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恒煒,梁志宏,韓永東
(1.甘肅省農業科學院 農業經濟與信息研究所,甘肅 蘭州 730070;2.張掖市生產力促進中心,甘肅 張掖 734000)
甘肅旱作農業的成就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啟示
王恒煒1,梁志宏1,韓永東2
(1.甘肅省農業科學院 農業經濟與信息研究所,甘肅 蘭州 730070;2.張掖市生產力促進中心,甘肅 張掖 734000)
旱作農業;糧食安全;全膜雙壟溝播;全膜覆土穴播;種植結構調整;甘肅
我國耕地逐年減少,糧食安全問題一直備受社會關注。目前灌區生產潛力已發揮到較高水平,增產難度越來越大,但北方旱作農業區單產的提升空間很大,如果采取切實有效的旱作農業技術措施,增產的潛力巨大。甘肅以全膜雙壟溝播、全膜覆土穴播為代表的旱作農業技術,解決了水資源總量和有效降水不足、雨熱不同季、糧食產量低而不穩的歷史難題,糧食生產可控性和穩定性增強,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甘肅發展旱作農業的成就對保障我國糧食生產安全的啟示是:要充分認識旱作農業在我國糧食生產中的地位,發展旱作農業必須依靠科技支撐,推廣旱作農業技術必須依靠政府引導,發展旱作農業必須與生態環境治理相結合。
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我國耕地逐年減少,特別是糧食生產的比較效益導致糧食主產區的格局發生了較大變化,呈現出主產區北移、西移的趨勢,這就使糧食安全問題備受社會關注。長期以來,我國糧食主產區主要分布在灌區,糧食生產能力的提升主要依靠提高單產,國家通過農田基本建設、中低產田改造、高產田創建等單產提升行動,使單產的提高對糧食總產的貢獻率超過了80.5%,灌區生產潛力已達到較高水平,未來再靠提高單產大幅度提高糧食總產的難度越來越大。但是,全國還有一半以上的耕地在非灌區,特別是北方旱作農業區,單產的提升空間很大,如果采取切實有效的旱作農業技術措施,增產的潛力巨大。甘肅通過十余年的努力,已經走出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旱作農業之路。
1.1 技術的突破實現了糧食產量的突破
甘肅是一個傳統的農業省份,耕地少、質量差,干旱缺水。目前全省實際耕種面積441 萬hm2,山旱地占70%,近80%的農村人口生活在干旱半干旱地區。按照產量≥7 500、4 500~7 500、<4 500 kg/hm2的標準劃分高、中、低產田,甘肅高產田占全省耕地面積的15%、中產田占27%、低產田占58%,土地條件嚴重制約了農業生產水平。旱作農業技術的突破對甘肅糧食增產、農民增收,以及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拓展農業發展空間、加快現代農業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目前,旱作農業區已成為全省糧食生產新的增長點,被農業部、財政部認定為千萬畝(15畝=1 hm2,下同)國家級旱作農業示范區。
甘肅省糧食總產量十多年來一年一個臺階,連續刷新歷史紀錄,2011年跨上1 000 萬t臺階,2012—2013年甘肅糧食產量穩定達到1 100萬t以上,由過去的糧食調入省成為自給有余的省份,徹底結束了“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歷史[1]。過去“苦甲天下”的定西,以及慶陽、平涼等旱作農業區,如今已經成為甘肅糧食的主產區和新的商品糧基地。而支撐旱作農業區農業發展的旱作農業技術,使自然降水利用率由40%最高提高到80%,玉米種植區域由海拔 1 800 m提高到 2 300 m。
旱作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一是提高了降水利用效率,平均降水利用率達70%以上。雙壟溝播通過在田間起大小相間的壟溝集流雨水,使整個田間形成集流場;改傳統的壟上播種為溝內播種,大幅度提高了出苗率。另外,全膜覆土穴播、膜側播種、一膜兩年用免耕等系列技術,有力地支撐了旱作農業的持續穩定發展。二是降低了土壤水分蒸發,平均減少土壤水分蒸發量80%以上。甘肅旱作農業區年降水量約300 mm,主要集中在7、8、9月,與農作物生長期錯位,春旱頻發直接影響作物播種出苗,而在秋季或早春全地面覆膜,減少了蒸發,保住了土壤水分,滿足了作物春季出苗和前期生長對水分的要求,實現了秋雨春用。三是提高了地溫,擴大了作物適種區。地膜覆蓋增溫效果顯著,將海拔2 200 m以上區域變為可以種植玉米等高產作物的區域,海拔1 700~2 200 m種植低產中早熟品種的區域變為可以種植高產中晚熟品種的區域,從而使糧食產量大幅度增加[2]。
