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河市政府
2014年我省提出:突出發展“六型農業”(效益型農業、規模型農業、特色型農業、生態型農業、安全型農業、智慧型農業)為吉林科學發展提供有力支撐。蛟河市從“六型農業”入手,加強農業產業化水平、特色產業開發、農機化水平以及提升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等抓好各項現代農業發展政策措施的組織落實,促進了蛟河市現代農業穩步發展。
一、發展規模型農業,提升組織化生產程度。蛟河市發展規模型農業的優勢和潛力很大,耕地條件好,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不斷完善,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逐年提升。2013年土地流轉面積達到7158公頃,比2011年5796公頃,增加了23.5%;累計成立家庭農場51個,比上年新增加17個;累計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445個,比2011年增加331個;2013年農機保有量達到60415臺套,比2011年48760臺套增加11655臺套,農機總動力達到51.1萬千瓦,綜合農機化水平達到63%以上。
二、發展效益型農業,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以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為重點,積極扶持發展農業產業化生產經營企業,發展“龍型經濟”和“樹形經濟”,在更高層次上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培植稅源型、就業型、增收型農業產業體系。重點發展省和吉林市級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充分發揮企業,特別是龍頭企業在發展效益農業中的牽引機和主力軍作用。蛟河市現有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4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8戶,市級龍頭企業16戶。上半年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銷售收入預計完成65億元,同比增長38%。推薦吉林市金地牧業有限公司、吉林市鴻麟食品有限公司、蛟河市鑫源食品有限公司、蛟河市嘉信糧業有限公司等4戶企業申報吉林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組織申報全國綠色食品原料(黑木耳)生產標準化基地和黑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黑木耳無公害認證。龍頭企業的不斷壯大,拉動了蛟河市黑木耳、甜粘玉米、中藥材、煙葉、生豬、肉牛等產業的快速發展。
三、發展特色型農業,完善多元化農業產業體系。在確保糧食穩產的基礎上,蛟河市立足于長白山區位和資源優勢,按照“精品、生態、科技、示范”的工作思路,積極探索現代農業、生態農業發展的有效途徑,大力培育優勢產業。全市黑木耳規范化種植達到7.52億袋,中草藥種植面積達到2840公頃,其中園參發展面積達到334公頃。煙葉種植面積達到1211公頃,山野菜種植面積達到200多公頃,棚膜蔬菜面積達到2930畝。全市建成特色產業專業村屯74個,產業園區39個。
四、發展生態型農業,實現農業和生態的共生共贏。建立完善農業生態環境補償制度,形成有利于保護耕地、水域、草原等資源的激勵機制,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農業發展模式。推廣生物防治病蟲害、高效施肥方法、低毒農藥等生態技術,有效降低農殘藥殘,減少環境污染。落實測土配方施肥、玉米螟生物防治和農區統一滅鼠等3項重大農業技術,推廣面積145萬畝。其中,測土配方施肥50萬畝、玉米螟生物防治50萬畝、農區統一滅鼠45萬畝。
五、發展安全型農業,實施品牌開發戰略。打好農產品“三品一標”牌、“知名品牌”和“安全牌”三張王牌,把農產品品牌建設貫穿于農業生產經營管理的全過程,做到以品牌保品質、以品質保安全,把蛟河市打造成為農產品安全市、食源性安全食品基地市。突出發展綠色、有機、無公害種養業的發展。逐步完善農產品質量全程標準體系、認證體系、檢測體系、監管體系和追溯體系,實現從源頭到終端的全程監管。在產業化經營中,牢固樹立品牌意識,通過品牌提高市場占有份額。依托棚膜經濟,推廣標準化栽培技術,建立了2個蔬菜無公害生產基地;依托食用菌基地鎮建設,在黃松甸鎮建立了1個國家級黑木耳標準化示范基地,黃松甸黑木耳已列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長白山酒業集團生產的系列山葡萄酒已獲得吉林省著名商標。通過實施品牌開發戰略,蛟河市農產品質量明顯提升,市場占有率逐年加大。搞好農產品重金屬污染普查工作,完成了42個重點重金屬普查點位的調查工作。
六、發展智慧型農業,推進農業信息化。蛟河市加強農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擴大覆蓋面,打造綜合服務平臺,提供多樣化服務。建立村級信息服務站246個,2011年,蛟河市被確定為全省10個農業電子商務試點市之一,是吉林地區唯一試點市。在村級信息服務站中遴選出50家作為農村綜合信息服務站,開展農業電子商務工作。三年來利用農業電子商務平臺共銷售化肥1222.55噸。利用“12582農信通”和“12316新農村熱線”為農民提供農業信息專家咨詢服務。
今后蛟河市將緊緊圍繞推進“六型農業”發展,強化政策支持,抓好資金落實,搞好金融服務,把現代農業建設推向新的歷史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