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羽

去年“玉林狗肉節”曾惹得輿論場一片塵土飛揚,幾乎一夜間,“玉林”因狗肉節之名紅遍大江南北,不想今年“狗肉節”更勝往年。無論從關注的人群之廣——明星、公知大V紛紛站隊,還是矛盾之尖銳——甚至新華社與新華每日電訊都打起了“嘴仗”,大有去年紛爭升級版、擴大版的態勢。
愛狗人士與吃狗人士從隔空喊話、拉橫幅到比拼行為藝術,直至上演“全武行”,雙方沖突的無限升級,不能不令人擔憂:今年如此,明年又當如何?
從雙方辯論看,基本還停留在“雞同鴨講”的層面。愛狗者以狗通人性、悲憫生命為由;食狗者則以狗屬牲畜、人權自由、文化傳統為據,就仿佛某甲說下雨不能外出辦事,某乙卻說有利于莊稼生長,不禁令旁觀者納悶:不在一個價值取向里,如何較真出一個是非對錯?
反對 吃狗有理
在很多吃狗人士看來,愛狗人士的救狗行動完全是“橫刀奪愛”,不可理喻。
6月9日,《瀟湘晨報》發表知名評論人堂吉偉德的評論,對愛狗人士干預玉林人吃狗習俗進行抨擊:“客觀說來,你可以不吃狗肉,但請你不要影響別人吃狗肉。你有你的選擇,我有我的訴求,兩者之間應并向而行而不是相向交叉。然而,在所謂的正義的旗幟和道德的口號之下,一切權利行為都悄然過界,用一種非正當的方式和非正常的手段,表達著自己的訴求,這或許正是我們社會不成熟的注腳之一。”作者質疑稱,“一者,如果狗肉的來源合法,狗的品質和安全能夠得到保障,不違反法律規定的動物保護要件,狗肉節何以不能正當開展?二者,狗肉與牛肉、豬肉一樣都不過是普通的肉食產品,何以要單獨排除成為特殊?三者,吃不吃是一回事,怎么吃又是另一回事,兩者不能出現次序顛倒,否則就會本末倒置,無疑達到基本的權利尊重。”
22日,另一家一線媒體《京華時報》也發表評論,呼吁尊重人們吃狗肉的自由權益,“愛狗人士挾金華‘湖頭狗肉節取締之勝,而對‘玉林狗肉節正面追擊。但既忽視了習俗強大的慣性,又拘泥于局部的每狗必救,從而授人以柄,面臨商家‘虐狗要價卻救不勝救的窘境,而狗也反受其‘愛之累。玉林狗肉節本是民間自發形成,事實上,吃狗肉之風在多地同樣盛行,比如廣西南寧、廣東、貴州、江蘇徐州。然而,即便昨天玉林狗肉熱銷,銷量仍遠少于豬肉和其他肉制品。本可淡化處之,卻形成今年狗肉節大熱,這多少是對愛狗人士過激行為的逆反。”
24日《太原晚報》發表評論稱,“愛狗人士形成大規模的抗議活動,由愛狗引起的不吃狗肉、不殺狗的倡議,到制止吃狗肉、殺狗、賣狗肉,再到買狗、公然與相關群眾產生沖突,不僅放大了個人權利,也演變成了對公民權利的侵犯。這樣的行為,很容易激起公眾的強烈質疑與不滿。倡導不吃狗肉是道德、輿論層面的事,吃狗肉、賣狗肉并不違法,不能咄咄逼人。”
評論人孫嘉奎將“食狗之爭”歸結為文化之爭,他認為“很多人,特別是西方人認為狗是人的朋友,吃狗肉特別殘忍,這也無可厚非,但是很多其他的動物也是人類的朋友呀,為什么不禁止吃它們呢?特別是中國這個多民族的國度里,這個民族不吃雞肉,那個民族不吃羊肉,假如都互不相讓,那么我們只能吃素了!”進而,孫評論道,“吃不吃狗肉說到底是文化入侵的結果。如今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化,在吸取了國外精華的時候,很多糟粕的文化也隨之入侵而來。西方文化世界里,吃狗肉是一種禁忌,但是他不吃狗肉也容不得別人吃狗肉,把這種意識強加于愛食狗肉者身上,也是一種霸權主義。假如中國國力足夠強大,中國文化也會風靡世界,那么或許世界也會跟著中國的文化腳步前進。”
贊成 愛狗無錯
