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俊侃 (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 215000)
淺談時尚攝影
顧俊侃 (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 215000)
時尚攝影已經成為文化傳播、信息傳播的主要手段,當代時尚攝影的發展方向也越來越多元。未來的時尚攝影將如何發展?時尚攝影到底是虛幻的空中樓閣還是能反映社會時尚的攝影方式?時尚攝影真的可以大眾審美么?本文將從藝術、商業、社會這三個角度淺談時尚攝影。
時尚攝影;審美文化;審美時尚
在現代生化中,時尚攝影已經成為文化傳播、信息傳播的主要手段。同時也是現代攝影的主要表現方法之一。時尚攝影也已經脫離了傳統的攝影觀念,多元化、科技化、材質化、創意化等新興表象方式是當代時尚攝影的主流表現形式。
時尚攝影從字面解釋上可以分為兩部分:時尚/攝影。時尚,英文為Fashion,其字面可解說為一段時期內大眾所崇尚的產品,風格或者生活方式。有人認為時尚是虛偽的,有人認為少即是多(Less Is More)是時尚的,有人認為時尚就是潮流,大眾對時尚都有自己的見解和定位,并且或多或少地影響著自己的購買決定。攝影,英文為Photogtaphy,這一詞來源于希臘語,即有光線,繪畫之意,可以解說為一種運用光線的繪畫。當代攝影主要是指運用機械或者數碼相機進行的攝影,有人說過的一句精辟的語言:攝影家的能力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縱即逝的平凡事物轉化為不朽的視覺圖像。
時尚攝影可以說運用現代攝影方式把不同時期大眾所崇尚物品或者生活方式進行紀錄。這些照片將通過傳統的報紙、雜志、網絡或新興的微信、微博等媒介進行推廣和傳播。如果只是從字面來分析時尚攝影我們很難對其界定進行判斷,作為在國內新興的攝影產業,如何正確對待時尚攝影很有必要。本文也將通過案例分析和觀點論述從時尚攝影的藝術化角度、時尚攝影的商業化角以及社會審美的角度闡述和分析時尚攝影的發展趨勢。
“一張本質上不進入時間的照片不是時尚照片,因為時間的無情行進和它所帶來的無常感才是時尚的根本動力。”
從當代西方時尚攝影的發展來看,時裝攝影可以說是時尚攝影被賦予更多內涵的攝影方式。時裝攝影可以反應不同時期的潮流方式,也可以通過服裝來反應大眾生活方式的變遷。翻開全球知名的時裝雜志《時尚》(Vogue)從其1892年成立的第一期雜志到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最新一刊的《時尚》雜志,可以說這本雜志紀錄了西方女性百年的服裝演變,在這百年里西方經歷的不同的審美時尚,如20世紀初女裝功能化男性化;40年代的軍服和牛仔潮流;50年代的功能、實用、極簡主義風尚;60年代現代主義風格;70年代后現代風格;80年代的雅皮士風格;90年的戲劇多元化風格。不同時期的服裝潮流影響時尚攝影的拍攝方向,但是縱觀這本雜志的百年照片,每一期的照片是否與當時的潮流文化相關呢?例如40年代的軍服、牛仔風格的時尚攝影與當時的戰爭環境和西部電影盛行不無關系。60/70年的波普(Pop)文化出現對當時時尚攝影后現代主義的攝影風格息息相關。進入21世紀后時裝攝影與藝術,時尚攝影與文化產生了有機且鮮活的聯系。按照斯特(Stern)的觀點,時尚藝術的相遇始于19世紀的社會。雖然如此但正真發展的時期屬于20世紀后期。2011年Louis Vitton(路易威登)藝術時空之旅登陸中國國家博物館可以窺知時尚產業的藝術化是當代時尚巨頭們的發展方向。從這個層面說時尚攝影也已經逐步脫離了單純拍攝時裝這個局限的范疇。整個展覽讓觀者無論從視覺角度還是情感角度深度思考一段關于藝術旅行的主題。路易威登把這一想法一直沿用到當年的路易威登時尚廣告上。在這一系列的以藝術之旅為主題時尚攝影中,畫面唯美浪漫;色調上充滿油畫神秘感;畫面上的人物也嘗試傳達除去品牌表面浮華表面后更深的內心情感;可以說這一系列的時尚攝影作品已近不是單純的廣告攝影,這更像是一部藝術片,而時尚攝影和藝術攝影的界定越來越模糊,通過畫面讓社會大眾尋找自我的個人之旅完美體現了攝影師對商業與藝術掌控力。從時尚品牌的角度來看藝術化也已經成為了時尚攝影廣告的主流攝影方式之一。
藝術化作為當代的審美時尚可以說結合了時代、商業、社會這三要素。可以說審美時尚是當代攝影的的一種趨勢、一種潮流、一種文化、一種產業,反映著大眾的審美情趣與意識形態。
