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敏花


課堂觀察是一種研究的方法,是一種工作的流程,是一種合作的方式。課堂觀察的角度有很多,平時使用最多的觀察角度應該是教師對課堂把握的觀察。那么如何在信息技術課上有效展開課堂觀察?觀察的側重點在哪里?筆者認為這個取決于信息技術課程的特殊性。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課目相比,具有專業性強的特點,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學生掌握一種學習的方法、思考的能力、興趣的培養,因此,相比與其他課,學生在信息技術課上的個性、愛好、能力會更明顯的展示出來。在信息技術課程上進行課堂觀察,筆者認為可以定位在觀察學生活動上,從學生的反應和收獲來尋求課程教學的突破點;從學生的表現來推斷教師教學環節設置的科學、合理性。
一、課堂觀察的定義和意義
課堂觀察,一般常見的定義是:“指研究者或觀察者帶著明確的目的,憑借自身感官(如眼睛、耳朵等)以及有關輔助工具(觀察表、錄音錄像設備等)、直接或間接(主要是直接)從課堂情境中收集資料,并依據資料做相應研究的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
課堂觀察的起點和終點都在于課堂效能的提高。新課程的實施,將課堂的“教”轉變為“學”,這一個轉變,讓學生成為了課堂主體,課堂觀察的側重點也要相應得改變。課堂觀察要關注學生是如何學習的、會不會學習、學的怎么樣、哪些知識點是瓶頸,歸根結底學生是否學的有效才是檢驗一堂課是否成功的標準。現在已經有一些相對比較成熟的量表,作者在參考了一些量表后,結合實際使用情況稍加修改,制定出了下面兩張課堂觀察量表為常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