天真。一雙虎頭鞋,一頂虎頭帽,一針一線,織出了父母對孩子的愛,寄托了父母對孩子的美好祝愿。在《南詔圖傳》中也記載有白族人崇拜的神物“金魚”和“海螺”,現在白族孩童都有戴“魚尾帽的習俗”,從這些服飾的圖案中,我們大致可以追溯出白族先民原始崇拜的歷史印記。
(三)反映了白族的生活勞動
白族服飾從各個方面把白族人生活勞動的真實寫照清晰的顯示出來,比如白族勞動人民耕作過程中,男人的寬管褲就非常便于勞作,大褲腳一卷便可以下田干活。而女人衣服基本都少補了圍腰和巾帽,主要就是為了防曬。還有白族的各種民俗節日,比如觀音節等,參加之前,白族人都會把自己好好打扮一番,不同的節日穿著不同的服飾。比如婚喪嫁娶等這些特殊的社會活動,都需要穿著相應的服飾。可見,服飾不同,功能不一,服飾所體現的就是白族人的生活習俗,通過服飾還能夠探尋其民族服飾文化,意蘊深厚。
(四)體現白族對美好生活的訴求
在白族人的思想里,蝴蝶就是耕種大豐收的象征,是追求美好生活的標志。這和蝴蝶多,年景好的民間傳說有關。因此,他們把蝴蝶繡進女人的衣服或者其他服飾中,不僅代表著白族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時也傳達出一種審美態度,希望每一年都能瓜甜果香,每一年都能谷米滿倉。
(五)具有民族凝聚力
費孝通先生說過:“為了加強民族團結,一個民族總是設法鞏固其共同心理,它總是要強調一些有別于其它民族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的特點,并賦予強烈的感情,把它升華為代表這個民族的標志。”歷經歷史變遷,白族人的文化模式逐漸被固定下來,而其中白族服飾已經發展成為白族文化的重要構成。服飾藝術文化承載著白族人的生活習慣,表達著白族人的道德價值倫理觀,同時,白族服飾文化還有著其強大的社會功能,即強大的民族凝聚力。正是在這種凝聚力夏,白族人才得以生存和發展。一個民族一旦缺失了強大的凝聚力,必定會在歷史長河中,在大浪淘沙中被掩埋,更不用說建立自己的國家,發展成為現代民族。
民族文化無形無色,但是它卻可以通過其他各種有形之物來體現,比如服飾。服飾文化所體現的不僅僅是衣服概念,還是認同某種服飾的民族文化的體現,正是在一定的歷史文化沉淀之后,服飾文化有了更為豐富的內涵,代表著更多的東西,比如民族特質、民族風俗等。反言之,如果某個民族還沒有屬于自己的服飾文化,只能說明這是一個新生的民族,還沒有經歷歷史的沉淀。白族服飾文化含有南詔、大理國等不同文化的沉淀,不僅實用,還美觀,整個感覺就是端莊而不失個性,華麗而不失得體,這種特點的服飾得到了白族人民的認同,便于大浪淘沙中保存下來,成為白族文化的重要構成,在中華民族服飾文化中,也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1]周萍.西南少數民族服飾尋繹[J].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2(02).
[2]肖麗瓊.大理地區白族服飾的起源及歷史[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4).
[3]趙衛東.族群服飾與族群認同——對“白回”族群的人類學分析[J].民族藝術研究,2004(05).
[4]管彥波.西南民族服飾文化的社會功能[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02).
[5]王宏付.民族服飾色彩的繼承與發展[J].無錫輕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01).
[6]金少萍.近現代云南白族地區服飾習尚的變遷[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02).
[7]徐紅梅.民族服飾文化傳承中的圖像記錄研究[D].西南大學,2011.
[8]李薩麗.大理白族女性服飾藝術的比較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3.
[9]趙孟雄.白族服飾的地方文化特色及文化意蘊[J].思想戰線,2010(S1).
楊麗霞(1973-),女,云南賓川人,白族,講師,云南藝術學院文華學院教師,研究方向:云南少數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