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
■“到2020年,北京空氣質量將取得更為明顯的改善效果。”
——6月1日下午,國際奧委會公布了2022年冬奧會評估委員會對候選城市的《評估報告》。次日,北京市市長、北京冬奧申委主席王安順在采訪中表示,2022年冬奧會將成為環境改善的直接受益者。
■“環保警察將更加專業。”
——北京市金杜(廣州)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吳青表示,環保警察可以加強對環境違法行為的監管力度,除了專業性,環境執法的威懾力會更強。
■“規模大到能稱為清華系。”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黨委副書記劉建國做過初步統計,水務行業實力較強、影響較大的公司里,六成的公司都有清華校友擔任公司董事長、總裁或是總經理等高管職位。
■“畢竟管理層對于全國性銀行牌照的發放非常審慎。”
——民生銀行研究院院長黃劍輝認為,對于設立綠色銀行仍有諸多障礙需要突破,銀行牌照如何獲得便是其中之一。
■“互聯網就是最大的公益!”
——南都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徐永光,在首屆中國社會企業與社會投資論壇年會上表示,當今時代,公益與商業,非營利與營利,社會組織與商業組織,已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不是那樣涇渭分明,更不是水火不容了。
■“離開了社區參與,社區基金會的資金池將是一潭死水。”
——深圳市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徐宇珊表示,社區基金會作為社區發展的資金“蓄水池”,有關資金的運作是其“形”,而社區居民參與則是社區基金會的“神”。
■“唯一方式便是以直接參與的形式做科學家的粉絲和助手。”
——7月1日下午,在“絲綢之路上的普氏野馬和雙峰野駱駝放歸”野外科研志愿者科考項目啟動儀式上,主辦方守望地球CEO諶良仲表示,野外保護貴在長期堅持,動員社會各界的志愿者參與到野外科考工作中,既是對志愿者本身科學素養和環保意識的提高,也是提高中華民族科學素養的巧妙方式。
■更正說明
2015年6月號(總第16期)《公益訴訟=普遍維權?》一文61頁【資料鏈接】“從2009年至今,中華環保聯合會獲得立案處理的公益訴訟共有11起”,數據有誤,應為“17起”。特此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