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自貿區是中國深入開放的抓手,中國經濟結構轉型、降低貿易成本的最大試驗田就是自貿區。2014年12月1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第二批自貿區名單,天津、福建、廣東在列,若加上未來山東中韓自貿協定接軌區域,中國從北到南沿海地帶,已經形成地理意義上完整的自貿區鏈條。
快評:
中國建立自貿區是必然之舉,中國周邊業已形成自由貿易鏈條,中國不能脫離鏈條拱手相讓貿易地位。北面有韓國的仁川、釜山,福建對岸有臺灣地區,南面有香港、新加坡自由貿易港。如果不進一步開放,就會形成貿易洼地,類似于轉口貿易、集拼生意、國際產品銷售中心、服務中心等就會繞過中國沿海地區。一旦中國沿海形成自貿鏈條,就牢牢嵌入了東亞自貿鏈條中,不再只是低端制造業與低端服務業基地。
津、閩、粵三大自貿區緊隨上海之后,毫不掩飾雄心,他們比上海面積更大,推出的項目更多元,特色烙印更濃。
在信息時代,服務業并不拘泥于地理位置,目前天津自貿區以金融租賃業務為特色,廣東自貿區涉及高端金融服務,福建的自貿區涉及對臺的金融和貿易等合作—這樣的劃分只是一種理想狀態,很有可能,最后金融服務業的開放會同質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展開人才與政策競爭。
四個自貿區誰執改革牛耳?哪個地方政府最具市場意識,哪個自貿區最具有專業能力,哪個自貿區就會脫穎而出。(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