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樂芳,荊炳禮,任志宏
(西安歐亞學院 信息工程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5)
電源是電子、電器設備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電池則是移動電子產品中不可或缺的電源部件。電子產品中的電源或電池模塊直接影響電子產品的工作狀況。對于移動電子、電器產品,大到工業設備,如電動汽車、礦山設備,中到家用電動摩托車,小至手機、Ipad等手持設備,無一不與電池設備有關,電池性能對電子、電器設備性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1]。電池的性能指標包括:電池容量、能比、負載特性、壽命等多項參數,而電池性能的評估,一般是通過對電池內阻參數的測量得到,因為電池內阻直接影響電池的負載能力,也是間接評估電池性能的依據。
目前國內外測量電池內阻的常見方法有密度法、開路電壓法、直流放電法和交流注入法等多種測量方法[2-3]。上述方法,適用于小容量電池或實驗室測量,對于大容量或超大容量電池測量,存在測量精度差、發熱、易損電池等致命問題,是工業應用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大容量電池性能測量難以通過直流放電法精確測量。
在實驗室精密測量實驗中,常采用電位差原理測量精密表頭或小容量電池內阻[4]。該原理的測量精度,取決于測量儀器精度、測量方法、被測對象內阻的大小、測量過程、與內阻等效串聯的連線電阻等多種因素。例如:小容量疊層電池,由于內阻較大,且對測量過程無特殊要求,用電位差原理,可得到很高的測量精度,也不會對電源造成不良影響。但該原理不能用于大容量電池的內阻測量,原因在于:1)長時間(秒級)大電流放電易損電池;2)線路電阻嚴重影響測量精度。
根據上述測量原理存在的問題,綜合開路電壓法和直流放電法原理,設計了基于位差原理和CORTEX-M3微處理器控制的電池內阻測試設備,即分別測量電池的空載電壓Ue和負載電壓UL,利用測量參數Ue、UL和已知負載電阻RL,通過計算間接測量電池內阻Ri,其優點在于:1)勿需大電流放電,避免電池及觸頭發熱現象;2)瞬間(微秒級)放電和快速測量,無損電池;3)線路電阻與測量結果無關,測量精度極高。該原理在工業檢測應用中得到了驗證。
考慮到Cortex-M3微處理器(STM32F103)數據采集的電平要求及原理驗證測試的方便,采用標稱3.6 V的大容量鋰電池及分壓電路作為測試電路,如圖1所示。

圖1 測試原理電路Fig.1 Test circuit principle
E:等效的理想電壓源,待測參量;Ri:串聯等效的電池內阻,待測參量;
負載測量支路:包括K2開關和分壓電阻Rl1、Rl2。Rl1和R2組成負載分壓器,電阻參數選擇,應滿足數據采集端口的電平要求和重負載放電的要求,本支路選擇R1=1Ω,R2=2Ω。
空載測量支路:包括開關K1和分壓電阻Re1、Re2。Re1和Re2組成空載分壓器,分壓同比RL支路,但其參數選擇應遠大于RL支路,以不影響空載電壓的測量精度。本支路選擇R1=1 kΩ,R2=2 kΩ,分壓比相同,支路電流相差 1 000倍,滿足上述測量條件。
UE0、UL0:分別是空載和負載電壓測量端,利用測量數據,計算并間接測量電池的空載及負載狀態的電池端電壓U0,并根據位差間接測量電源內阻Ri。
K1和K2是用于測量控制的電子開關,其通態電阻僅為12 mΩ左右,可忽略其對電路的影響。
圖1電路中,兩條支路的工作分別由K1、K2電子開關控制,且不同步。空載電壓測量時,斷開K2,閉合K1,根據電阻分壓原理,得到空載分壓輸出為:

負載輸出電壓時,如圖1所示。
兩次測量壓(位)差之比

由于 Re1、Re2和 Rl1、Rl2為已知參數,Vlo和 Veo為已測參數,則利用(3)式可求出電池內阻Ri。為簡化推證,把上述元件參數代入(3)式,得到:

式中C為兩次測量的位差比值,為已知參量。變換(4)式,最終得到:

利用電路仿真軟件對上述公式進行仿真驗證。仿真測試中:仿真軟件為TINA V8.0工業版;空載測試支路參數選擇:(Re1+Re2)>>(Rl1+Rl2);內阻 Ri:變參數測試驗證;仿真測試電路:參照圖1。
分別接通和斷開圖1電路中的K1和K2測試開關,則空載電壓和負載電壓仿真測試等效電路如圖2所示,圖2(a)表示空載仿真測試圖,圖2(b)表示負載仿真測試圖。

