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兵(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北京100164)
失序與規范:對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媒體報道的反思
□張兵
(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北京100164)
一些媒體受經濟利益驅使,對刑事案件特別是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報道存在泄漏未成年人信息,娛樂化、廣場化的問題,這不僅影響了刑事案件的審理,還侵犯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在提倡依法治國的當下,對媒體報道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行為方式加以必要的規范與限制是必然。對此,應進一步完善法律規定;完善配套機制,增強可訴性;提高媒體人職業素養,加強行業自律。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媒體報道
在刑事案件中,未成年人指的是未滿十八周歲的人,身心和精神意識均未發展健全,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應當受到特殊的保護,媒體報道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也應當受到嚴格的規范。不少聯合國公約、國際性文件都對未成年人的保護作出了規定,體現了對未成年人保護的最大利益原則。1959年《兒童權利宣言》最早提出兒童保護的“最大利益”原則,并被確立為兒童權利保護的國際性原則。在1985年11月聯合國第96次全體會議第40133號決議通過的《聯合國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標準規則》(又稱《北京規則》)第八條規定:“應在各個階段尊重未成年犯享有隱私的權利,以避免由于不適當的審理或加以點名而對其造成傷害……原則上不應公布可能導致使人認出某一未成年犯的資料?!?989年第44屆聯合國大會第25號決議通過的《兒童權利公約》第40條規定:“被指控或認為觸犯刑法的兒童有權得到相應的待遇,促進其尊嚴和價值感并增強其對他人的人權和基本自由的尊重?!?991年8月,聯合國第八屆預防犯罪和罪犯待遇大會通過的《聯合國預防少年犯罪準則》第52條規定:各國政府應頒布和實施一些特定的法律和程序,促進和保護所有青少年的權利和福祉。而在1994年8月國際法學家協會討論并形成的《媒體和司法關系的馬德里準則》,確立了新聞自由與司法獨立的基本規則,同時在第九條中還規定,法律有權因為對未成年人或者其他特殊群體進行保護的需要而對基本規則(新聞自由)規定的權利加以限制。上述文件僅僅概括規定了基本原則,都沒有明確限制媒體報道的行為方式與法律后果。
對于媒體報道刑事案件,我國法律在借鑒國際原則后制定了相應的規定,對可能對未成年人造成侵害的媒體報道進行了規范,具體內容集中在三部法律的有關條款中。一是《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五條規定,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新聞報道、影視節目、公開出版物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及可能推斷出未成年人的資料。二是《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五十八條規定,對未成年犯罪案件,新聞報道、影視節目、公開出版物、網絡等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和圖像以及可能推斷出未成年人的資料。相比較《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規定,《未成年人保護法》已經將對未成年人的保護范圍擴展到網絡范疇,體現了法治的進步。