針對很多人以傳統習俗為由袒護吃狗肉,6月17日,一線媒體《法制日報》以違背文明進步對狗肉節進行炮轟:“法律并不禁止食用狗肉,作為一種民俗,存在也無可厚非。但狗肉節,錯在過分強調拉動地方經濟,錯在過度的包裝和渲染,錯在忽視了其產生的負面的社會效應。在輿論反對之聲鵲起之時,又沒有及時調整,轉變策略,而是一味辯解甚至無視輿論存在。這樣一來,反而將多年苦心付諸東流,地上變地下,經濟損失和城市形象的損失都難以估量。玉林狗肉節的存廢,是一個非常好的例證,它告訴人們,地方政府在尋找經濟增長點的時候,切不可忽略文明發展的潮流與方向,不可忽視社會文明意識的進程,不可忽視公眾的情感,不可為一己之利而惹眾怒。當然,它也從另一個角度提醒著人們,中國確實需要一部切實可行的《動物保護法》了。”
隨后《中國青年報》發表評論《狗肉節爭議的焦點是“節”而不是“狗”》進行呼應,同時質疑稱:“那些滿大街滿柜臺形狀各異、面目猙獰的死狗,確實令人恐怖。沒有經過檢疫,沒有規范處理,其食用是否足夠安全?但為此建立起狗的屠宰、檢疫、加工、處理的生產線,可能性又有多大?所以,即使從食狗者自身的安全考慮,也該有所節制。”
同一日,新華社發表記者署名評論《改變世界,從緩慢抬升底線開始》,力挺“愛狗者行動”,與先前抨擊“愛狗行動”的《新華每日電訊》唱起反調,“如果找不到底線,我們就容易落入邏輯怪圈。找到真正的底線,目標和步驟就會清晰起來:更多的社區行動,勸導人們不要遺棄;更多的反虐殺活動,讓商販至少不要‘用叉子將狗挑在空中……這些事兒,意義大,阻力小,對他人的‘合法利益不傷筋動骨,卻能幫我們不斷尋得中立者乃至食狗屠狗者的支持。是的,這不是我們的終極目標。但移風易俗這種事,就像朝山巔推動巨石,每一寸移動都有意義,搞快了反而砸到自己。緩慢抬升底線,是我們最要做、最可做的事。”
25日,《中國青年報》再發評論《拒吃狗肉為何難以達成共識》,“在相當多的農民還需要靠養狗賣狗貼補家用的現實狀況下,讓他們接受諸如‘伴侶動物這樣的概念,確實有些超前。但超前并不等于不應該傳播和推動。在物資匱乏的年代,人們為了生存什么都吃,但如今不吃野生動物、不虐待動物、要吃經過安全檢疫的肉類就已成為民眾共識。這些共識的達成,是人們在經歷了生態危機、食品安全危機等一次次教訓后,有了共同的認知基礎才逐漸形成的。”endprint
中立 文明社會更需寬容
面對雙方爭執的不可開交,一些中立評論采取“各打一板”的方式,希望為這起似乎沒有結果的辯論畫上句號。
16日,《解放日報》評論呼吁,“食與禁食各執一詞,難解難分。激烈論戰形成了巨大的社會影響,而達成共識才應該是論戰的最終目標。在不違反法律這一底線的前提下,論戰雙方應該結束無謂的爭吵,相互尊重、相互諒解,多些理性的聲音。一方面。民間愛好要講求與時代發展同步,堅持科學合理性;另一方面,傳播文明理念也不能簡單粗暴,需要‘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贏得人心,方能贏得認可、改變行為。”
23日,《人民日報》刊發評論,被認為是“主流聲音”對狗肉節的定性:“套用物理學中‘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說法,狗目前具備伴侶動物和食材的二象性。二象性和‘半拉人,出發前提不一樣,有不同認知乃至觀點沖突在所難免。可是,我愛及其類,并立志傳播‘狗是伴侶動物理念,難道不行嗎?行。但要注意路徑。應該學習弘一法師和豐子愷,沒見兩位高賢堵過人家葷菜館子。辦愛狗基金會,收養流浪狗,多好啊;玉林辦狗肉節,我們可以找地方辦‘不吃狗肉節,各自主張嘛!莫小瞧平和堅韌的力量,假以時日,真的形成了廣泛的民意基礎,禁食狗進入立法程序,也未可知。當然,目前已經形成共識的地方,比如不可虐殺、不可盜殺、不可當街屠宰、要有動物檢疫等等,該堅持的,要堅決堅持。”