可以說,甘肅以全膜雙壟溝播、全膜覆土穴播為代表的旱作農業技術,解決了水資源總量和有效降水不足、雨熱不同季、糧食生產低而不穩的歷史難題,通過調整種植結構和品種結構,作物需水期與土壤水分供應基本吻合,實現了全年降水在作物生長期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初步實現了由被動抗旱向主動抗旱的轉變,同時也帶動了草食畜牧業的快速發展。
1.2 糧食生產可控性和穩定性增強,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甘肅旱作農業區絕大多數位于黃土高塬溝壑區,旱地靠天收,被稱為“望天田”,正常年份小麥平均單產只有750~1 500 kg/hm2。農民應對干旱絕收的辦法是各種作物都種一點,廣種薄收,干旱年份往往是“種了一坡,收了一車”,甚至顆粒無收。以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為代表的系列旱作農業技術,將被動抗旱變為主動抗旱,徹底擺脫了小旱小災、大旱大災、年年抗旱、年年受災的被動抗旱局面,大幅度提高了單產,改變了廣種薄收的生產方式,從根本上解決了靠天吃飯的問題[1,3],基本實現了大旱不減產、小旱大豐收,糧食生產的穩定性和可控性大大增強。
針對降水與夏糧作物生長時空錯位的問題,甘肅壓夏擴秋,壓縮小麥面積,擴大玉米、馬鈴薯等高產作物面積。現在,甘肅已成為全國重要的馬鈴薯生產和加工基地,玉米生產也進入大省行列,夏秋作物比例由2006年的42 ∶58調整為2013年的24 ∶76。旱作農業區糧食生產的穩定性和可控性,推動了農業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4];玉米及其秸稈轉化促進了草食畜牧業和加工業發展,草食畜牧業在畜牧業中的比重達到了53%;與種植結構調整相適應的生產技術和裝備水平不斷提高,產業化步伐明顯加快。
1.3 推行機械化作業,減輕了勞動強度
起壟覆膜、收獲等環節勞動強度大、費工費時是制約旱作農業技術大面積推廣的瓶頸,甘肅采取農機農藝結合,先后研發了人力、畜力、機引起壟覆膜機具。同時,政府扶持引導農機具的采購和使用,組織機械跨區域作業,極大地減輕了勞動強度,解決了農忙時節勞動力不足的問題。2013年,全省機械覆膜面積占總覆膜面積的52%。
1.4 減輕了風蝕和雨水沖刷,保護了生態環境
全地面覆蓋有效接納了自然降水,減少了徑流和土壤蒸發,改善了區域小氣候條件。推廣使用加厚地膜、一膜兩年用免耕等系列技術,延長了地膜使用壽命,減少了地膜、人工和機械作業投入,同時使根茬留田,增加了土壤有機質含量,培肥了地力,減輕了冬春裸露土壤的風蝕和水蝕,抑制了沙塵,改善了生態環境。政府補貼回收和加工利用舊膜,使廢舊膜回收利用率達到66.9%,基本做到了資源化回收利用,降低了環境污染[5]。
1.5 農業生產的持續發展,加快了脫貧步伐
甘肅的旱作農業區是貧困人口集中區,自然條件差、農業生產水平低、農民收入低、地方財政困難,農業的持續發展和農民脫貧始終是歷屆政府的難題。旱作農業技術的推廣,使農業生產的穩定性、持續性增強,農民溫飽問題得到基本解決,帶動了后續產業的發展,加快了脫貧致富步伐。
南方及東部沿海地區是我國降水主要集中區,也是我國歷史上糧食的主產區和手工業發達地區,這些地區在農業和工業方面均占有優勢。改革開放使這些地區的工業得到長足發展,大量農田在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被用于基礎設施、工業及住宅建設。近年來,糧食主產區明顯呈現出由南方和東部地區向東北和中西部地區轉移的趨勢,南方和東部的部分省區糧食生產地位逐步下降,而東北和西部的部分省區糧食生產地位不斷增強。影響糧食生產區格局演變的因素,從大到小依次是:科技進步、土地資源、市場需求和氣候因素[6]。因此,要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目標,就必須在確保耕地數量、提高質量的前提下,依靠農業科技進步,優化全國糧食生產區域布局,提高抗災減災能力,特別是挖掘中、低產旱地的糧食生產潛力。
