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蔚
(杭州市農村水利管理總站,浙江 杭州310016)
(責任編輯 李楊楊)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類生存的根本。飲用水的質量關系群眾身心健康和社會穩定,是實實在在的民生問題。近年來杭州市飲用水源所在流域的工業點源和農業面源污染一直沒有得到明顯改善,在水源水質、資源管理等方面存在諸多隱患和問題,加強飲用水源地綜合整治和管理、著力解決影響飲水安全和群眾反映強烈的水污染問題、切實改善杭州市水環境質量已經刻不容緩。
目前杭州市城區(包括蕭山、余杭區)飲用水源主要集中在錢塘江和苕溪,其中主城區飲用水80%取自錢塘江、20%取自苕溪,蕭山、濱江區全部取自錢塘江,余杭區90%取自苕溪,飲水水源水質以Ⅲ類水為主。以錢塘江流域為例,該流域共有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22 個,其中杭州市8 個。隨著經濟的發展,該流域上游產業集中,重點企業達3 000 余家,尤其是化工、造紙、印染和養殖業廢水排放導致水體COD、氨氮指標高居不下,部分企業偷排、漏排,有治污設施也閑置不用,造成污染排放總量上升、隱患加劇。2013年錢塘江曾發生自來水異味事件,水源地保護形勢愈發嚴峻。除了水源地污染,杭州市的河道整治建設滯后也是制約水源地發展的重要原因。杭州是以水而聞名的國際旅游城市,具有江、河、湖、海、溪“五水共導”的獨特優勢,市內河道縱橫,水系豐富。但是目前全市470 條城市河道中半數以上未整治到位,多數河道水質為Ⅴ類,少數河道達Ⅵ類水以上,嚴重影響城市景觀,對水源地水質安全也產生了一定影響。
(1)水源存在先天缺陷。首先,供水水源類型單一。杭州市境內河網密布、水系發達,但城區內河水質普遍達不到飲用水源水質要求,自來水取水口集中在錢塘江和苕溪,是國內為數不多的以河道取水作為城市飲用水源供水的大城市。河道水源供水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水質不穩定、監管難度大,一旦發生流域突發水污染事件,將給市民生活生產帶來嚴重影響。其次,水源處于流域下游。杭州城區取水口都位于錢塘江和苕溪的下游河道。上游流域面積大、人口多、工業發達,化工、造紙、養殖等重污染企業多分布在沿江、沿河地區,嚴重威脅杭州市飲用水源安全。再次,錢塘江取水口還受到咸潮影響,苕溪取水口受到太湖水倒灌等威脅,水質情況復雜,不穩定。
(2)飲水工程建設滯后。一方面,優質供水系統建設進展緩慢。國內的上海、寧波都已經開展了優質飲用水供水系統建設,但杭州目前進展緩慢。在勘察尋找優質水源方面,除了探索千島湖飲水工程外,其他未有實質進展。另一方面,備用水源建設嚴重滯后。杭州主城區建設閑林水庫作為應急備用水源,但閑林水庫庫容有限,僅夠6 ~8 天使用,而蕭山湘湖備用水源、余杭三白潭備用水源蓄水量則更少,僅能滿足水廠3 ~4 天正常取水要求,且都需要靠錢塘江、苕溪補水,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飲用水的安全問題。
(3)水源安全隱患較多。首先,流域突發污染事件增多。2011年新安江苯酚泄露事件、苕溪水質異常事件導致部分水廠停水,產生的社會影響很大。隨著上游地區的高速發展,工業企業、畜禽養殖、交通污染等帶來的污染風險程度逐年增加。其次,水源地保護力度不夠。《杭州市生活飲用水源保護條例》規定飲用水源保護區分為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和二級保護區,還規定了相應區域的保護要求。但錢塘江取水口江段目前還是許多過往船舶的必經之地,水上交通對水源水質影響很大。雖然通過環境整治,兩岸環境面貌得到一定提升,但臟亂差現象依然存在,沿江房產項目開發強度過大,水源保護壓力增大。
(4)協同保護力度不夠。首先,水源保護上下游聯動機制不健全。浙江省內近1/3 的人口聚集在沿江兩岸,錢塘江、苕溪流域涉及沿線的很多市(縣),各地對水資源的保護意識還不統一,部分斷面水質較差。其次,生態補償機制沒有發揮更大的作用。生態補償機制實施后,能為均衡區域發展、優化產業空間發揮杠桿作用。但在錢塘江流域(包括新安江、蘭溪江、富春江),目前僅對安徽流入浙江區域啟動了生態補償工作,但由于沒有形成很好的考核、監管、補償工作體系,導致流域水質改善緩慢。
