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勇
大慶市讓胡路區大慶46中學
大慶市建設節水型社會的途徑探究
于 勇
大慶市讓胡路區大慶46中學
我國水資源人均占有量不足2200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北方地區只有990立方米,不到世界人均值的八分之一,水污染嚴重更加劇了水資源短缺。
目前,大慶市區可利用水資源總量為17.92億m3/a,其中地下水可利用2.34億m3/a,地表水可利用量為15.58億m3/a,人均可利用量僅為1286m3。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低,屬于嚴重缺水城市。大慶市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約為1286m3,遠遠低于全省人均2058m3的水平。按照國際標準,人均低于3000m3為輕度缺水;低于2000m3為中度缺水;低于1000m3為重度缺水;大慶市總體上已接近重度缺水城市。
1.1 大慶水資源簡介
大慶市區工農業用水1976年前主要靠地下水,1976年北引工程建成和1992年至1996年擴建了中引工程后逐步轉向用地表水。目前,大慶地區水資源主要由地表水、地下水和客水幾部分組成。大慶市位于松嫩平原中部,屬松花江流域,幅員面積2.12萬km2,水資源分布具有北方水資源分布的典型特征,市區內無江河,屬閉流區。大慶市水資源總量為206.24億m3,大部分為松嫩兩江過境水量。現已開發利用水資源總量為32.76億m3,其中地表水22.7億m3,地下水10.06億m3。由于油田開發初期生產生活全部依靠地下水,造成局部地區過量開采,形成區域性的東西兩個地下水降落漏斗,最大影響面積一度曾經達到5560km2。近幾年通過采取自然恢復,依法限采,強化執法等管理措施,地下水恢復明顯,水位回升20多米。為了緩解地下水開采壓力,保證城市供水,改善松嫩平原西部生態環境,先后建成了以嫩江為水源的北引、中引和南引三處引水工程,供水能力達到112萬m3/天。
2.1 大慶市建設節水型社會存在的主要問題
2.1.1 節水意識不夠強,水資源浪費現象還較普遍
在節水宣傳工作說在口上,掛在墻上,沒有完全落實到行動上,常流水現象時有存在,跑冒滴漏現象時有發生。
2.1.2 節水機制不夠完善,節水管理比較粗放
在管理設施和經費不足,價格約束機制不健全,造成水資源的浪費。
2.1.3 水資源重復利用率還不高,污染治理工作有待加強
在部分企業仍存在污水直接排放現象,沒有采取有效措施進行綜合治理和回收利用。
2.2 大慶市建設節水型社會優勢
2.2.1 各大中、省直企業節水意識強,投入實力大
各大企業在節水用水上每年都明確指標,并與個人和單位績效考核掛鉤,形成企業內部強烈的節水意識。同時,在節水設施建設上,各大企業不等不靠,舍得投入,為大慶市的節水型社會建設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2.2.2 政府在農業節水上支持力度位于全國前列
多年來市政府在農業節水上持續加大投入力度,在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極大的促進農業增收和農業節水。
一是防止用水浪費,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二是減輕供水壓力,降低供水成本;三是減少污水的產生量,使現有系統可以接納更多用戶的污水,從而減少受納水體的污染;四是增強對干旱的預防能力,短期節水措施可以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長期節水則能夠提高正常時期的干旱防備能力;五是具有明顯的環境效益,可提高水資源承載能力、水環境承載能,美化環境、維護河流生態平衡。
4.1 提高節水型社會的科學認知程度。
建設節水型社會,首先要在思想上對節水型社會的概念和相關理論有科學、明確的認識。節水型社會不僅僅是“節水”的問題,要克服認識上的誤區。節水型社會和通常講的節水,既互相聯系又有很大區別。無論是傳統的節水,還是節水型社會建設,都是為了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這是它們的共同點。但要看到,傳統的節水,更偏重于節水的工程、設施、器具和技術等措施,偏重于發展節水生產力,主要通過行政手段來推動[5]。
4.2 各行各業協調共建,全方位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
節水型社會的主要內容包括:節水型農業、節水型工業、節水型城市等。各行各業都要采取工程、經濟、技術、行政措施,降低單位實物產出的水資源消耗量,提高水資源利用的效率。節約用水是保障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有效途徑。要將行政手段與經濟手段有機結合起來,采取有效措施將大慶市建成節水型城市。要逐步轉變人們的用水觀念,充分認識到節水不僅僅是資源的節約,而且能減少污水排放量,提高環境質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6]。
4.3 樹立水資源的商品意識,完善水資源市場體系,建立科學合理的水價政策
由于開采地下水成本相對較低,有的單位擅自無序開采地下水,對地下水的保護十分不利,因此應運用經濟杠桿,采取定額管理制度,優質優價,超額部分大幅度加價,實施污水排放收費制度等,這樣不僅可以改變供水企業的經濟狀況,減少對地下水的開采,保護地下水資源,也減少了污水排放量。
5.1 是加強領導,形成高效的工作機制
成立以市長為組長的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包括宣傳、農辦、計委、物價、經貿、建設、財政、環保、農業、林業、科技、工商、技術監督、水利等相關部門領導。各有關部門明確責任,相互溝通,密切配合,建立統一有序的工作運行機制,加強對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工作的領導。
5.2 是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加大執法力度
5.2.1 一是出臺配套文件
制定促進節約用水相關管理制度和保障政策,充分利用經濟手段合理配置水資源,制定用水定額標準確保節水目標落到實處。
5.2.2 二是出臺水價調整方案
水行政主管部門和物價主管部門按照保護資源、節約用水、補償成本、合理收益、公平負擔的原則核定水價;市政府擬定水價改革方案,逐步提高水利工程供水價格和城市用水價格,適當調整農業水價。
5.2.3 三是強化水務管理體制
建立流域分水協調制度、水資源管理部門協作制度、灌區用水者協會制度和水信息社會發布制度。
通過大慶市節水型社會的試點建設,對該地區的初始水權分配、水資源優化配置、水資源調配與管理、流域綜合治理等方面進行探索。從城市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出發,結合城市發展的總體規劃,制定一系列用水、節水的規劃,以實現用水在生產和消費上的高效合理,提高水資源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以此支持區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相似地區的節水型社會建設提供經驗[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