3.1 旱地在我國糧食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
我國有旱地近6 667萬hm2,占全國耕地面積的一半以上,主要集中在西北、華北、東北和西南等年均降水量300~700 mm的地區。旱地生產了我國大約85%的小麥和90%以上的玉米和薯類,旱作農業在我國糧食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2]。僅西北旱作農業區就集中了全國49.4%的低產田和18.8%的中產田[7]。在北方,旱作玉米達1 507萬hm2,適宜全膜雙壟溝播的達527萬hm2[2]。這些地區春季干旱少雨,光熱資源充足,農作物生產一季有余、兩季不足,光、熱、水、土資源遠沒有釋放出應有的生產潛力,產量低而不穩,但增產潛力巨大。發展旱作農業是充分發揮旱區資源優勢、發掘糧食增產潛力的重要途徑,在這些地區推廣旱作農業技術對全國的糧食生產和農業發展具有戰略意義。
3.2 旱作農業技術增產增收顯著
推廣旱作農業技術比較效益高,產投比高,有利于種植結構調整。據測算,灌區增加單位糧食生產能力的投入為8~12元/kg,而旱區增加單位糧食生產能力僅需投入灌區的1/3~1/2。我國旱地玉米播種面積527萬hm2,其中半膜玉米260萬hm2、露地玉米267萬hm2,如果采用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單產分別可增加3 000、6 000 kg/hm2,增產總量可達到 238億kg,占《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目標2020年增產500億kg的近一半。
發端于甘肅的旱作農業技術實現了有限降水的集流、保蓄和高效利用,擴大了作物的適種范圍,并經受了十余年來冬春連旱、夏伏特大干旱和秋旱的嚴峻考驗,抗旱增產效果十分顯著,旱作農業區已經成為甘肅商品糧基地和糧食主產區[8-9]。全膜雙壟溝播技術使玉米種植區域由海拔1 800 m提高到2 300 m,由年降水>400 mm區域擴展到≥250 mm區域,僅甘肅就擴大玉米適種面積33.3萬hm2。在正常年份,全膜雙壟溝播玉米較半膜玉米平均增產30%以上,全膜馬鈴薯較露地馬鈴薯平均增產25%以上[4]。旱作農業技術的推廣,使種植業結構得到優化和調整,西北地區已初步形成特色鮮明、布局合理、優勢突出、效益顯著的旱作農業區。甘肅旱地玉米和馬鈴薯均已超過千萬畝;陜北壓雜糧擴薯類,渭北壓小麥擴玉米;寧夏中部發展壓砂瓜、紅棗、雜糧,南部山區擴馬鈴薯、玉米;山西壓小雜糧擴玉米。這些地區也是農業增產增收最明顯的地區。
3.3 推廣旱作農業技術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
我國旱作農業區干旱少雨,土地貧瘠,產出低,生態脆弱。尤其是分布在黃土高原的山旱地,十年九旱,春季干旱少雨風沙大,秋季降雨集中、水土流失十分嚴重。而農民廣種薄收加劇了山旱地的復墾,導致了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推廣旱作農業技術,減少了土壤裸露和雨水徑流,改善了土壤的水、溫條件和區域小氣候。旱坡地改梯田、小流域綜合治理、系列配套免耕技術、綠肥和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等綜合措施,提高了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了耕地質量,增加了土壤蓄水保肥能力,減輕了土壤的風蝕和水蝕,抑制了風沙,改善了旱作農業區農田生態環境[4-5]。
4.1 提高對旱作農業地位的認識
旱作農業在我國糧食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對此必須有充分的認識。首先,要認識到旱作農業是今后我國糧食增產的重要途徑,要把發展旱作農業提高到保障糧食安全的高度來認識。隨著我國人口的增加、土地資源的減少和糧食主產區域的北移和西移,發展旱作農業、提升旱地的糧食生產能力,已經成為我國糧食增產的重要途徑。甘肅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商品糧主產區已經從傳統的河西走廊綠洲灌區轉移到中東部的旱作農業區[8-9],這對全國旱作農業區具有普遍的借鑒意義。
