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論
新聞由頭∶為正確審理環境侵權責任糾紛案件,6月初,最高人民法院發布司法解釋稱,因污染環境造成損害,不論有無過錯,污染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污染者以排污符合國家或者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為由主張不承擔責任的,法院不予支持。
這一司法解釋一發布,在工業企業中引起了不小震動。不少企業表示,達標排放已經滿足法規要求,這一司法解釋將其推向達標也可能遭訴的境地,不僅有失公允,也會讓企業無所適從。
這樣的聲音聽上去有點道理,但似是而非。企業達標排放被追責,并非于法無據。在現有條件下,我國污染物排放標準與質量標準間尚未形成良好的對應關系,也就是說,即使所有企業都達標排放,環境也可能依舊達不到質量標準?,F實中,環保達標企業釀成環境損害的案例并不鮮見。因此,企業必須有一個明確概念:標準是底線,絕不是目標。
以往,公眾環境權益受到損害,企業一句“我達標了”,常常就讓環境執法部門束手無策。最高法的司法解釋,讓達標排放不再成為環境損害的擋箭牌,這不僅有利于公眾權益維護,也會激勵企業不斷提高排放績效。
有責任感的企業,都不會以達到排放標準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企業有逐利的天性,不能期待所有企業都能守法并不斷主動減排。最高法這條司法解釋,好比給企業念上了緊箍咒,想讓自己不成為追責對象,就要不斷自我加壓,減少排放,真正為環境質量改善出力盡責。
新聞由頭:將監測探頭拔出、人為干擾采樣裝置……環保部6月12日披露了中國水泥廠有限公司等7家企業對監測數據弄虛作假的違法行為。
從“經濟”的角度來分析,環保造假之所以頻繁出現,除了個別人膽大妄為,還因為懲罰風險與收益的高度不對等。因此,有必要引入頂格處罰機制,讓污染企業不敢在造假這條“近道”上走太遠。
這就像汽車遮擋號牌。一個故意遮擋號牌的汽車,在路上跑起來總是最瘋狂的。對此,交通警察的處罰措施就是頂格,一旦發現,一次性扣滿12分,更嚴重的甚至還有刑事處罰。
從經濟理性上看,無論是刻意堵住污染監測儀器還是遮擋汽車號牌,當事者都是在賭被抓的概率和實際懲處力度的大小。鑒于此,環保部門除了加大抽查力度,讓環保造假者無所遁形,另外一個方法就是加大懲處力度,讓企業對污染監測數據有敬畏之心。
監控系統是環保部門的耳目,如果該系統建設交由企業負責,靠“賊喊捉賊”來執法,肯定會留下漏洞,這一點則需要環保部門反思并有所作為。
新聞由頭:汛期來臨,上海、合肥、昆明、南昌等地近期再次陷入內澇窘境。平日光鮮的城市,在大雨面前現出原形。
城市地下管線被稱為“城市的良心”。很多地方的城市建設依然重視“面子”,求大、求新、求高,至于“里子”工程、“良心”工程,一些地方甚至頻頻被曝頂風造假,為新的內澇埋下了隱患。
《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已經實施,條例對城市內澇提出了應急之策和治本之路。公眾期待相關制度能夠有條不紊地務實推進,別讓城市“看海”繼續成為年復一年的風景,“加強規劃”“加強管理”“加強問責”決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
新聞由頭:6月27日晚,臺灣新北市八仙水上樂園在舉辦“彩虹派對”時疑似發生粉塵爆炸,已造成524人受傷。
有媒體提示,近些年來人氣越來越高的彩色跑,即便使用的是純植物淀粉,也是最容易引起爆炸的粉塵之一。而在購物網站上,類似粉末大量在售。如果缺少相關知識,在不當的場地使用、缺少必要的安全保障,沒有發生意外可能只是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