三是2012年修訂后實施的《刑事訴訟法》設定了未成年人刑事訴訟專章,規定了對未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一律不公開審理,同時設置了未成年犯罪記錄封存制度,較大程度地保護了未成年人的權益。為了與《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規定相銜接,公、檢、法三機關相繼出臺規范性文件,對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審理環節媒體報道進行限制。公安部1995年10月頒布的《公安機關辦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案件的規定》第五條規定,辦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案件,應當保護未成年人的名譽,不得公開披露涉案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和影像。最高人民檢察院2013年第二次修訂的《人民檢察院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規定》第五條則明確,人民檢察院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應當依法保護涉案未成年人的名譽,尊重其人格尊嚴,不得公開或者傳播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及可能推斷出未成年人的資料。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11月通過的《關于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第十三條規定,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判決前,審判人員不得向外界披露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及可能推斷出未成年人的資料。此外,《中國廣播電視播音及主持人職業道德準則》第十二條也規定,報道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和性侵犯的受害者時,錄音、圖像應經過特殊處理,使之不可辨認;不公布其真實姓名,不描述犯罪過程。
不難看出,我國法律法規對媒體報道刑事案件的態度是有限制的報道,媒體不能泄露未成年人的信息以及可推斷性的識別信息,而且限制的范圍在不斷擴張,從傳統媒體到網絡媒體、從錄音信息到圖像信息等,從審理期間到判決前的各個環節。一系列的法律法規文件對媒體報道的限制也恰是現代社會對未成年人文關懷的一個縮影,是法治現代化、刑事訴訟現代化的重要標志。①
盡管我國法律對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報道已作出了許多規定,但我國新聞媒體對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報道屢屢突破法律底線,導致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權益與媒體報道的“失范”②的現象時有發生。這是因為在日益激烈的媒體行業競爭中,有些媒體為了吸引公眾的眼球,提高關注度與點擊率,將尚在偵查、起訴階段未經過法院依法審理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不做任何處理加以完全曝光,以產生轟動效應。這些報道對涉案的未成年當事人造成了極大的影響。還有些媒體在報道時盡管采用了匿名、遮蔽圖像的方式,但是披露了未成年人的住址、籍貫等信息,使得案件關聯人可以推斷出未成年人的身份,其中以被媒體熱炒的李某某強奸案最為典型。媒體在報道、轉載此案時,完全棄新聞職業規范于不顧,熱衷于披露強奸的細節,曝光李某某的家庭信息、學習成長經歷及前科情況等,使該案在短時間內被廣泛關注,導致涉案的未成年人及被害人的信息及隱私被暴露,案件本身被娛樂化。這也反襯出媒體行業的集體失序,媒體一邊以公平、正義的口號聲討,同時又以實際的行動損害了公正的法治精神。媒體報道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形成媒體審判③。