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晞

扶貧工作是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的客觀要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關注扶貧工作,習近平總書記等中央領導同志先后就如何進一步做好扶貧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著力消除體制機制障礙,增強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加大扶貧力度,集中力量解決突出問題,加快貧困群眾脫貧致富、貧困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步伐。實踐中,鐵嶺市西豐縣積極發展農村普惠金融,以扶貧互助金為載體,成功實現準確制導、精準扶貧。
西豐縣地處我省東北部,區域面積2686平方公里,轄18個鄉鎮,174個行政村,總人口3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8萬人。2000年被確定為省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年人均純收入低于3200元的貧困人口約13萬人。
西豐扶貧的難度在于經濟總量小,地區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偏低,單靠政府財政投入難以為繼;工業化程度不高,農業基礎較為薄弱,產業鏈條不完整,農民增收的途徑不多。針對這種情況,西豐縣充分利用省市發展普惠金融的機會,大力實施互助金扶貧模式,取得了顯著成效。
不撒“胡椒面”,專打“荷包蛋”。說起原來整村推進式的扶貧工作模式,不少村民并不認同。用他們的話說,這種“撒胡椒面”式的資金幫扶,一來金額少,干不成啥大事;二來按人頭平均分配,與實際生活水平不符;三來沒有專人指導如何使用資金,不少人拿了錢不知該干點啥。“扶貧補助年年拿,貧困生活不轉好”的事年年都有,這種扶貧“大鍋飯”,不吃不行,吃了又不管飽。針對這一情況,從2009年開始,西豐縣結合本地實際,改變了以往一次性補助的做法,大膽嘗試互助金扶貧模式。互助扶貧試點工作甫一開展,西豐縣就加大了宣傳力度,各鄉鎮建立了工作組,組織培訓班進村入戶,消除村民疑惑,鼓勵村民以自愿入會、自主申請的方式加入互助組織。互助扶貧金的來源由中央和省、市、縣的扶貧資金及村民自愿繳納的入股金組成,按照“會員討論”“嚴格審批”“用途管制”和“貸后監管”的統一流程發放。為了進一步給申請互助扶貧金的村民松綁,縣委縣政府還專門成立了由縣扶貧辦、縣財政局、縣農經委等多家單位組成的互助資金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在互助會登記注冊等方面給予一站式便捷服務。這種創新的扶貧模式一方面解決了縣、鄉財政不足,扶貧資金過于分散,扶貧精準度不高的問題;另一方面村民間相互熟悉,“胡椒面”變成了“荷包蛋”,緊密相連的社會關系網絡對資金的使用起到良好監督作用,村民們自覺將資金用在擴大生產上,極大地緩解了以往挪用項目資金和監管難度大的問題,為建立行之有效的長效扶貧機制探索出一條新路。
截至2014年,西豐全縣開展互助扶貧資金試點的鄉村達到117個,互助資金總額4890萬元,其中財政資金4636萬元,會員股金254萬元,村均互助資金40多萬元。全縣入會會員9153戶,每年獲得借款的農戶6000多戶,借款到期回收率100%。資金充足,村民脫貧致富的腰桿子更硬了。互助扶貧開展以來,西豐共有5120戶會員從互助會借款用于發展項目,種植瓜菜、水果、藥材、煙草等作物萬余畝,養殖牛、豬、鹿等家畜18.62萬頭,產業發展勢頭迅猛。
棗花至小能成實。在西豐,點滴互助資金匯聚成流,解決了貧困村民的大問題。展望未來,我們相信這些往日零敲碎打的“胡椒面”,集腋成裘,定能做出一碗酸辣爽口的“胡辣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