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蘭軍
(秦州區水土保持局,甘肅 天水 741000)
秦州區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成效及經驗
楊蘭軍
(秦州區水土保持局,甘肅 天水 741000)
坡改梯;生態林;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秦州區
甘肅天水市秦州區始終把發展水保產業作為改善生態環境、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舉措來抓。近年來,秦州區堅持以小流域定項目、以項目定產業、以業主帶農戶、以農戶促發展,把小流域治理與產業開發緊密結合起來,通過建設梯田、水保生態林,發展特色農業、生態旅游等措施,走產業化發展的路子,取得了較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天水市秦州區地處秦巴山區西秦嶺北部,屬黃土丘陵與隴南土石山區過渡地帶,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是天水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總面積2 442 km2,轄16個鄉鎮,總人口65.1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4.17萬人。區域內溝壑縱橫,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農業生產基礎薄弱,生產發展后勁不足,資源開發層次低,以糧食為主的農業經濟結構單一,土地利用率低,流域整體經濟效益低下。
自1989年以來,秦州區先后實施了“長治”一期、二期、三期、五期、七期工程,藉河示范區工程和中央財政預算內專項資金水土保持工程項目,累計完成綜合治理面積12.538萬hm2,其中坡改梯2.086萬hm2,栽植水保林3.777萬hm2、經果林2.019萬hm2,人工種草1.155萬hm2,實施封禁治理2.430萬hm2、保土耕作1.071萬hm2,興修農田道路678 km、各類小型水保攔蓄工程5 253處(座)。溫家溝、郭羅溝、三聯、寨子梁、堅山、華陰梁、閆家河、呂二溝、段家溝、唐家溝、韓家灣等11條小流域被水利部、財政部命名為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十百千”示范小流域。秦州區2001年被長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員會命名為“長治”工程樣板縣,2002年9月被黃河水利委員會評為黃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先進縣,2005年10月被甘肅省水利廳評為“長治”工程建設先進單位。
近年來,秦州區始終把發展水保產業作為改善生態環境、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舉措,堅持以小流域定項目、以項目定產業、以業主帶農戶、以農戶促發展,把小流域治理與產業開發緊密結合起來,收到了較好的綜合治理效果。
實踐證明,開展以坡改梯為主的基本農田建設可以穩步解決群眾的溫飽問題,為生態建設創造良好條件。截至2014年,全區梯田面積累計達到3.86萬hm2,3個鄉鎮實現了梯田化,全區的坡地土壤質量得到提高,田間道路使農田運輸效率提高30%。梯田使農民有了穩定的口糧田,促使農業發展走上了少種多產、優質高效的路子。
青杏溝小流域依托國債水土保持專項工程,堅持“高山封育、低山營造、陡坡退耕、緩坡整平、逢溝治理、路渠配套,整流域一次治理,全面達標”的治理方針,建成了“五大體系”,即以坡改梯為主的溫飽工程體系、以經果林為主的致富工程體系、以喬灌草為主的生態林網絡體系、以溝道治理為主的攔蓄工程體系和旱作科技支撐體系,共完成綜合治理面積1 728 hm2,其中完成梯田250 hm2,建成喬灌混交水保生態林基地433 hm2,栽植經濟林果311 hm2,種草67 hm2,封禁治理667 hm2,配套溝道治理工程105處,完成道路建設20 km,治理程度達到88.7%。流域內基本實現了“水保林沿梁高山戴帽、半坡優質梯田纏腰、水保工程密布溝壑、鄉村農路田間盤繞”的治理格局。
截至2014年底,秦州區水保生態林面積達到3.78萬hm2,建成水保生態林基地千畝(1 hm2=15畝)以上31處、萬畝以上4處,林草覆蓋率由19.8%提高到25.2%。以紅旗山示范項目區為例,在梁峁營造水保林帶43 hm2,荒山荒坡造林97.3 hm2,集中連片營造景觀林202.7 hm2,喬灌草結合綠化地坎、地埂233 hm2,栽植塔柏、刺柏、側柏等常綠喬木84萬株,區域內林草覆蓋率由治理前的3.4%提高到56.7%,基本實現了“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
