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通過對土壤和肥料研究分析,驗證了土壤和肥料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深遠意義和重要性,同時指出存在的問題,希望通過本文能夠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關鍵詞:土壤;肥料;可持續農業
中圖分類號: S-03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 ? ? ? ? ? ? DOI編號: ? 10.14025/j.cnki.jlny.2015.01.050
俗語說得好:“萬物土中生,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通過這句話不難體會到土壤和肥料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性。糧食作為立國之本,不單單要重視糧食生產還要注意糧食安全,土壤和肥料是保證糧食安全和人們生存的最基本條件。土壤的合理施肥和培肥有利于農業可持續發展,也關系到農業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1土壤和肥料對可持續農業發展的作用
可持續農業發展的基礎在于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以保證持續增長的生產率,提高與保持土壤肥力,持續協調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自然環境為目標,同時以高產、高效和共同富裕為最終目的。采用先進的農業技術和傳統農藝相結合的方式來促進農業可持續的發展,從而步入集約化可持續發展之路。
土壤和肥料作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是重要的農業資源和農業生產基礎。肥料作為農業生產中重要的生產資料,是保證高產的基礎。整個農業體系中,提高土地的肥力不僅是發展的基礎更是維護各種關系的關鍵。我國人均耕地較少,要解決糧食問題,就要想辦法提高糧食的單產量。但我國耕地肥沃程度分布不均,其中,中低產耕地占總耕地的58%,耕地養分不足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再加上施肥技術相對落后,肥料的利用率過低制約了作物產量的提高。所以,持續培肥土壤和合理施肥是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土壤和肥料在農業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占有主導地位。土壤作為農業最基本的生產資料,是各類農作物生長發育的場地。土壤起著營養庫、養分轉化和循環、雨水涵養,穩定和緩沖環境的作用。同時,土壤還能持續供給農作物所需求的各種元素,充分保證了農產品的質量和產量。土壤養分是土壤肥力重要的物質基礎,而肥料卻是土壤養分重要的來源之一,因此,肥料便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另一個基礎,既物質基礎。通過研究表明,科學合理地施用肥料能夠增加農作物的產量,改善農作物產品品質,提高農作物抗災害的能力。
2 土壤肥料利用存在的問題
隨著農業生產水平與復種指數的不斷提高,農民在施用肥料的時候都忽視了有機肥,而過于依賴化肥,導致耕地質量不斷下降。土壤基礎肥力與上世紀80年代相比明顯下降,土壤緩沖能力也隨之下降,同時,各類環境污染也在不斷加劇,致使我國大部分耕地缺乏氮、磷、鉀、中微量元素等。
耕地退化、流失、污染等問題日益嚴重,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我國每年減少近82萬平方千米的耕地。自2006年以來到現在,我國耕地面積已經縮減到1.22億公頃接近了1.2億公頃的耕地警戒線。我國目前的耕地面積很難合理解決糧食問題,土地的承載力已經到達了極限。是否能保護好現有耕地,將直接影響農業發展的趨勢。
目前,還面臨著化肥十分短缺的問題,相反有機肥料卻被白白浪費掉。當積極增加化肥投入并取得顯著成績的時候,又不得不面對化肥資源短缺的問題。農作物需要的氮磷鉀元素,主要來源于不可再生資源,可以說是越用越少,而且還存在著分布不均勻、無法滿足日益增長市場需求問題。另一方面,我國農村的養殖產業日益壯大,產生的畜禽糞便等有機肥料數量越來越大,但是沒有得到統一的管理,造成了很大的資源浪費,不但給當地環境造成了污染還讓大量有機肥料養分流失。
3 解決對策
增加施用有機肥料,對土壤進行培肥。簡單說就是對耕地進行保育工作,主要提高土壤均衡供應養分的綜合能力,充分增加農作物體系中物質和能量循環的容量和強度。在貧瘠的土壤上施用有機肥,建立起良好的有機和無機結合科學施肥觀念。做到根據土壤和所種植的農作物進行施肥,提高土壤均衡供給養分的綜合能力。
大力推進科技興農戰略,投入資金研發新型化肥,改進目前落后的施肥技術。以緩控釋肥料為代表的新型肥料,其養分釋放與農作物吸收同步進行,一次施肥可以滿足農作物整個生長期的基本需求,有效減少肥料損失、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不會對環境產生污染,是未來肥料產業重要的發展方向之一。利用3S技術對農田養分進行準確管理和精細施肥,按照田間每一單元的具體情況,進行相應的調整并施入適當肥料。減少不必要的浪費,這樣不僅增加了農作物產品的收入,還保護了耕地環境。
近年來,農業專家提出了“養分資源綜合管理”的概念,已經初步建立起了養分資源綜合管理理論與技術體系。同時,鼓勵和推動土壤肥力情況的監測工作。借助科學技術包括信息、數據庫、互聯網技術等,建成一個全國性的土壤肥料信息交流和管理系統。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糧食安全和農產品安全環境,加快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進程。
作者簡介:康健琦,大專學歷,公主嶺市懷德鎮農業技術推廣站,農藝師,研究方向:農業技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