(1)探尋新源,加強管理。一是建立跨行政區域的水環境綜合管理機制。要對跨行政區域的水質達標形成交接管理制度,明確交接斷面的責任,從制度上規范各個行政區域的交接管理,以確保交界斷面的水質,形成全流域水環境治理“一盤棋”的格局,從而達到共同保護跨地市河流水質的目標。建議成立杭州市飲用水安全建設研究機構,探索新方法,引進新技術,多措并舉開展水源研究,比如千島湖引水工程、中型水庫、全市水廠聯網和直飲水供水建設等。二是重新規劃錢塘江上的取水口。將現有取水口位置上移,利用富春江上的沙洲島天然隔離,一側作為杭州市飲用水源地,一側作為富春江上的通航使用,對取水口側江面采取封閉管理,江面實行禁航。對保護區內的農戶采取補償搬遷,從而形成較穩定的飲用水源保護區域。三是加強備用水源和水源保護的應急體系建設。要盡快制定并完善水源地保護的應急預案,明確相應的組織指揮體系,確保發生突發事件時指揮有度、措施得力,切實保障群眾飲水安全。
(2)加快建設數據交互平臺。近期突發性水污染事件屢有發生,這對迅速準確地界定污染因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應加快建設終端監測智能化、數據交互智能化、運行維護智能化的數據交互平臺,從技術上保證水環境綜合管理機制的及時性和可靠性,使得流域內跨行政區域的交接斷面水質監控指標實時共享。對存在風險隱患的飲用水源,要提高監測頻次,及時掌握水質變化情況,在發生污染事故時迅速準確地監測和分析污染物種類、數量、來源和潛在危害,發揮其在飲用水源突發事件的預警、防控和應急處置上的強大作用。同時,市水利部門、環保部門要整合監測資源,實現信息互動與共享。要按照國家、省有關水污染防治條例規定,建立起水源地水質監測信息發布制度,定期將水源地上游水質監測情況向社會公布,自覺接受全社會的監督,形成分工有序、能力互補、分析及時的監測機制,充分發揮監測資源的綜合效益,提高飲用水質檢測標準和要求,保證讓杭州市民真正喝上放心水。
(3)推行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建立補償機制。一是由市環保部門推行主要污染物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從優化產業結構上起到倒逼作用,有效推動節能減排措施的落實。通過有償使用和交易手段調整錢塘江流域產業結構,從而促進全流域的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二是由市政府建立穩定的補償機制。有計劃地對飲用水源地保護區周圍的土地進行征用或租賃,改種水源涵養林木,并對水源保護區進行圍網隔離。市財政要將運轉管理資金列入年度預算,以確保及時到位。
(4)加快市內河道綜合整治步伐。杭州市內河道的污染源主要來自生活污水。市建設管理部門一方面采取河道清淤、加強排水口查漏補缺、深化雨污分流等多種手段杜絕生活污水對杭州市內河道的侵蝕;另一方面應采用生態、環保的施工技術開展河道的清淤疏浚工作,提高水體自凈能力,并加快對城東、三墩北區塊等污染較重區域的重點整治,提升河道整體防洪排澇能力。
(5)積極發揮民間組織作用。市政府應大力培育和支持民間環保力量,特別是在社會團體評估中獲得3A 以上的組織,發揮其在環境科普、環境輿情分析、整合社會資源等中的優勢作用。杭州市涉及飲用水源的重大工程建設項目應當在項目設計與實施中引入公眾參與環節,邀請民間環保組織參與聽證,并通過民間環保組織做好相關輿情分析工作,從而減少項目的社會風險。同時建議政府在一些河道管理和地方環境修復治理工作中,可以招標方式向民間組織購買服務。
(6)加大水資源保護宣傳教育和監管力度。水資源保護需要全社會成員的積極參與,市水利部門和城建部門應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加大對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水資源管理條例等的宣傳力度,強化全社會的水憂患意識和水法制意識,營造人人愛護珍惜水資源、關心重視飲用水安全的良好社會氛圍。與此同時,應加大監管力度,建立飲用水源保護“河段長”制度。明確錢塘江、苕溪等沿線各縣(市)書記為第一責任人,把每個縣(市)管轄河域分段,每一段有專人負責,將水源保護責任落實到具體人員,負責轄區內環境衛生的日常管理工作,清運河道沿岸垃圾,確保轄區無垃圾亂堆亂倒、污水直排、違法建房現象發生,確保出入境斷面水質保持一致,并將該項工作列入縣(市)重大事項進行定期督查,將督查情況進行通報。此外,還應在飲用水源保護區內外設立“飲用水源地保護區”界標,在重要位置設立警示牌,提高群眾對飲用水源地的保護意識。通過采取有獎舉報、設立環保監督員等多種形式,監督污染源的隨意排放,為保護飲用水源地再筑一道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