媒體審判意指新聞報道形成某種輿論壓力,妨害和影響司法獨立與公正的行為。媒體通過新聞報道犯罪案件,越俎代庖代替法院為犯罪嫌疑人定罪的例子比比皆是,究其原因,是刑事案件容易受到人們關注,刑事案件的報道往往具有曲折、離奇的情節,較之其他新聞有著更強的故事性、刺激性和娛樂性。描述犯罪尤其是暴力犯罪造成的嚴重后果,比之其他報道有著更強的震撼力。媒體為了實現其經濟效益,不惜用大量珍貴的版面和黃金時間,不厭其詳地突出報道案件,這往往會使刑事案件的新聞報道發生偏頗,走入誤區。④伴隨著偏頗報道而來的,則是公眾強大的輿論場的形成并對刑事司法活動產生諸多的影響,削弱裁判的可接受性,貶損司法權益,降低司法效益。而對于刑事案件的未成年當事人來說,與之而來的往往是道義上的輿論審判、心靈上的傷害和法律天平的失衡。
二是產生標簽效應。標簽效應又稱為評定效應,是指越軌者標簽對于被貼上標簽的個人所造成的不良后果或影響。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簽,就會成為標簽所標定的人?!雹輰τ诮涍^新聞媒體報道的刑事案件的被告人而言,大眾媒體對其進行“污名化”、“標簽化”報道,充滿著“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暢快,產生難以祛除的負面導向與暗示作用?!胺缸锶恕边@一身份的公開昭示,最終可能使未成年人選擇自暴自棄以適應這一形象定位,即便其有自悔自新的言行,但公眾對其厭惡或歧視的情況比較普遍,這樣不但不利于其再次社會化,反而會使其在犯罪的道路上愈行愈遠。
三是造成二次傷害。對于未成年被害人而言,在刑事案件中已然承受傷害,本身無過錯并且受到了傷害,就更沒有受到二次傷害的理由,尤其是在涉性犯罪中,一旦媒體公開被害人的姓名、住址、照片或者報道中不當披露犯罪情節,無疑是對被害人的再次傷害,這將會對他們的心靈造成難以估量的創傷,對其家庭和親屬也會造成心理的傷害,承受被別人品頭論足的心理負擔。這對于一個受到嚴重罪行傷害的未成年人及其家庭而言,是十分不公平。而對一個未成年女孩,就可能是危險——這種傷害會導致其自暴自棄,甚至走向絕路。⑥
四是產生負向指引作用。犯罪新聞對于犯罪細節的曝光有負面示范作用,示范作用的大小由其細節描述的充分性和可操作性直接決定,媒體描述越具體,受眾的反應越強烈,模仿性就越普遍。⑦美國知名影評人曾指出:“電視上的廣告如果能影響1%的閱讀者,就算是成功的廣告。而假若犯罪新聞報道只對0.1%的未成年人起到了負面影響,并促使他們采取了偏離或違法犯罪行為,相對于美國的人口基數而言,就會產生不可估量的破壞性影響?!雹鄬Υ?,美國學者一針見血地指出:“今天的大眾傳媒領域是個倫理混亂的叢林,‘實用主義’占山為王,就日常操作達成的一致性規范幾乎沒有。”⑨對國外的前車之鑒,我們應充分予以重視,力求避免這種現象的出現。
任何現象的產生,其原因往往不是單一的,也不可能完全歸咎于某一個人或事,對于媒體報道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所引起的諸多亂象亦如此,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法律規定過于原則,不具有操作性。我國法律雖然對于媒體報道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進行了相應規定,但僅散見于幾部法律之中,而且規定的內容都比較空泛,也缺乏體系,相互之間尚不能匹配與銜接,對于違反法律規定的責任方式與處理后果,更是缺乏配套機制,不同部門分別立法也導致資源浪費,產生了適用法律與執法的沖突,更容易造成法律規制的漏洞與不周延。有學者就指出:“這樣的部門各自立法,不但增加立法成本,浪費立法資源,使得起草法律部門為隱藏部門利益提供了可供掩護的載體,還會助長立法的情緒,使法律缺少針對性與可操作性,從而降低法律的權威性。”⑩此外,公、檢、法三機關的部門性雖有配套規定,但是沒有明確的監管和執行機構,導致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被不當報道后,無法進行有效的制約與管理,致使法律的可訴性較差,不利于保護未成年人的利益。畢竟法治的意義不僅在于使違法者得到應有懲罰,使被害人得到補償,達到實體上的正義,更在于以公正合法的程序使違法者得到應有的懲罰,尊重和保護人權,達到程序正義,尤其是刑事案件的處理,有嚴格的法律程序,各種證據都要嚴格保密,不允許隨意披露,也不允許先行預測結果。