圖2 仿真測試圖Fig.2 Simulation test pattern
根據上述參數選取原則,選擇圖2所示元件參數,利用公式(5)計算不同Ri時的仿真測量值及誤差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仿真測試數據表Tab.1 Simulation test data table
表1的測試結果驗證了利用位差原理測量電源或電池內阻的原理正確,具有極高的精度。
實際測試系統的實現是基于Cortex-M3架構的32位微處理器,利用片上內置的自校準、高速、高性能12位ADC數據采集模塊,并采用分時邏輯控制原理實現空載電壓和負載電壓的測試,以消除由于測量過程引起的電池發熱、損壞等問題。
測試系統結構圖及原理圖如圖3所示。

圖3 基于Cortex-M3核的硬件測試原理圖Fig.3 Based on the Cortex-M3 hardware principle diagram of the test

圖4 基于Cortex-M3核的硬件測試結構圖Fig.4 Based on the Cortex-M3 hardware test structure
電路圖說明:R1~R3、T1、M1—空載測量控制開關。 R4~R6、T2、M2—負載測量控制開關。其他元器件作用及功能同前。
在實際應用中,僅測量靜態內阻(即單點測量)可以滿足一般的工業應用要求,但在電池或電源性能研究應用中,則同時要求跟蹤電源特性,即電源內阻的動態性能測量[5-7]。本系統設計具有靜態內阻和動態內阻測量功能。如圖5和圖6所示。
圖5表示靜態(單點)數據采集流程圖,靜態(單點)測試邏輯輯是根據單點數據采集而進行的。圖6表示動態(多點)數據采集流程圖,動態監測要求連續曲線輸出,以實現精密、直觀測量。

圖5 單點數據采集流程圖Fig.5 Single point flow chart of data collection

圖6 多點數據采集流程圖Fig.6 More flow chart of data collection
下表列出了3種低效手機電池、單點、重復(4次)測試的內阻數據。

表2 手機電池測試內阻數據Tab.2 Mobile phone battery internal resistance test data
電池在連續重負載條件下電池電壓、電流及內阻變化曲線可以實時顯示其充電電流、電壓、溫度等,顯示效果較好,使用者可以實時了解電池的當前狀態,方便用戶使用。
基于電位差原理和Cortext-M3核微處理器控制的電池內阻檢測系統的應用,實踐表明:測試原理正確,結果精確,應用于該項目,完全滿足應用要求,在精密檢測及工業檢測設備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1]夏勇.蓄電池內阻在線檢測裝置的研究 [J].通信電源技術,2003,20(6):35-38.XIAYong.Study instrumentfor testingtheinternal imped ance of battery on line[J].Telecom Power Technologies,2003,20(6):35-38.
[2]孟良榮,王金良.電動車電池現狀與發展趨勢[J].電池工業,2006,11(3):202-206.MENG Liang-rong,WANG Jin-liang.Status and developing trends of the batteries for electric vehicles[J].Chinese Battery Industry,2006,11(3):202-206.
[3]李運濤,曹建剛,董志強,等.蓄電池內阻檢測方法研究與實現[J].火炮發射與控制學報,2012(4):59-61.LI Yun-tao,CAO Jian-gang,DONG Zhi-qiang,et al.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of battery internal resistance detection method[J].Journal of Artillery Launch and Control,2012(4):59-61.
[4]張衛鋼,張維峰,任衛軍,等.電動汽車蓄電池內阻脈沖控制檢測方法[J].交通運輸工程學報,2007,12(6):36-40.ZHANG Wei-gang,ZHANG Wei-feng,REN Wei-jun,et al.the electric car battery internal resistance test method of pulse control[J].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2007,12(6):36-40.
[5]丁力.基于PWM反饋控制的蓄電池快速充電系統設計[J].儀表技術,2011(7):22-24.DING Li.Battery quick charging system based on PWM feedback control design[J].Instrument Technology,2011(7):22-24.
[6]廖育武.基于PWM蓄電池可編程快速充電系統的研究[J].襄樊學院學報,2009,2(30):74-77.LIAO Yu-wu.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PWM programmable battery quick charging system[J].Journal of Hubei Unir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2009,2(30):74-77.
[7]彭曉光,李旸,王廣生.蓄電池快速節能充電系統的設計[J].電源技術,2010,129(34):1275-1279.PENG Xiao-guang,LI Yang,WANG Guang-sheng.The design of the battery charged rapid energy-saving system[J].Power Supply Technology,2010,12(34):1275-1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