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陽
動物園,不該是“動物監獄”
魯陽
國內許多城市動物園的老式展區,多為下沉“坑式”的熊山、獅虎山等,造成屢禁不絕的投喂;而生活在空間有限的鐵籠里或深坑中的動物,像集郵一樣被分類展出,被喻為“動物監獄”,這并不符合動物福利原則。
今年5月,上海動物園內3頭黇鹿死亡。解剖發現,在它們的腸胃中,塑料袋、小毛巾等異物纏繞成團,總重達19千克,這些東西消化不了,也排不出來,最終造成胃腸梗阻。而這些異物正是來自游客的投喂。類似的動物園不文明行為并不少見,甚至之前有游客向園內的老虎投擲石塊,目的僅僅是為了讓躺臥著的老虎起來動一動。
動物園游客不文明的行為,理應受到嚴厲譴責;但另一方面,隨著生態理念的提升,動物園的職能定位、動物科普形式、人與動物的互動也應該全面升級。
首先,動物園的核心定位,不能再是一個“獵奇”的娛樂場所。住建部2013年公布的《全國動物園發展綱要》明確,動物園作為城市綠地系統中開展野生動物綜合保護的專類公園,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示范場所。其中心任務是“開展野生動物綜合保護和科學研究,并對公眾進行科普教育和環境保護宣傳”。動物園的定位應該是動物保護、科研以及宣傳環保,而不是娛樂。
但一些地方過分強調動物園的商業屬性和旅游服務功能,把動物園變成營利性機構,利用野生動物進行表演,過于密集的飼養、不合理的展示形式也偏離了前述的核心定位。
其次,談論動物被投喂塑料致死,還需要從動物福利的視角觀察分析。
國內許多城市動物園的老式展區,多為下沉“坑式”的熊山、獅虎山等,造成屢禁不絕的投喂;而生活在空間有限的鐵籠里或深坑中的動物,像集郵一樣被分類展出,被喻為“動物監獄”,這并不符合動物福利原則。
公益組織“自然大學”的工作人員胡春梅認為∶動物園是保育單位,要實現野生動物的遷地保護,而不是利用。動物園可以通過改善籠舍環境,提高飼養和管理水平,讓動物展示更多的自然行為。事實上,目前國際流行的“沉浸式”展示方式,是將游客帶進模擬的動物棲息環境,使游客如同置身野外,像是動物領地的拜訪者。
再次,動物園應當主動向游客倡導“保護教育”的理念。
游客向動物投喂食物甚至投擲石塊等當然是不文明行為,但問題的另一方面,還在于游客生態理念的缺失,他們并不了解這些動物的習性和正確的保護方法。西寧野生動物園副園長齊新章呼吁∶不接觸、不打擾地欣賞,并對動物的自然習性進行更多了解和關注,才是對野生動物的保護。這種“保護教育”的理念倡導,動物園還可以做得更多。
甚至從理念上說,動物園不應是人們接觸野生動物、理解其生態意義的唯一途徑,自然博物館、自然題材的影像材料、網站等都應成為其有效的補充途徑,為動物園“分憂”。
其實,要真正講好“人與動物”、“人與自然”的故事,讓游客真正從動物園受到生態教育,動物園的很多理念還要升級。比如,目前不少動物園仍只是通過獸籠等展示動物,以滿足游客的獵奇心理,而動物的名字、品種、產地、生活習性等信息僅僅通過標識牌簡單地介紹給公眾,但這種動物在生態環境中的角色卻并未涉及。
總之,現代動物園應該逐漸成為城市公眾與野生動物自然棲息地保護的紐帶,把“動物保護”外延到對整個自然生態的保護。這需要全社會生態理念的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