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人:曹麗瓊 程芳琴
加強科技創新能力 推進環保產業集群化
分析人:曹麗瓊 程芳琴
隨著科技的進步、經濟的發展與環保意識的增強,環保產業規模迅速擴大,結構逐步調整,不斷提升為經濟增長點,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進一步升級為“新的支柱產業”。本文通過分析山西省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現狀與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根據國內外其他一些地區發展較好的產業,結合山西自己特點和優勢,提出一些可供山西現階段增加環保產業GDP,打造山西環保支柱產業、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環保科技和產業的競爭力的建議和意見。
節能環保產業是為減少能源資源消耗、發展循環經濟、改善生態環境提供物質基礎和技術保障的產業,涉及與節能環保相關的設備、產品和服務等,產業鏈長,關聯度大,吸納就業能力強,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明顯,是國家加快培育和發展的7個戰略性新興產業之首。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015年在全國“兩會”上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了今年全國碳排放及4項主要污染物的減排目標,并提出深入實施大氣和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氣十條”和“水十條”)、促進煤炭消費零增長、推廣新能源汽車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具體舉措。節能環保產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前景廣闊、潛力巨大, 山西是一個資源大省,在給我國經濟增長做出貢獻的同時,也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水資源短缺和生態脆弱等問題。對于山西來說,推動環保產業發展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目前,國家出臺一系列相關政策大力支持環保產業發展,作為能源資源大省,山西的煤電、煤焦、煤鋁、煤化工等煤基產業占到工業總產值的85%以上,這些都是高耗能、高污染企業,隨著煤電企業近零排放、煤焦企業廢水回用、水利工程和生態修復等壓力和要求,發展環保產業,加大環保投入成為時代的需求。
山西省緊鄰京津冀,發展山西省的環保產業。第一,有利于改善山西乃至我國煤炭利用造成的煤煙型污染和霧霾天氣的現狀。第二,有助于推動山西省經濟多元化發展。由此看出,山西有巨大的環保產業市場空間和巨大的環保科技提升空間,從技術和市場角度分析,都具有強勁的后發優勢。因此,需要調整山西環保產業的發展戰略,快速發展科技,培育人才,推動山西省環保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目前,山西省環保產業主要集中在污水處理、大氣及固體廢棄物治理、環境評價咨詢服務等方面。現有科技水平滯后,企業規模不大,產業體系不完善,企業發展與市場需求脫節,具體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環保產業缺乏競爭力
環保產業主要技術來源于省外,以引進先進設備為主,主要分布在企業和科研院所。本土成長的企業起步較晚,發展緩慢,很多都是些中小企業,企業小而散,沒有研發、技術、資金等優勢,產業競爭力弱,缺少研發、設計、設備制造及運營服務于一體的大型節能環保企業,也缺少全國范圍內有影響力的產業園區。
科研成果產生與轉化率低
科技成果的主要產出單位為高校和科研院所,高校科技成果評價指標為論文和專利,產出的科技成果中約25%左右的與企業需求結合度較緊密,只有約5%可以轉化,其余20%已經走上了產業化的道路,正在走向市場,但中途夭折。
缺乏有效的技術市場
科技成果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它不同于普通的商品僅通過簡單的買賣關系即可完成轉化。目前技術市場的管理者,大都熱衷于舉辦大型技術市場交易會、科技成果推廣洽談會等,場面宏大卻僅起溝通作用。大學科技園、留學創業園等科技型中小企業是科技成果轉化的市場,但活力不夠。
科技成果轉化投入資金不足
近年來,我國研究和開發(R&D)投入與發達國家比相差不大,轉化的資金主要靠企業自籌、科技計劃撥款、銀行貸款、風險投資等;而企業自籌經費大多用裝置來代替,主要的研發經費看上去企業占到60%以上,事實上主要為財政投入,風險投資占的比例很小。從事高新技術轉化的中小企業資金嚴重不足。
引進人才,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國外的環保技術已相對成熟,環保產業的科研經費和人員投入逐漸消減。美國、德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一批高端科技人員正在尋找新的創業機會,這正是我們引進海外高端環保科技人才的大好時機。
通過高校、科研院所、重點企業的人才引進,針對山西省污染現狀,開發并形成產業化核心技術,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科研成果的產出率;形成支撐產業發展的人才團隊;提升產業集群的核心競爭力和持久生命力。
政府引導,建立低碳環保產業園
以山西科技創新城建設為契機,突出主攻環保領域內的煙氣治理、水處理、固廢綜合利用和新型材料等產業,全面推進“環保技術咨詢服務、節能環保設備制造、環保工程總包”的產業鏈升級。吸引并選擇國內外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廣闊的環保產品落戶園區;招引行業領軍企業入駐,培植和壯大龍頭企業;在資金、土地、技術、人才等要素上加以傾斜,培育大學科技園和留學創業園中的新興高科技企業,打通科技成果落地渠道。提升集群產業能級和水平,推動產業創新、產業聚集和產業規模的發展壯大,提升環保產業在山西省工業GDP的貢獻率。
例如江蘇鹽城環保產業園2009年建園初無一家5人以上企業;2012年47家企業主營收入60億元;2013年8月鹽城環保科技城正式掛牌;截至今年10月份,已經完成73家企業入駐,實現產值60億元;成為國內集聚煙氣治理領軍企業最多的園區,投資總額達400多億元。提出3~5年時間,打造成“中國煙氣治理之都”。加大科技應用開發資金投入,建立工業技術研究院總量上看,我國研究和開發(R&D)投入與發達國家比相差不大,從投資結構看,實驗室小試實驗、中試放大試驗、產業化三個階段,資金投入比例為1:0.7: 100,而發達國家這三個階段資金投入比例大致為1:10:100,我省成果轉化的科研投入基本上采用工業化或產業化配套,缺乏應用開發(中試放大)投資環節,而這一點,又恰恰是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的關鍵。
建議借鑒澳大利亞CRC計劃(Cooperative Research Centers),采用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和政府合作研究的模式,以企業問題為導向,建立工業技術研究院。由政府、企業共同出資,資金全部用于實驗室成果的應用開發(中試放大)環節,以達到高水平的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目的。
以成果應用為導向,調整完善科研人員考評體系
山西省環保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科技成果主要來源于省內高校和科研院所。現有體制下,高校科技成果的評價指標主要為論文和專利,使得科技人員的以追求高水平成果為目的,非常注重基礎研究,而忽視企業需求與市場需要,研究選題往往偏重技術與理論,導致產出的科技成果中僅約5%能夠實現轉化,因此,現有科技人員的評價體系不利于科研成果的高效產出和轉化。
建議調整對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員的評價體系,以科研成果產出和應用為導向,淡化科技論文評價指標,鼓勵科技人員到市場進行調研、選題、立項,立足于企業發展及市場所需,與企業協同創新,縮小科研成果與企業需求的差距,提高科研成果的產生和轉化率。
10.3969/j.issn.1001-8972.2015.09.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