我國旱地占全國耕地面積的一半以上,而生產的糧食僅占全國總產量的25%,旱地農業增產潛力巨大。甘肅、陜西、寧夏等地的實踐證明,旱作農業技術簡便易行、投入少效益高,糧食平均增產都在2 250 kg/hm2以上。如果在政策支持下,全國6 667萬hm2旱地都推廣旱作農業技術,按增產糧食1 500 kg/hm2預計,每年可增產糧食 1 000億kg,我國的糧食生產能力應在6 000億kg左右[2]。
其次,旱作農業是扶貧攻堅的有力抓手,是旱作區農民脫貧致富的一條新途徑。多數旱作區都是少數民族聚居區、革命老區和貧困地區,大力發展旱作農業,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同時,也帶動了畜牧業發展,增加了留在土地上的農民的收入,對促進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和諧穩定、貧困地區脫貧致富、革命老區經濟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再次,旱作農業技術使抗旱從被動轉向主動,是一次理念的飛躍。旱作農業區的根本問題是缺水,常年缺水困擾著廣大農民的生活和農業生產。推廣旱作農業技術,推行種、養、加綜合發展,既轉變了旱作區農業發展方式,構建了抗旱增收的長效機制,提升了農業發展水平,又促進了旱作區現代農業的發展。
4.2 依靠科技支撐旱作農業的發展
旱作農業區土地、光熱資源豐富,長期以來制約發展的關鍵因素是水。蓄住天上水,留住地下水,實現有限水分的高效利用,是旱作農業技術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甘肅農業科技人員通過田間微工程攔蓄降水,優化種植結構,提高了旱作農業的可控性,解決了旱作區“冬春季嚴重干旱,作物播種出苗沒有保障,秋季集中降雨水土流失嚴重”這一千百年來困擾旱作農業的難題,使甘肅的糧食產量實現了“十連豐”[1,5]。因此,科技創新是旱作農業發展的動力,必須把科技擺在首要位置,依靠科技解決問題。
4.3 依靠政府主導推廣旱作農業技術
首先,旱作農業技術推廣必須依靠政府推動。我國旱作農業區歷史上都是極度貧弱的地區,農民的經濟狀況、受教育程度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有限,這就決定了旱作農業技術的推廣必須依靠政府主導。只有通過政府資金支持、技術培訓、示范推廣,才能調動農民參與的積極性。同時,構建旱作農業現代產業體系,培育特色優勢產業,開展農產品加工,建立新型農業專業合作組織也需要政府引導。2006年以來,甘肅省委每年的1號文件和省委省政府有關會議,都對旱作農業進行專題部署。省政府印發了《關于加快旱作農業發展的意見》和《旱作農業新增5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規劃》,啟動實施了千萬畝全膜玉米種植工程。為了抓好落實,邀請省級6個民主黨派抽查、監督推廣落實情況。市、縣兩級政府把推廣旱作農業技術作為“一把手”工程納入干部考核。為確保技術措施落實到戶,實行了首席專家責任制,各級技術人員蹲點包村包戶,發放資料、宣傳掛圖,分批分層次進行技術培訓等[4-5]。
其次,旱作農業技術推廣政府必須加強資金投入。技術措施落實到位,是保證增產增收的關鍵。農業技術推廣最基本的做法是: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在相對貧困的旱作農業區,引導資金是技術推廣的關鍵。甘肅將年降水量300~400 mm的地區作為優先和重點推廣區,通過培育典型,帶動旱作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在引導資金上采取整合扶貧、農業綜合開發等涉農資金,爭取國家部委支持,建立起以群眾投勞為主、財政補貼為輔、社會各方支持的多渠道投入機制。同時,對資金使用情況進行督查,確保資金安全、高效、規范使用。據統計,中央和省級補貼規模2007年1 000萬元、2008年5 000萬元、2009年1.2億元、2010年2.4億元、2011年2.4億元、2012年2.8億元、2013年4.6億元,7年累計投入資金14億元。市縣配套資金也由2007年的815萬元增加到2013年的4億元,7年累計配套資金15.8億元。強有力的投入,對技術推廣應用起到了催化作用,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
