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學雷
(寧鄉縣水土保持預防監督局,湖南 寧鄉410600)
(責任編輯 張培虎)
寧鄉縣地處湘東偏北的洞庭湖南緣,東與長沙市區為鄰,南接湘潭,西與婁底、安化交界,北與益陽毗鄰,東西跨度88 km,南北長69 km,總面積2 906 km2,屬雪峰山余脈向東北濱湖平原過渡地帶,境內地貌為山地、丘崗、平原,整個地勢由西向東呈階梯狀逐漸傾斜。
寧鄉縣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6.8 ℃,年均無霜期274 d,年均日照時數1 739.2 h,年均降水量1 358.3 mm,水資源豐富,境內有溈、烏、楚、靳4 條主要河流和3 座大、中型水庫,其中黃材水庫為全國三大土壩水利工程之一。
寧鄉縣交通發達,縣城距長沙黃花國際機場60 km,石長鐵路、長常高速、319 國道橫貫東西,洛湛鐵路連通南北,S206、S208、S209 和S311 四條省道貫穿縣境。
寧鄉縣現有人口132 萬人,轄33 個鄉鎮,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被世界考古界譽為“南中國青銅文化中心”。該縣自然資源豐富,是全國著名的“魚米之鄉”“生豬之鄉”“茶葉之鄉”“溫泉之鄉”。縣域經濟較為發達,綜合實力位居湖南省前列、全國第68 位。隨著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教育、通信、電力、交通、醫療等事業穩步推進,社會大局穩定。
溈山項目區位于寧鄉西部,涉及溈山、黃材2 個鄉鎮29 個行政村的401 個村民小組,土地總面積255.35 km2,人口6.6 萬人,治理前有水土流失面積64 km2,占總面積的25.1%。項目建設自2009年10月開始至2012年4月結束,共對項目區6 條小流域進行了治理,完成治理面積43.159 km2。
2008年10月14日,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在北京組織召開了《2009—2011年國家農業綜合開發水土保持項目湖南省寧鄉縣溈山項目區可行性研究報告》的審查會,后以水利部水保〔2008〕583 號文對該報告進行了批復。
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4 315.9 hm2,其中坡改梯15.3 hm2,水土保持林440.93 hm2,經果林337.97 hm2,封禁治理3 521.7 hm2;修建小型水利水保工程130 處,其中蓄水池6 口、排灌溝渠15 處(13 km)、山塘48 口、谷坊16 座、攔沙壩18 座、沉沙池19 口,護岸工程6 處,生產道路2 條。
項目實際完成投資878.7 萬元,其中中央財政資金480 萬元,省級財政資金184 萬元,市級財政資金17.5 萬元,縣級財政資金22.5 萬元,項目區自籌及群眾投勞折資174.7 萬元。
項目實施過程中嚴格貫徹執行《國家農業綜合開發水土保持項目管理實施細則》《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和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湖南省農業綜合開發水土保持項目建設管理辦法》等相關規定,在工程實施過程中嚴格執行項目法人制,工程質量監理、監督制,資金報賬制,合同管理制,項目公示制,群眾投勞承諾制,工程檢查驗收制等,并對工程資料進行了歸檔管理。
項目區3年累計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43.16 km2,其中新造水保林、經果林面積778.9 hm2,主栽品種為當地群眾喜歡和支持的油茶、茶樹、大葉樟等鄉土樹種。將坡耕地調整成林果園,植被覆蓋率從治理前的37%增加到治理后的42%。經3年封育治理,項目區植被郁閉度迅速提高,生態效益十分明顯。
項目實施的3年間修建小河壩、山塘、溝渠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130 處。通過山塘固堤擴容增蓄、溝渠清淤護砌暢通、河壩修堤保水蓄水等工程措施,夯實了水利基礎,增強了項目區農田抗旱防澇能力。工程的修建使367 hm2農田旱澇保收,群眾十分滿意,社會效益得到體現。
溈山項目區林果園建設和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設經濟效益顯著。開發建設的33.3 hm2同慶茶園在2013年就已產生效益,產值可達6 萬元/hm2,年實現經濟效益近200 萬元;工程措施使367 hm2農田增產糧食30 萬kg,增加經濟效益60 萬元。
省、市、縣業務主管部門和財政部門領導對項目建設十分重視,先后10 多次親赴項目區建設現場進行督查??h人民政府成立了溈山項目區實施領導小組,制定了資金落實、項目進度、工程質量、管護措施等目標和責任,并對項目建設提出了很多寶貴意見和建議。
從深度與廣度上注重宣傳發動,增強干部群眾的水土保持意識。一是在項目前期深入鄉(鎮)政府、村委會、村民家中進行宣傳,并召開動員會,講解國家農發水保項目相關政策及其實施的重要意義;二是在項目區顯要位置設立了56 塊固定宣傳牌,書寫7 800 m2的墻體宣傳標語,并出動流動宣傳車9 臺次,發放宣傳手冊1 000 多份。上述措施,充分調動了項目區群眾參與項目建設的積極性,他們踴躍投工投勞,積極參與建后管護,投勞折資達174.7 萬元。
在項目建設中注重科學性和合理性,科學配置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治理與開發相結合,達到了改善生態環境、增加農民收入的目的,改善了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松溪小流域井沖村,原溝渠長久失修,淤塞嚴重,旱不能灌,澇不能排,稍遇洪水,就淹沒公路、農田,當地群眾怨聲載道,苦不堪言。2011年,寧鄉縣水土保持預防監督局組織設計、施工人員深入現場,高標準修繕后達到了旱能灌、澇能排。在植物措施配置上,結合產業結構調整,重點考慮了茶樹、油茶及果園的開發,規模開發了同慶村有機茶園33.3 hm2、雙龍潭奈李園13.3 hm2、松溪油茶林基地26.6 hm2,取得了較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強化項目建設規范化、制度化,避免了工程建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在整個項目實施過程中,嚴把設計關、施工關、苗木采購關、質量監督關、檢查驗收關、資金管理關,確保項目建設嚴格按照農發水保項目的各類管理制度執行到位,保質保量按計劃完成了治理任務,治理成效顯著。通過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設,夯實了農村水利基礎,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塅溪小流域4 座攔沙壩解決了2 個村4 個組500 多人出行需繞道的困難,同時解決了4 個組26.6 hm2水田的灌溉問題。松溪小流域護岸工程保證了井沖、塅溪2 個村2 000多人的出入平安。據分析,項目區生物、工程措施年增加蓄水468.99 萬m3,有效解決了244.5 hm2農田的灌溉問題,每年可減少土壤流失量11.97 萬t。
治理項目完工后,寧鄉縣水土保持預防監督局要求項目受益村切實重視建管工作,制訂管護方案,落實管護人員,并對治理成果及管護工作進行跟蹤服務。目前已對項目區連片規模開發的經果林、水保林進行了招商引資,引進了專業大戶并成立了專業合作社,強化了建后管護力度,確保了資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