時尚攝影的藝術化發展一定無法離開大眾的評判與定奪。這就需要一定的商業手段。從商業角度來思考時尚攝影也可以反應群眾的審美情趣。談到商業攝影,特別是時尚商業攝影,那不得不從法國說起。商業時尚攝影最早起源于法國,蓋·伯丁(GUY BOURDIN)是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法國時尚攝影大師。作為對時尚、藝術和商業具有獨特視角的攝影大師,通過時尚雜志的攝影作品來表達所期望售賣的商品。蓋·伯丁的圖像含蓄卻用時尚的攝影元素塑造出沒有任何邊限的商業照片,讓讀者通過照片進入一個充滿魅力的奇幻世界,并使讀者對其表現的生活,產品或者文化產生新的期待和欲望。
誘惑并吸引我們的不是時尚本身,而是時尚的形象。
——蓋·伯丁(GUY BOURDIN)
不同時代的時尚形象在本質上反應了人民不斷追求的更美好的生活方式,體現了人民生活的變遷,從側面反應了群眾作為獨立個體的喜好,對自己生活狀態的一種期待,以及自己對美的不懈追求。蓋·伯丁的攝影作品可以說就是抓住了這些訊息并有選擇的進行強化與推廣。都說攝影源于生活,眾多時尚攝影師的攝影作品向我們反應的并不是攝影師本身的生活水平,而是從紛繁復雜的社會中和時尚集團的大佬的推銷中,選擇性的汲取素材,以時尚攝影為載體進行商業化的推廣。例如在香水廣告的拍攝中,氛圍的渲染一定是商業推廣的核心。可可香奈爾Mademoiselle系列香水為例(Coco Chanel 摩登香水系列),其畫面唯美溫暖色調與香水自身的顏色相呼應,代言人選擇了當主演過《傲慢與偏見》《救贖》等小成本獨立電影的英國女演員凱拉·奈特莉(Keira Knightley)。整幅廣告照片無論模特本身還是瓶子設計,線條剛硬、中性、簡潔高雅。凱拉·奈特莉的纖瘦形象同樣呼應香奈兒有名的黑白雙c標記,唇部輕吻香水瓶身以及身著的白色的機車外套,更顯出女人愜意揮灑性感卻不失知性的韻味,釋放當代香水的魅力與感性。畫面完整的體現了摩登的都會形象,并且凱拉·奈特莉棱角分明的臉龐以及其自身的獨立的個性完美體現出香奈兒想推廣的帶有自由、自在和當代魅力的摩登香水系列。摩登系列香水的受眾群體也選擇性的選取當代25-35歲具有獨立思想的職業女性,因為這類女性無論從財力,還是接受事物的程度甚至自身的社會認可都與凱拉·奈特莉所詮釋的形象絲絲入扣。從香奈兒摩登香水的時尚攝影作品里無論是代言人的選擇還是拍攝方式,處處體現著受眾所期望的某一種不切實際幻想或者生活狀態。其實很難說是社會群體影響了品牌的商業化運作,也很難判斷商業運作影響了時尚攝影,但有一點可確定,時尚攝影實實在在的反應當時民眾的審美時尚與審美文化。
任何的審美時尚和審美文化都不是自身自滅的,時尚攝影的審美文化可以來源于社會時尚。社會時尚包含了多方面的元素,例如社會價值觀、社會情感、社會興趣等。一定時期的審美文化可以說來自社會群體的集體訴求。這也是時尚攝影最擅長捕捉的大眾審美文化。同樣一定時期的文化思潮也可以影響時尚攝影。時尚品牌迪賽(Diesel)2007年“全球變暖”(Global Warming)主題的廣告,通過攝影師泰利·理查森(Terry Richardson)的獨特視角呈現出全球的變暖后的變化,例如:巴黎變成了熱帶叢林,倫敦浸泡在海洋中,紐約的摩天大樓變成一座座島嶼甚至長城也被沙漠掩埋,這種種畫面提醒人們警惕全球變暖。2007年的氣候變暖話題在當時可謂是全球性主流思潮,作為國際時尚品牌有責任把這一思潮更廣泛的推廣,廣告上的標語《全球已經開始變暖》(GLOBAL WARMING READY)不得不讓年輕觀眾反思這一問題,畢竟誰都不希望照片上的環境問題真的出現在現實生活中。迪賽(Diesel)2007年的時尚攝影作品在當時的時尚界也起到了一定的標桿作用。
結合本文的觀點,一張成功的當代時尚攝影作品不但具有一定的商業性與藝術價值,同時還要具備社會時尚與大眾審美力。從空間來說無論是攝影作品里的靜物、人像、人體以及跟時尚有關的行為只有可以反映現在和未來趨勢或者文化才可以成為成功的時尚攝影作品。時尚攝影如同社會的記錄片,不同時期的社會喜好、社會思潮、社會時尚都可以從時尚攝影作品里尋找到準確的答案。而未來的時尚攝影方向也將按照這個基調繼續走下去。
[1]夏雨.《從時尚攝影談現代流行文化中圖像的非理性特征》.中國傳媒大學碩士論文,2007.
[2]羅蘭·巴特著.《明室》.文化藝術出版社, 2003.
顧俊侃(1988.8——),男,江蘇省蘇州市人,工作單位: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職務:講師,研究方向:視覺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