(二)個別媒體過于市場化,以逐利為目標。隨著市場化程度的加深與科技的發展,大眾傳媒面向市場參與競爭,尤其是網絡自媒體的產生,導致各大媒體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為了保證發行量、收視率、點擊率,追求更大的經濟利益與社會效益,一些媒體過分關注市場目標,注重經濟利益,用刑事案件報道來提高發行量、收視率、點擊率,滿足受眾獵奇的需要,迎合大眾的“八卦”心理。如在刑事案件的報道中,大量披露案件細節、個人隱私、案外情況,甚至披露很多似是而非的“內幕”,使法制新聞娛樂化。這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報道中更加明顯。未成年人犯罪對媒體報道而言,更具有噱頭與吸引性。在報道中描述犯罪情節、披露未成年人的身份信息,難免會侵犯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媒體、媒體人法律知識的匱乏,也是媒體從業人員屢屢突破法律底線、侵犯當事人權益的原因。部分媒體從業者忽視相關行業規范的學習,在報道時我行我素,遵從利益最大化的實用主義原則;許多從事政法線報道的媒體人員沒有法律背景,對法律通常是一知半解,在利益驅動下侵權報道便屢見不鮮了。
(三)被害人利益保護難。多數情況下,未成年當事人(包括被告人與被害人)已然置身于刑事訴訟中,應對訴訟已應接不暇,更無力應對媒體的不當報道所帶來的不良后果,而未成年人家屬則往往無視或者錯誤地認為本該如此,加之法律常識的不足,不愿或無力將此訴諸法律。即便有人愿意通過訴訟來保護權益,訴訟成本——時間成本、經濟成本也往往是他們不能夠承受的,而且個人與媒體機構力量的對比懸殊,更何況即便勝訴了,也往往只是得到幾聲致歉,或者少量的精神損害撫慰金,對被害人的隱私、名譽造成的影響已不可挽回,反而可能在客觀上產生繼續公開披露信息的效果,其結果不但沒有使受害的未成年人得到精神撫慰,反而使其權益進一步受損害。?因此,最后許多涉事人往往只能放棄訴訟,承受權利被侵害的結果。
(一)比較法視野下對法律規定的完善。隨著社會的轉型與變遷,未成年人權利保護面臨新的問題。在此背景下,我國未成年人權利的法律保護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對此,外國的法律規定可加以借鑒與參考,因為中外各國對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媒體報道的認識基本上是一致的,即要對媒體報道予以規范。
英國《1989年兒童法》第97條(2)規定:任何人不得公布旨在或者可能識別以下事項的材料:(a)任何涉及治安法院可以依照本法行使其關于該兒童或任何其他兒童的任何權力的訴訟程序的兒童;(b)涉及上述任何訴訟程序的兒童的住址或者所在學校。所謂“公布”,根據該法第97條(5)規定,包括(a)利用電臺廣播、電視或者有線電視廣播材料;或者(b)促使相關材料被公布。材料包括任何圖片或者陳述。?1999年《青少年司法和刑事證據法》第44節規定:“在刑事偵查階段,犯罪所涉及的任何人未滿18周歲,如果相關公開行為可能導致公眾認為其涉嫌相關犯罪,與該人有關的任何事項就不應被包括在任何公開的出版物中?!?美國有關對公眾和新聞界封閉法庭的規則不盡相同,由于美國憲法修正案要求為了被告人的利益公開審判與保護新聞界的權利,但因為沒有先例禁止法官封閉法庭,法庭經常向新聞界 和公眾封閉以保護證人、商業秘密、個人隱私以及未成年人脆弱的心靈。?可見,英美法系國家均對媒體報道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作出了限制性規定。
歐陸國家如德國規定,媒體在被告人被判決有罪之前不公布他們的姓名或照片,然而,在備受關注的案件中或者被告很出名的情況下,媒體也可以公布。1996年《數據保護法案》規定,僅僅是為了公共利益——即調查和司法目的,可在未事先征得嫌疑人同意的情況下公布其照片。法國則規定,未取得當事人同意之前禁止刊登犯罪嫌疑人帶手銬的照片和受害人被性侵犯的照片。?
日本《少年法》第六十一條規定:“對于受到家庭法院審判的少年或在少年時因為犯罪而被提起公訴者,不得在報紙及其他印刷品上刊載通過其姓名、年齡、職業、容貌等信息可以推斷該案件與本人有關的報道或照片?!?日本《青少年保護法》也規定,訴訟過程中,即便未成年人要為其行為負責,法律也不允許他們的姓名或身份被公布,除非這些未成年人被認為會危及到他們自己或者其他人,而公布的信息也僅限于與危險具有相關性。?