同時,按照《天水市“四荒地”治理開發辦法》和《天水市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建立了“四荒地”治理開發優惠機制,大力推行“四荒地”拍賣、承包、租賃、股份社會合作等多種形式的治理,實行“誰承包、誰治理、誰受益”,堅持以物代補,重點傾斜,對開發“四荒地”的集體、單位和個人優先安排生產資料,優先進行技術服務,優先提供苗木補助,極大地調動了全社會參與治理“四荒地”的積極性。截至2014年,已開發“四荒地”面積9 562.4 hm2,其中拍賣2 000 hm2、承包4 562.4 hm2、股份合作1 666.7 hm2、租賃1 333.3 hm2。通過開發治理,全區部分已購買“四荒地”的農戶走上了致富路,涌現出了一批治理快、效益好的先進典型。
堅持突出特色、形成規模、注重質量、效益優先的原則,大力發展特色高效農業。按照立地條件、自然條件和社會發展情況,在城郊的藉口、太京、玉泉、皂郊等鄉鎮發展果園667 hm2;在中梁、藉口、秦嶺、關子等淺山干旱區鄉鎮發展中藥材3 333 hm2,發展優質蘋果1 000 hm2、優質大櫻桃333 hm2;在南北兩山退耕還林地套種中藥材300 hm2,在牡丹、關子、秦嶺、華歧等鄉鎮種植優質馬鈴薯6 666 hm2、優質早熟葵花467 hm2、胡蘿卜2 000 hm2。在娘娘壩、大門、秦嶺等鄉鎮積極實施林草間作等模式,大力發展畜牧養殖業和林產業。全區傳統產業和新型產業全面發展,產業基地規模不斷壯大,特色和優勢逐步顯現。
秦州區把水土保持工作與創建生態旅游區相結合,對南郭寺、齊壽山、木門道等旅游景區進行了大規模改造綠化。以南郭寺景區建設為例,制定了土地合理流轉、招商引資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廣泛吸引社會資金8 000多萬元,完成了揚程240 m、日供水480 m3的提灌和中下部供水系統,沿途建成3座蓄水量320 m3的蓄水池和8個小區高位控制水池,鋪設管線 8 400 m,興修機動車道14.7 km。栽植云杉、雪松、櫻花、薔薇等各種園林綠化樹種和花卉65個種類80余萬株,綠化率達到82%以上。
1999年,秦州區政府租賃土地38.7 hm2建成北山苗圃,配套完善灌溉系統,建成提灌工程1處,大口徑機井1眼, 3座蓄水池總容積4 000 m3,建成高效日光節能育苗溫室20座,苗木組培快速繁育中心1處。2001年,又建成了占地面積3.6 hm2的太京苗圃。兩個苗圃在大力培育鄉土樹種的同時,積極引進繁育薄皮核桃、大櫻桃、凱特杏等18個經濟林果品種,雪柏、撒金柏、合歡等19個園林樹種,杜仲、連翹等10余種藥用植物,年出圃各類苗木760余萬株,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
為發展壯大水利水保第三產業,秦州區水利水保部門充分挖掘地理和生態環境優勢,利用北山苗圃和太京苗圃的空閑場地,分別建成嘉秀莊園和碧水山莊兩處集餐飲、休閑、娛樂、文體、觀光為一體的綜合農家樂,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在利用現有水保基礎設施發展水保第三產業方面邁出了積極探索的一步。
汪川鎮在“長治”工程實施建設過程中,除種植小麥、玉米、馬鈴薯等農作物外,發展草地650 hm2,大量種植紫花苜蓿、紅豆草、箭舌豌豆等豆料牧草,促進了養豬業的快速發展。到2013年,全鎮豬飼養量達到1.8萬頭,出欄1.3萬頭,發展規模養豬戶280戶。柳林村在爭取到市婦聯項目資金5萬元的基礎上,采取股份制經營形式,集資30萬元,把閑置多年的8 hm2魚塘重新改建投入生產。天水鎮在后溝和緱家溝兩條流域種植紫花苜蓿86.7 hm2,飼養大家畜1 000多頭,帶動了流域內的畜牧業發展。
天水市秦州區在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中,把水土保持流域治理與產業開發緊密結合起來,以流域定項目、以項目定產業、以業主帶農戶、以農戶促發展,通過興修梯田、建設林果業、發展特色農業等措施,使流域內呈現出山清水秀、村美人富的生態和諧新景象,這對推動全區乃至全市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持續深入開展具有積極的作用。
(責任編輯 王 琦)
S157.2
C
1000-0941(2015)07-0064-02
楊蘭軍(1979—),男,甘肅天水市人,工程師,學士,從事水土保持技術工作。
2015-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