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云堂主



在清代乾隆年間,皖南的大地上有這樣四個人:程邃、汪肇龍、巴慰祖、胡唐,他們被后世稱為“歙(s hè)四子”。巴慰祖是其中的領軍人物,也是公認的“皖派”代表。
巴慰祖,字予藉、子安,號雋堂、晉堂、蓮舫等,安徽歙縣漁梁人。他珍藏了眾多古玩和書畫珍品,精隸書,善國畫,仿制青銅器可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在篆刻的成就上更為突出。巴慰祖開始學篆刻時以皖派大師程邃為師法對象,后來逐漸向古代追溯,以秦漢古印為學習目標,最終取得極大成就。
從現有的資料看,巴慰祖的篆刻有兩種不同的風格。
一類是深得秦漢印章精髓的仿制作品,這也是他留給后人最主要的印象。其中,“晉堂巴慰祖之印記”“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如圖1)最能代表他的風格特點。線條多用“碎刀”,有遲澀勁健的意味。純正典雅的仿古璽印作“董小池”“遯(dùn)夫”(如圖2)用大篆文字入印,這也是巴慰祖尤其擅長的的技法之一。
另一類代表作是元朱文印章,這類印章我們目前能看到的極少,卻又極具代表性,代表作如“下里巴人”“巴慰祖手摹魏晉以前金石文字之印”等(如圖3)。與前人不同的是,巴慰祖將印文融入碑版石刻篆文的體勢,給人一種簡靜、溫雅的感覺。
巴慰祖的印作,不論朱文還是白文,不論印面大小,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穩健、溫雅,無絲毫浮躁之氣。相比而言,他比當時的篆刻家更多了一分深邃的感覺。之所以會這樣,就是因為巴慰祖把大量的精力都用來學習古人,嚴格要求自己才形成的。
巴慰祖傳世的作品極少,經后來人考證,他有《四香堂摹印》《董巴王胡會刻印譜》等印譜傳世。
責任編輯 何思源endprint