4.4 必須與生態環境治理相結合
旱作農業區一般都是生態十分脆弱的地區,長期以來農民為了解決溫飽問題,不斷地墾荒,形成了廣種薄收的落后生產方式,自然生態環境被嚴重破壞。發展旱作農業必須著眼于可持續發展,必須始終堅持不斷恢復和優化生態環境,帶動整個經濟社會效益的全面提升。要在提高耕地質量、擴大基本農田面積、加強小流域綜合治理、改善農田生態環境、推廣保護性耕作、發展草食畜牧業的同時,加大殘膜回收,促進旱作農業逐步向生態農業、可持續農業發展,把旱作農業與生態環境治理結合起來。
[1] 白德斌.連創最高水平 甘肅一舉扭轉缺糧局面[N].糧油市場報,2013-09-27(2).
[2] 萬寶瑞.發展旱作農業對保障糧食安全的啟示[J].農業經濟問題,2013,34(12):4-6.
[3] 程小旭,郝小兵.全膜雙壟溝播技術促甘肅糧食“十連豐”[N].中國經濟時報,2013-12-17(7).
[4] 梁仲科.基于糧食安全視角下的旱作農業——關于甘肅省糧食生產與旱作農業工作的思考[J].甘肅農業,2014(8):4-7.
[5] 王恒煒.甘肅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的做法及啟示[J].中國水土保持,2010(4):20-21.
[6] 鄧宗兵,封永剛,張俊亮,等.中國糧食生產區域格局演變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2013(9):108-114.
[7] 山立,鄒宇鋒.我國旱區農業的地位和發展潛力及政策建議[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3,34(4):425-430.
[8] 湯瑛芳,李紅霞,王恒煒,等.甘肅省糧食作物時空格局變化特征分析[J].甘肅農業科技,2014(7):8-13.
[9] 湯瑛芳,王恒煒,梁志宏.等.近10年來甘肅省糧食生產現狀及增產途徑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11,27(30):99-103.
(責任編輯 徐素霞)
寧都:積極推進2015年水保改革試驗重點工作
為認真貫徹落實贛州市政府、江西省水利廳《關于印發〈贛州水土保持改革試驗區工作實施 方案〉的通知》(贛市府字〔2015〕78號)精神,寧都縣水保局根據方案確定的主要任務和贛州市水保局明確的改革試驗區工作責任分工,精心部署、積極推進2015年改革先行先試重點任務:一是在提高治理效益創新方面,轉變治理思路,探索新的治理模式,實現水土保持工程建設轉型升級;二是在創新工程項目管理方式方面,建立嚴格的小流域實施方案設計變更申報審批制度和項目實施年度績效評價體系,提高資金使用效益;三是在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方面,擬制定“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參與水土保持工程建設實施辦法”,完善出臺有關扶持措施;四是在提高水土保持信息化水平方面,完善與全省、全國水土保持信息網絡的對接聯動,率先建立以縣為單位的小流域數據庫;五是在創建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方面,繼續抓好“一心、兩軸、三帶” “三大分區、四位一體”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六是抓好工作推進的落實措施,對年內工作任務的實施,明確責任領導、責任股室,加強協調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抓好重點,攻堅克難,為推進水土保持改革重點工作做出新的努力。
劉柏根(江西省寧都縣水土保持局 )
F326.11
C
1000-0941(2015)07-0004-04
王恒煒(1962—),男,陜西西安市人,研究員,學士,主要從事農業經濟與農業信息技術研究工作。
2014-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