可見,雖然世界不同法系國家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報道上對媒體有諸多限制,但并未絕對禁止,而是允許有限報道,給媒體留有一定程度的介入機會,為媒體調動和引導社會輿論提供了可能。?因此,對我國而言,應當打破現有分散、抽象立法的現狀,制定《信息保護法》,在其中設立未成年人信息保護專章,從未成年人的切身利益出發,明確在一般情況下不得泄露未成年當事人的身份信息,在特定的情況下如涉及國家、社會重大利益時,可以在特定范圍內適當披露,同時,設置相應的處罰條款,由媒體主管機關依法予以處分;對觸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以侮辱罪、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等予以處置。
(二)完善配套機制,增強可訴性。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在一定程度上規范了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同時具體實踐中配以實施細則,明確承擔保護責任的主體。筆者認為,在我國目前已經建立的未成年人保護委員可作為保護機構,在發現有侵犯未成年人權益的情況時,可以讓未成年人保護委員會作為負責機構,這也是對《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六條、第八條規定的具體化。在發生類似案件時,由未成年人保護委員會對相應單位提出意見,并可以作為社會機構支持當事人起訴。對于媒體侵犯未成年當事人利益的,依法由違法的單位、個人所屬的主管部門責令改正,給予行政處罰。此外,還可以視情況發揮人民檢察院的法律監督職能。對于一般侵犯未成年當事人名譽、隱私的情況,可函發檢察建議,責令整改;對于嚴重侵犯未成年人利益的,可借鑒英美法國家的規定,如果媒體報道涉及其他有關人員、機構違法泄露未成年當事人信息的,可以藐視法庭罪?論處。?應進一步細化《未成年人保護法》,制定完善的配套運轉機制,加強對未成年人法律保護的宣傳,使得公眾能夠意識到對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當事人的權益保護的重要性。在發生侵權案件后,及時與媒體進行交涉,要求其依法采取補救措施,停止侵權,公開賠禮道歉,賠償損失,以最大程度降低負面影響。如果構成侵權,應該通過法律途徑尋求救濟,并獲得未成年保護委員會與檢察院的支持,對侵權人或單位進行法律規制,最大限度地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利益。
(三)提高職業素養,加強行業自律。法律調整范疇畢竟有限,只有不斷提高媒體從業者的職業素養,加強整個行業的自律,才能鏟除不當報道的土壤。
首先是從業人員應當提高職業素養。作為媒體人,要尊崇基本的傳媒倫理原則——真實、善意、最小傷害原則。在報道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時要出于善意,以負責任的心態進行報道,盡量不打擾未成年當事人的生活;提高專業技能,摒棄那種吸引眼球的報道方式,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報道中尋求公眾興趣、新聞價值與未成年人保護的平衡,盡量少報或不報涉案的情節、未成年人的信息,即使需要報道,也應使用模糊的詞語來表達。
其次,媒體從業人員應當知法守法。對從事法治新聞報道的從業者,應當將具備基本法律知識作為準入資格,在新聞院校設置必要的法學課程,對新聞專業人才進行系統培訓,提高媒體從業人員的法律水平;在尊重法律的群體認知下,媒體在報道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時,嚴格遵守法律規定,不披露涉案未成年當事人的信息,不超越程序報道未成年人犯罪行為、情節,避免對未成年當事人的身心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在報道案件時,應當客觀審慎地描述,不能對未成年被告人妖魔化,也不得對被害人污名化。
有學者指出:“法律規定媒體對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報道禁區較多,如果媒體對于此類報道在法律層面沒有比較周全和慎重的把握和考量,最好避而遠之?!惫P者以為,不能就此因噎廢食。媒體的報道要注意用事實說話,意見表達可在事實報道之后闡述,還要注意從法理層面對事實加以判斷而非簡單地表態和煽情地呼吁、聲討。
最后,加強行業自律和監管。目前,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制定了《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關于禁止有償新聞的若干規定》等自律規則。中國記者協會、中國報業協會等還分別針對不同群體有業內約定,對于違規單位可給予警告、通報、取消會籍等處分。此外,針對互聯網媒體的興起,我國也相繼成立了中國互聯網協會、中國網絡媒體協會,對網絡媒體的行為進行規制,以將網絡媒體納入監管的范疇。只有使媒體從業機構、社會相互制約、監督,才能培養良好的媒體發展與競爭環境。
總之,刑事案件的新聞報道要發揮法制宣傳教育的作用,對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媒體要依法報道與評論。作為媒體記者,只有在“眾多信息中甄別、篩選符合現行法律規定的信息,把那些與法律精神相悖的信息予以過濾,或者進行適當的加工處理,才能消除可能的負面影響”。而只有符合法律價值和新聞道德雙重標準的新聞信息,才是真正的法制新聞。