相比很多中立評論高舉理性大旗的“耐心說服”,媒體人西坡另辟蹊徑,站在爭論者角度,以吸引“沉默的大多數”為由,呼喚雙方冷靜對話,“未來中國主流社會是否會建立吃狗肉的禁忌,現在尚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反對和擁護吃狗肉者都有權表達自己的主張,就現在看,他們也很難完全說服對方,而激烈反對吃狗肉者與‘誓死捍衛吃狗肉的在人群中也都是少數,大多數國人的態度是無可無不可。而這‘沉默的大多數恰恰是兩派最該爭取的。……中間派會倒向哪邊,跟兩派的表現有直接關系,誰的極端舉動都可能將中間派甚至隊友推向另一方。”
多元社會的特征是思想多元化,觀點多元化。此次狗肉節之爭真正令人擔憂的,并非愛狗吃狗之爭,而是非要抹殺異己的偏執。在爭論之中,我們看到,抨擊對方“不道德”的大棒逾越了理性,擊穿了人格,歸根結底,“食狗”之爭更像道德之爭,只要自居了道德制高點,就似乎掌握了裁判權,對對方再粗暴的裁決都自覺“天經地義”。原本可以“妥協共贏”的對話變成了兩敗俱傷的生死決。
某種程度上,狗肉節就像一個火藥桶,如果不能化解拒絕寬容、拒絕傾聽的“火藥”,即使這一輪紛爭休止,恐怕還會在新的火藥桶一觸即發。
@黃貫中:若不吃狗肉就是“狗粉”,那不吃米的是“米粉”?不吃蟹的是“蟹粉”?不吃屎的是“屎粉”?各位“人粉”請尊重獵頭族(編者注:專門割人頭的亞馬遜一帶食人族)的千年文化!
@羅玉鳳:因為自己愛狗,就不準他人吃狗肉,這是赤裸裸的精神侵略。不要只為自己喜歡的動物說話,實行動物種族主義,你的狗再好,它也沒法穿上衣服變成人。人是社會的人,一旦離開人類社會,你將失去工作,寸步難行。無錢養活你和你的狗,所以人權大于狗權。支持6·21玉林狗肉節!
@旅者志:我不吃狗肉,但我不會去抨擊吃狗肉的人;我不買皮草,我也不會去制止別人穿皮草;我不是gay,可我對同性戀者毫不反感。成人世界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你可以自我約束,大力倡導自己認為對的東西,但你無權站在自己立場上,去強求他人甚至攻擊他人。希望大家都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樸抱一:在韓國,“吃狗肉”的陣營欲將狗肉漢堡、狗肉泡菜推向國際;“保護動物”的陣營裝狗扮屠夫推行動物保護理念。政府通過限制“過激”抗議等措施緩和這場狗肉戰爭的矛盾,使得雙方能夠各自溫和地保衛“吃狗肉”和“保護動物”的權利。
@Someone_In_HUST:不論支持還是反對,謠言總是謠言。漢文化有吃狗肉傳統,“六畜”包含了狗,俗話“仗義每多屠狗輩”說明屠賣狗肉與屠賣豬肉一樣是一種職業。
@晨旅之歌:“狗肉節”炒得沸沸揚揚,玉林人更是被人罵成血腥、野蠻。玉林人的我不得不說,不是所有玉林人都吃狗肉,吃狗肉不代表沒有愛心。我家曾養過狗,13年;養過貓,9年;養過牛,10年。它們是家庭成員,我們一個表情,一個動作,它們都能領會。我理解食狗與護狗之人!對罵互黑,沒有用,要的是尊重與包容!
@葉一18K:很多明星拿蛇皮包包、穿貂皮大衣、腳踩鱷魚皮皮衣皮鞋,反對別人吃狗肉,呵呵,神一樣的邏輯啊!
@錦州太和網安:在歐洲,吃狗肉被普遍視為禁忌,瑞士是歐洲唯一大規模吃肉狗的國家;亞洲一些國家有吃狗肉傳統,在韓國,狗肉被許多人視為夏日佳肴,日本歷史上吃狗肉一度盛行,因頒布禁令而式微;在美國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等地,從古至今狗都被視作緊急食物來源。
@后現代主義美女: 我不太接受吃狗肉,但知道改變不了,所以,只是反對偷狗去吃的和虐殺、虐狗!大部分狗性情溫順,有人說狗咬生人就該殺,其實這就像人,有人也性情殘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