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尚勤
前一段,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發來郵件,希望推薦博士生參加他們主辦的“大數據與文化生產”第五屆國際博士生論壇。我的學生何蕓題為《大數據時代文化生產的價值堅守》的應征論文被錄用。何蕓將稿子發給我希望提出修改意見。
何文的主要觀點是:文化生產的終極價值應當是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這一終極價值被消解的后果將導致人的異化。在大數據時代,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甚至人的思維方式都發生了重大的變革,它的進步意義毋庸置疑。然而,當大數據技術全面深入文化生產領域,特別是依賴需求預測技術指導文化生產時,不免令人產生關于文化生產的價值隱憂。本文在對大數據時代文化生產的機制進行建模分析的基礎上,指出大數據語境下文化生產的實質仍然是以利潤最大化為目的的商業操控。若不加以匡正,文化消費主義的盛行和工具理性的獨裁兩個主要因素將逐漸消解文化生產的終極價值,導致人的異化。為此,我們應當處理好作為手段的人與作為目的的人、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這兩對范疇之間的關系,促使人的異化最終走向人的全面自由發展。
我給何回信如后:
問題抓得很準,論述得也不錯,可先提供給北大。有幾個問題,有必要進一步作深入探討。
一是文化產品的特殊屬性問題。盡管文中已涉及,但未對文化產品與其他消費品的屬性進行比較。比較的意義在于,可以對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向進行反思。對于文化,哪些是可以產業化的、哪些是不能產業化的?哪些是要政府擔起責任的、哪些是要靠文化產品生產者良知的?文化產品生產如何分類,是以產業門類、還是以產業鏈的上下游?還可以研究一些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成功結合的案例,并分析其成功在更廣泛意義上來看有無必然性。
二是需要從更大視野反思技術主義和工具理性給人類帶來的危害。伴隨現代化進程,在帶來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人的異化問題愈來愈嚴重。幾百年來,整個世界的文化是由西方文化主導的,而西方思維方式的特點是解析思維、非此即彼。中世紀是過度崇拜神,導致人性壓抑;文藝復興后又過度崇拜人,把人的個性解放、人的無所不能給放大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最終導致人成為物欲和技術的奴隸。怎么辦呢?應從中國文化中去找,去深刻理會天人合一、中和思想的智慧光芒及對當今時代的意義。
有了以上的思考,就可以再回過頭去考慮如何解決大數據時代文化生產的價值堅守問題。大數據技術對文化發展是個“雙面刃”,人們普遍的思維方式是“興利除弊”,但在“文化產業”的視域下考慮問題,或許這只能是美好的主觀愿望。因為資本的力量太強大了,一旦將文化統統產業化,必然要走向一條不歸之路。因而還必須跳出來,到更大的文化發展視野中去尋找答案。至于具體對策,除了強調文化產品生產者的社會責任,政府的責任和政策引導是至關重要的。
之所以把這封師生之間的學術通信在專欄中發出來,是因為在當下的文化產業化浪潮中,一些人已經走得太遠了,以至于忘了當初為什么而出發。就算是提個醒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