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項綜合的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對刑事案件中的未成年當事人,因為“無論誰都有不愿被他人知道的一部分私生活,這些如被窺見或者被公開發表,而讓很多人知道,便會覺得羞恥或不愉快,那些希望‘沉默過去的事’如被暴露,便會對他造成侵害”。
在成人主導的社會中,未成年人的利益容易被代表或邊緣化。因此,世界各國才嚴格規范媒體對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報道,并限制報道的方式與內容,這正是體現成人社會對未成年群體利益的重視與關愛。筆者有理由期待,媒體對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報道只有在規范、合理、不違背道德與法律精神理念的框架下,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持久發展的能力,也只有堅持媒體自由“最小限制”與未成年人保護“最大利益”原則,才能實現對未成年人利益的最佳保護。這不僅需要有理性的選擇與積極的回應來積極穩妥地推進媒體報道法律與制度規范的完善,當然,也需要試錯和再造的勇氣,因為實現這一目的的過程是艱難的,我們無法“期望播種與收獲同時進行,為了使他逐漸成熟,必須有一個培育的過程。”
注釋:
①宋遠升:《隱私權視角下的涉罪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保護》,《少年司法》2009年第6期,第40頁。
②失范一詞源于希臘語,意指不守法而褻瀆神靈,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干將失范概念引入到社會學中,認為失范是個人自由或者群體自由的無度而對社會秩序造成沖擊,導致社會狀態的混亂無序。引自:朱力:《失范范疇的理論演化》,《南京大學學報》2000年第4期。
③媒體審判一詞源自美國,1965年美國法院推翻了一起指控詐騙案的判決,其理由是,在庭審過程中所作的電視錄像對被告作了含有偏見的宣傳,損害了他在訴訟中應當享有的權利。自此人們就把這種凌駕于司法之上、干預和影響司法的新聞報道,稱為“媒體審判”(trial by mass me?dia)?!园俣劝倏?,http://baike.baidu.com/view/356729。
④潘晶安:《犯罪新聞報道的犯罪學思考》,《公安研究》2002年第7期,第43頁。
⑤引自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584834。
⑥張鴻南:《犯罪新聞侵犯未成年人人格權問題研究》,中國政法大學2012年3月碩士畢業論文,第23頁。
⑦胡鈺:《大眾傳播效果:問題與對策》,新華出版社2011年版,第92-93頁。
⑧馬冬冬:《犯罪新聞報道與未成年人犯罪的關系探討》,西南政法大學2008年4月碩士畢業論文,第30頁。
⑨[美]多蒙西·A·鮑爾斯、戴安娜·L·博登:《創造性的編輯》,田影、宋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91頁。
⑩張鴻南:《犯罪新聞侵犯未成年人人格權問題研究》,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3月碩士研究生論文,第38頁。
?朱穎:《展望正義——法治視野下的犯罪新聞報道》,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213頁。
?孫云曉,張美英:《當代未成年人法律譯叢》(英國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5年版,第137頁。
?高一飛:《媒體與司法關系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唐納德·M,吉爾摩:《美國大眾傳播法判例譯析》,梁寧等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高一飛、李維德:《審判公開的限度——以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審判為例》,《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3年第2期。
?高維儉、梅文娟:《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不公開審判的比較研究》,《預防未成年犯罪研究》2014年第1期。
?尹琳:《日本少年法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41頁。
?吳瓊、李想:《論我國未成年人案件不公開審判制度》,《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
?我國刑法并沒有規定藐視法庭罪,但可適用擾亂法庭秩序罪的條款。
?孫云曉、張美英:《當代未成年人法律譯叢》(英國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5年版,第137頁。
(責任編輯:常洵)
D924
A
1674-3040(2015)02-0065-06
2015-03-04
張兵,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刑二庭助理審判員,刑法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