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 藝 (山西工商學院 030006)
燕 翔 (南昌工學院 330108)
淺談媒體承載方式與傳播形式多樣化發展對傳統播音主持的影響
連 藝 (山西工商學院 030006)
燕 翔 (南昌工學院 330108)
媒體的承載方式在滿足了播音與主持的媒體性基本需求之后繼續進步,同時傳播形式也隨著技術的成熟與技術門檻的降低有了多樣化的發展。這對播音主持行業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本文從客觀實際出發,就五個方面由表及里圍繞“影響”進行了思考分析。
傳統播音主持;承載方式;傳播形式;矛盾進化發展
回顧媒體傳遞載體的發展歷史,在承載方式上我們經歷了紙質承載式媒體、電波承載式媒體、數字信號光承載式媒體的發展歷程。內容形式上,我們經歷了文字媒體,聲音電臺媒體,圖像聲音同時傳遞的電視媒體到現在互聯網與傳統傳媒交叉融合,齊頭并進的發展歷程。在穩定的社會環境下,科技的進步與經濟改革的成果落實在廣播電視媒體上之后便會革新傳播工具與技術,為媒體的傳播提供更好的穩定性及更廣闊的施展空間與想象空間,從而導致傳播媒體種類增多,傳播方式進化。就目前而言所變現出來的現象來看,傳播呈現出全球化、傳播技術現代化、媒體管理產業化,運作市場化,輸送集團化、傳播人員職業化,傳播人員與觀眾的溝通多元化、受眾群體差異化、傳播人員的主持方式更加個性化、媒體種類的進一步細分化等。
播音主持人與媒體并不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關系”,而是“水與魚,魚與水”這樣的一種生態關系。迎合媒體發展潮流與當前大時代的背景下,播音主持人需要適應環境的變化,存神索至,繼往開來。新的傳遞方式誕生之后勢必與舊的傳遞方式產生沖突,主持人的“軟實力”進化是媒體激烈競爭下的主要基調,伴隨淘汰的更多是技術與設備等“硬實力”。作為媒體軟實力的播音主持人在找到新與舊的矛盾點之后,既要抓住行業發展基本規律,又要善于利用眼下矛盾,適時恰當的結合自身做出改變。
信息傳遞在今天更加迅速便捷,來源與種類高速豐富完善,各類節目的播出數量較多,觀眾選擇余地更大,可以自行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節目,并可以通過媒體官方開設的微博與微信平臺等途徑進行即時的交流。提出自己的意見與需求。觀眾不再是單純的只能接收由媒體發布的信息內容,而是可以主動要求需要什么樣的內容,不喜歡什么樣的內容。甚至可以參與到媒體的制作與傳遞的過程中來。“傳與受”的關系較之前已經有了明顯的變化。然而這一關系自古隨人類發展誕生以來已經有了悠久的歲月。“傳”一方古時叫做先知、傳令官,現在叫播音員,主持人,本質并沒有改變。抓住這一主線規律,雖變化與沖突存在,但不會改變“傳”的主動地位。
互聯網技術的快速進步成熟,使得廣大人民群眾加入傳媒事業的門檻得到有效降低。自媒體的蓬勃發展便是最好的證明。網絡電臺或團體面向特定的人群,階級,有針對性的選擇內容推出了一系列種類不同的網絡節目。包括本身定位并不是媒體的一些其他行業,由于具有一些可以傳遞的媒體性內容,便衍生了許多媒體產品,例如各類解說。這一類非官方的媒體大多貼近生活,風格迥異,輕松有趣是其共通點。這就要求主持人的影響力不能再局限在虛擬的節目圖像上與廣播點播中,要將其擴展到現實生活中。播音主持人不可以再是一個“分裂”式的人物,而要積極的參與到社會活動中,在社會價值觀念上起到導向作用,讓公眾信服傳統媒體的公信力,也讓傳統媒體更加貼近人民生活,更具有親和力。
傳媒是一種藝術。依托科技的進步,媒體可以向觀眾呈現出更多的內容。同時,科技的進步也起到了放大鏡的作用,會放大許多之前注意不到的細節。21世紀不僅是信息的世紀,更是美學的世紀。我們既要傳播信息,更要出精品。這就需要美化傳媒。作為媒體的傳遞人,播音主持人需要深刻理解傳媒美,并且懂得如何將傳媒美表現出來。這就對播音主持人的觀察力、現場反應能力、快速記憶能力、信息的采集能力、藝術審美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整體駕馭能力與綜合調節能力、創造能力、轉換應變能力等等提出了新的挑戰與要求。所以,主持人需要有較高的知識儲備與專業水平素質,放大個人特征,培養人格魅力。從而理解美、發現美、詮釋美、創造美。
多種通信傳媒并驅高速發展的今天,終端接收設備的豐富,改變了人們接受信息的方式。傳統的幾大類媒體如今大都可以通過一種終端進行接收。媒體融合是如今媒體發展的趨勢。而這種趨勢也為播音主持帶來一些了影響與改變。首先,“播音員”與“主持人”的邊界越來越模糊,有融合的趨勢。信息傳遞頻率的增加,導致信息的重復性越來越嚴重。而技術門檻的降低也使得模仿更加容易。市場依然在不斷的被細分,這就需要主持人擁有自己獨特的主持風格與人格魅力。從而可以獨樹一幟。同時,主持人需要有信息再在創造能力與創新能力。在已經廣泛傳遞的信息中,發掘出更多內容,增加信息的附加值,增強信息加工。從而使傳統媒體煥發新生。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下,媒體全球化已經勢不可擋。如今的主持人不僅作為國家與民族的信息的傳遞者,也是文化的傳播者。在發展媒體時既要融入世界發展主流,又要保持自身的新、特性。保持中國特色。文化傳播的意義在于增強文化對受眾的影響力。我們需要依靠這種“軟實力”吸引,感召受眾。這就需要當代播音主持人堅守自己的文化價值定位,提升自身修養與素質,針對不同階層的受眾,采取不同的傳播手段,以真實事實為基礎,以人文情懷為精髓,以美為追求,傳遞中華民族,中國文化的精髓。使得文化得到有效傳播,得到其他民族的與文化的認同與欣賞。
未來,媒體的承載方式將會伴隨著科學技術的更迭變得更加多樣化,高效化,帶給受眾的感受也將從各個方面更加接近于現場真實情況。傳播方式的發展,也將使傳播者與接收者的聯系越來越緊密。我們要緊扣行業發展的脈搏。處理好“變”與“不變”的關系。通過不斷的學習與進化,適應時代發展潮流,將傳統播音主持事業帶入更加廣闊的新天地。
[1]吳郁.當代廣播電視播音主持[J].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2]劉冠軍.自然辯證法與創新精神[J].山東社會科學,2002(5).
[3]蘇曉瓊.播音、主持藝術之我見[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03(13).
[4]姚喜雙.未來播音主持藝術的展望pJ].語文建設,1996(2).
[5]許佳怡.試述播音主持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及人格魅力[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33).
[6]蔣曉麗,張放.中國文化國際傳播影響力提升的AMO分析——以大眾傳播渠道為例[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9(05).
連藝(1993-),山西侯馬人,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就讀于山西工商學院。
燕翔(1993-),山西絳縣人,土木工程專業,就讀于南昌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